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何丹
应店街,地处低山丘陵区,属仙霞岭山系龙门山脉,境内有上游、五云、崇柱、边黄四大溪流,是五泄瀑布、凰桐江发源地。
流光溢彩的银杏古树群、千姿百态的玉京洞、据传是《富春大岭图》原址、宛若仙境的紫阆山水……应店街镇12公里的应紫线,作为一条南北向主轴线,串起了散落的一粒粒“明珠”,释放出迷人芳华。
这个有600余年历史的古老小镇,与富阳市毗邻,素有杭金线上“不夜镇”之称,这里盛产石灰,轻纺业发达,茶叶、竹子、银杏等物产更是远近闻名。在漫长岁月的洗涤下,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与时俱进,形成了一幅宜居、宜商、宜学的新兴集镇新画卷。
山水随诗入画屏
一溪清水碧波环,两岸茂林修竹映,应店街的山水总是充满诗情画意。
从紫阆村驱车向南行驶4公里,就到了五泄风景区北门。紫阆溪是五泄之源,五泄之水出于应店街,溪水蜿蜒十余里,至响铁岭折而向西,遂穿山壁,绕过刘龙坪,奔腾而下,形成五级飞瀑。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应店街境内山林面积12.5万亩,其中毛竹山3.7万亩,以紫阆、寨头、五云、幸福、崇柱、上游、板西等村居多,其中崇柱村以竹子闻名,拥有近5000亩竹林。
走在竹林间,听着美丽的“石柱爷爷石柱嬷嬷”神话传说,身心都得到了释放。相传在上古时代,天上有位神仙,用扁担挑着两颗巨石,经过崇柱村时,扁担不吃重而断,巨石掉落凡间。经过岁月的沉淀,巨石化成人像。明初,朱元璋初定天下,见江南地杰人灵,派国师刘伯温暗中查访。刘伯温来到此处,大为感叹,称其为“石柱爷爷、石柱嬷嬷”,并言道:“此乃福寿之地,得居者寿长嗣昌。”
如此优美的神话传说,为崇柱村平添了神奇色彩,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秘。崇柱村遂以村民入股的形式牵头设立了旅游公司,让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
应店街堪称一绝的还有灵山坞、十二都、大马坞等地的古银杏树群,早在民国时期,就受到了中国著名植物学家曾勉之的关注。秋末,走进全市最大的银杏基地——灵山坞,一株株高大挺拔的银杏树披上了黄金甲,在青山翠竹的映衬下更加迷人,犹如一幅幅色彩浓郁的油画。这里被誉为“浙江省最美银杏村落”,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前来采风。
灵山坞生态资源丰富,早时,曾有洞岩寺、四姑坪等庙宇,还拥有多处天然溶洞,其中以玉京洞最为著名,《会稽志》《诸暨县志》均有记载。近年来,随着银杏节的举办,原本寂静的山林顿时热闹起来,昔日的困惑如今成了村民致富的新希望。
灵山坞村每年可产白果5万公斤以上,村民却为银杏果的销路犯愁,很多白果“熟落在地、无人问津”。而观光客络绎不绝地到来,让银杏果获得了固定的消费群体,当地村民基本上每户每年能卖出三四百斤银杏果。
眼下,村里正计划种植一万余棵果树和观赏树,让灵山坞四季都有景。当地人说,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灵山坞人踊跃参军,先后有10多位年轻人为国捐躯,因此该村也被称为烈士村。村里希望借助红色游步道,将银杏树群与清代古建筑群、美丽茶园、乌槎坞水库、灰窑旧址等特色景观相连,打造农村观光游、采摘游等休闲旅游产业。
一折山水一折诗,在应店街,大山蕴藏着梦想,绿水滋润了心灵。
古韵遗风现芳华
“紫阆仙葩玉无瑕,凝雨霏霏妆画舫。”通过气势恢宏的长春岭城楼,经长春亭,跨镇东桥,便来到了素有“阆苑仙境”之称的紫阆村。
民国时期有“小上海”之称的明清一条街就坐落于此,马头墙、青砖黛瓦、牛腿琴枋……临街而建的明清古建筑历经沧海桑田,为应店街平添一份古韵与神秘色彩。
前街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曲径通幽的青石板路紧紧依偎着一幢幢青瓦木屋。到了清代,商铺逐渐向后街发展,路面变成了由石子铺成各种图案的“弹子路”,两边一户挨一户的小商铺招牌林立,饭庄、酒店、药店、驿馆、理发店、粮油店、裁缝店、箍桶店等应有尽有,新中国成立后,其中不少商铺仍继续营业,生意红火。
明清古街现存57幢明清建筑,其中明代古宅6幢。近年来,紫阆村将明清古街的保护和恢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2016年,斥资140万元对古街街面进行保护修缮,恢复原有青石板、鹅卵石路,建设美丽乡村精品村。
步入蜿蜒的古街,窄处只容两人并肩行走。踏入一个敞着门的院落,院中住着两户人家,斑驳的旧墙上爬满了翠绿的爬山虎,几根青石柱子立在院子中央,小院内盛开着姹紫嫣红的杜鹃花。午后的阳光穿过屋顶的横木,似在向游人诉说镂空雕刻的“古代故事”。
应店街村是一个应氏族居的古村落,这里有许多反映当时历史、文化、理念、风俗、技艺的建筑和文物,如祠堂、寺庙、牌坊,以及文字记载的家谱、碑铭、楹联等。位于村中心的“大夫第”,建于清嘉庆年间,建筑规模宏大,为应氏31世先祖所建。其27世先祖应绵如、28世先祖应文集、29世先祖应毓初都曾任广西泗城府西隆州大夫,建造者因此挂上了“大夫第”匾额。
“这里有老房子、老街、老祠堂……还有各种匾额,承载着很多故事,仿佛走进了一段历史。”很多慕名而来的背包客对当地的古韵遗风惊叹不已。
当然,古村落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时代,应店街镇与时俱进,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错落有致的古村落里,道路整洁宽畅,两边树桩盆景千姿百态,花园式小洋房鳞次栉比,家家户户窗明几净,装修一新又不失古雅的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生活质量、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脸上写满了幸福。
耕读传家继世长
说起应店街镇十二都,当地人总会自豪地将他们的先人与孟子联系起来,并把十二都村称作“南孟故里”。
作为孟子后裔在南方的核心居住区,十二都区域不仅延续着孟子的血统,几百年来这种风俗教化所倡导的儒家文化已深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南孟文化”。
孟子后裔南支,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初期。他们耕读传家,崇尚孟子思想,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主张道德第一,做人要有骨气。几百年来,“南孟文化”的影响绵绵不绝,塑造了敢为人先的闯劲和勤劳刚毅的秉性,承袭了淳朴敦厚的风俗和耕读传家的传统。
孟子后裔名人辈出,昔有明代著名女诗人、世称“贞女夫人”的孟蕴及幼时号称奇童、后官至兵部侍郎的孟淳等名人名家,今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孟执中等杰出英才,文化传承,源远流长。
十二都村有一座十二都完小,建校史可追溯至明代,由孟子68世汝齐公原配周氏孺人捐田40亩兴办,称“概里书院”,时任诸暨县令刘光复称十二都为“风教之基地,耕读之典范”。2016年,十二都完小更名为应店街镇孟子完全小学。
作为世代南孟人的教育基地,该校教育理念一直秉承先祖遗训,以耕读为主,崇尚孟子思想,在更名后,学校把传承“孟子家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开设孟子仁爱课程、孟子实践课程等,对孩子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洗礼,希望孩子们学会感恩,奋发进取,努力拼搏,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为更好地传承先祖孟子思想、弘扬儒家文化,由此产生了南孟祭礼。宋时为四时专祀,明时演变为春秋两祭,20世纪60年代改为每年一祭,以孟子生辰周历二月初二为期祀。祭礼形式多样,有祭品、祭乐、祭舞、祭文等。奉祭者多元,有官祭、民祭、宗族祭等。仪式内容独特,有启户排班、起乐迎圣、三献礼、行五传礼等,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生动地阐释了孟子思想中的“礼乐祭祀”,风教影响广泛,先后辐射到杭州、金华、上海、湖南等地。“南孟祭礼”已有800多年历史,入选浙江省非遗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
2019年3月8日,南孟文化节在十二都村如期举行,1000余人参加南孟祭礼仪式、非遗踩街、非遗集市等文化活动,露天饭、跑竹马、抖狮表演等让人大饱口福眼福。活动还采取直播的形式,据统计共有约40万人在线观看。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南孟文化节上,来自衢州的南孔后裔与南孟后裔作两地文化交流,举行了“南孔”“南孟”后裔牵手礼仪式。牵手礼仪式上,双方代表共同开启“南孔南孟,双星齐耀”大型书轴,衢州尼山小学与诸暨孟子小学结对为“友好学校”,共同为进一步研究发展“南孔”“南孟”文化开笔。
孔子与孟子,这两位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因为思想走到了一起。而他们的后人,正沿着他们曾走过的路,紧紧地将手握在了一起,为继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
主政者说
郭昌 应店街镇党委书记
应店街,山水风光旖旎,人文积淀深厚,既有阆苑仙境闻名于外,又有南孟文化源远流长,邻杭优势之下产业融合发展势头正劲。我们将以“与杭同城”为战略目标,放大发展格局,增强发展气势,以改革创新为撬动点,全力打好营商环境优化、美丽乡村振兴、重大风险防范化解三大攻坚战。以深情服务,文明传习,打造“全域美丽、全面小康、全员幸福”的融杭新城镇。
风情园
玉京洞
玉京洞是一个还未被开发的山洞,但其名气,不容小觑。明代文学家徐渭曾有诗云:“岩洞奇于阴,五泄奇于阳,而七十二峰两壁夹一壑,时明时幽,时旷时逼,奇于阴阳之间,数语得之矣。”其中的“岩洞”,所指即为玉京洞。
玉京洞属于喀斯特地貌石灰岩溶洞,又名白云洞,当地人也称蝙蝠洞,位于应店街镇莱坞村。玉京洞的存在,《诸暨县志》早有记载:“洞数十重,深数十里,须秉烛而入,入必以物记其处……洞中宽敞,崎岖不一。火光中,岩石奇峭,光洁如洗,流水溅溅,或汇为池,泻为溪……又入,则蝙蝠群触人面,不可前。或云:深处行二三日,可抵钱塘。”
跑竹马
跑竹马,又称竹马舞。自明清以来,应店街庄院村就盛行竹马,它是一种彩扎与舞蹈相结合的民间艺术。据1925年《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风俗志》记载:“十二都缚马特异常制,前后身不相属,迎时以带系人身。夜中燃烛,光辉晶莹,铃鸾和鸣,如五陵年少,射落将军,金鞯玉鞍,顾盼自雄,或驰或骤特有姿制。”竹马队一般在春节组建,除在本村娱乐外,经常被亲友邀至邻村表演。圆桥、圆路、庙会等庆典时,更会被邀请去助兴庆贺。
竹马以竹缚似马形,装点后,系于表演者肚臂后。表演者一般是十四五岁少男,一人一骑。一般以16人为一队,也有20人为一队,扮演骑手中,8人扮演四袍四军。四文官:刘备、诸葛亮、曹操、孙权。四武官:关羽、张飞、赵云、马超。舞竹马有队形,俗称“阵”,如一角阵、二角阵、三角阵、四角阵、四角单星阵、四角双星阵、四角石门阵、六角阵、六角单星阵、六角双星阵、六角石门阵、元宝阵、百节阵、梅花阵、跑马阵等。
舌尖之上
黄公糕
黄公糕又名豆糕,在应店街紫阆地区传承已逾千年,2016年被评为诸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续三年被评为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黄公糕的名字,跟大画家黄公望有关。元末,紫阆边黄自然村大岭山脚,著名画家黄公望晚年隐居于此多年,并创作《富春山居图》《富春大岭图》等名作。黄公望隐居期间,常随带当地村民制作的豆糕去相距几十里外的富春江两岸实地写生。至明代,紫阆人徐镫邀请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游历紫阆,四才子食用豆糕后大为赞赏,提议可命名为“紫阆黄公糕”。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