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日报-掌上绍兴客户端记者 沈卫莉
新昌县双彩乡,坐落在海拔400多米的高山上,其高度比绍兴香炉峰顶还高。
在山上的双彩乡,使人充满了对它的想象。“山之烟兮翠霭霭,烟之彩兮缥霏霏”,在传统思维中,在山上,除了云雾缭绕,还意味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会是一个原生态的小乡镇吗?
走近双彩,我新生出另一种感受——在山上,它不仅是地理的设定,还是人文的设定,经济的设定。
高山台地
车子从上三高速双彩道口下去,便开始依山而行。青山翠绿,暖风习习。车子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行驶,两旁都是萌芽吐绿的茶园,有村妇头戴斗笠,腰系茶篓,全身捂得严严实实,在春光下采茶,俨然一幅世外桃源图。
车子沿山路盘旋而上,耳鸣,人昏昏的,行驶了近半个小时,停在一幢二层楼的建筑前,乡政府到了。
说起一路上的头昏耳鸣,双彩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安慰说,今年双彩乡在打造到新昌县城25分钟、乡内10分钟的宜居便行交通圈。也许,你下次再到双彩,不会再晕车。
问起双彩乡的来历,对方递过来《新昌县志》,里面有关于双彩的记载。记述很简单,没有提及双彩的历史,倒是双彩乡上下宅村的杨氏宗谱里有这样的记载:隋末,隋炀帝杨广的曾孙杨白,避难至彩烟(注:今叫双彩),距今约1400年,彼时新昌还没有建置,双彩至此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他们筚路蓝缕,开启山林。
清代以前,双彩叫彩淳乡。民国至今,乡名走马灯似地变换,不变的是,名字里的“彩”字——彩烟、中彩、下彩、彩淳。到了1992年,当时的中彩、彩淳两乡合并,称为双彩乡,沿用至今。
新昌县南部多山,彩烟山和天姥山是其中主要的两座。常年云雾缭绕,如梦如幻如仙境却在人间。双彩就在彩烟山上,我姑且猜测,这个“彩”或许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关,故一直未变。
奇怪的是,在双彩,你感觉不到在山上,仿佛走在一个寻常小山村。后有人一语道破天机:高需要低来衬托的,在这块玄武岩台地上,没有低,也找不到高的感觉。确实如此。
在双彩,你感觉不到在山上,但时时处处,它又以另一种形式告诉你,双彩在山上。
双彩乡政府驻地新市场村,这里有柏油马路,两旁白墙黛瓦,墙上绘有“家和万事兴”等宣传标语,街上的店招也如城市里般统一改造过,深咖啡色的底,黄白相间的字,写着“农村淘宝店”“小吃店”,等等。
双彩乡政府的宣传口号是“云端绿海,魅力双彩”。双彩乡有一支消防队,据说是因高山缺水,一旦发生山火就后患无穷,所以需要一支自己的消防队来守护一方平安。双彩乡在大力推广普通话,墙上写有“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的宣传语。
“小山村也推广普通话?”我问。
“双彩乡共有19个行政村,其中15个村在山上,全乡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茶叶,村民忙时采茶,闲时外出打工,‘双彩码头工人’是一个颇具知名度的劳务品牌,而会说普通话是走出大山的基础。”乡政府工作人员这样解释。
令我费解的还有,双彩乡也在大搞土地开发,今年土地开发面积将达到1000亩,是新昌土地开发的主力军。
乡政府工作人员扬扬下巴,自豪地说,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双彩乡恰好有不少未经开荒的山地,就担负起了置换土地开发的责任,此举既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又为县域经济发展助力。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时候,又何尝不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经济”。
当地的一份宣传资料上写道:2018年底双彩乡存款同比净增2800万元,增长率近16%,累计达到2亿元。我略一心算,人口1.5万,存款2亿元,人均存款1万多。不禁暗暗赞叹,双彩乡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如“双彩”之名般光彩夺目。
彩烟杨氏
作家蒋子龙说过,在世间一切活动中,唯有人的故事最吸引人。而人中的佼佼者,才称得上传奇。他们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最好的”“什么是最合适的”。所以,要真诚而温暖地记下他们。
双彩乡有没有载入史册的人物?
有!上下宅村的明代清官杨信民,他的廉吏故事载入《明史》。
杨信民(1390~1450),新昌下宅自然村人,乡试中举进入国学,后被授予工科给事中,这是明代设置的监察机构,专门检验兵器、钱财、建筑等的数量质量。
一天,杨信民的母亲去世,他回乡奔丧,在安葬母亲时,他亲埋土石,“安葬我的母亲,却专门役使别人来干,我心中不安”。
守丧期满,杨信民被提拔为广东左参议。生性刚强不屈的他,先后弹劾、揭发了几位官员的不正之举。不久,他遭到报复,也被弹劾。军民获悉后,到京城请求皇上留下杨信民,皇上下诏恢复杨信民的官职。
广东遭到贼寇围困,岭南人向杨信民求救,上面授予他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军民听说后相互庆祝:“杨公来了。”杨信民加紧操练士兵,多方招抚,在叛军即将投降的节骨眼上,他突然暴卒而亡,时为景泰元年(1450)三月。军民穿上白色丧服,聚在一起痛哭,有百姓赴京城请求皇上给杨信民建祠堂……
史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生动的廉吏形象,而杨信民的更多故事,则在村民中口口相传。
这样一个人,是值得村民怀念的。
杨信民的家乡在双彩乡下宅自然村,杨广的曾孙杨白为避难逃至彩烟,见此地人迹罕至,遂隐居于此,杨信民正是他的后人。如今,整个村落坐北朝南,南面平畴开阔,全村千余人全部聚集在面积约100亩的一座叫龙山的阳坡。
杨信民故居在村里的标志性建筑——南宋礼部侍郎杨轰府第。杨轰晚年衣锦还乡,在此建造了这间气势恢宏的侍郎府。
走近侍郎府,入口处有一牌坊,上书“都宪”。据上下宅村村委主任杨富忠介绍,800年间,侍郎府先后入住过许多杨氏族人,都宪坊是为杨信民所立。都宪是明代对都察院都御史的别称,类似于现在的中央监察部部长。旁立有一石碑,写有“新昌县文保点,杨信民故居旧址”字样。
入内,是一口回塘,一泓碧水映照着蔚蓝的天空,整个建筑以侍郎府为主,向东、西、北方铺排开去,现有三进宅第,一二进都成民居。三进为中堂,门楣处写有“彩烟望族”,堂内四周挂有“宝庆堂”“魁文”等匾额。侍郎府还有“七上八下”的石阶、七塘八井、马道等,一起构成杨氏望族美好的家园。
杨富忠介绍,每年正月,杨信民和众多祖先画像在侍郎府里被高高地挂起来,族中的长辈会给小孩讲祖先的功名与业绩……
走出侍郎府,回头眺望,侍郎府历经800年风雨,依然顽强地耸立着,让我忽然感到,彩烟杨氏先祖的功业,如同这宅第,也没有随着岁月更迭而老去,耕读传家、清白传家的家风源远流长,已经融入这个小山村的血液里。
如果你在上下宅村漫步,便会看到这里建有清风亭、家训廊,墙绘则是《彩烟山诗》《彩烟山房赋》等诗歌,村里有思存酒文化主题馆、淳丰根雕艺术馆、淳丰乌木公园,这些都起到了很好的教化育人的作用。
我很诧异,问,一个小村庄,何来那么多的文化场馆?
淳丰根雕艺术馆、淳丰乌木公园的投资人杨国凌,今年34岁,下宅村人,17岁高中毕业离开家乡,从事木材生意和根雕艺术。如今村里要搞乡村旅游,他就说“回来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意”,未来他还计划在村里建设熏香馆和百态弥勒馆。如今,淳丰根雕艺术馆和淳丰乌木公园由他的老父照看,供人免费参观。
采访结束,正值下午学校放学时间,路遇学生背着书包三三两两地走出校门,一个高山上的村庄,居然幼儿园、小学、初中一应俱全?杨富忠淡定地说,他就是从这里的道南小学、道南初中毕业的,他的父亲、祖父也是,全村人都在这里接受初级教育。
道南小学、道南中学,其前身为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道南书院,距今117年,是谁创办没有记载。确实也没必要探究,因为在这个小山村,耕读传家,早已成为一种家训家风。
百年“道南”,授业传道,托起了双彩明天的希望。
高山好茶
自从我们的祖先与一片叶子相遇,茶在波澜起伏的人类进程里就扮演着风雅角色。
新昌,东汉时已经开始种茶制茶,六朝时高僧名人纷纷入剡,饮茶已成风尚,唐朝时越茶、剡茶等名茶声名鹊起……从古至今,茶叶一直是新昌县农业的主要产业。
对于双彩乡来说,茶叶不仅仅是风雅,更是土地的馈赠、村民安身立命的根本。
双彩乡是新昌县有名的茶叶乡镇,全乡拥有茶园上万亩,70%村民以种茶为生。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唐代的二至四月,相当于阳历3月至5月中下旬,春分前后正是采茶旺季。
我想找几位茶农聊聊,乡政府工作人员说,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在采茶,忙得团团转。“这段时间的茶农真心不易,茶没长出来,急死了,茶长出来了来不及采又急死了,采了炒好了怕卖不出去,更是急死了。”一位村民晃着脑袋说。
茶叶是个时辰草,早采是个宝,迟采变成草。龙井茶的采摘有三大要求: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一到茶季,茶农全家加上采茶工像打仗一样,只为卖个好价钱。
采茶是个辛苦活。这几天,天气晴朗,茶农早早起床去采茶,茶叶一旦被太阳暴晒,蕴含的膏脂就会消耗,也会失去一部分水分,导致芽叶不鲜嫩。
采茶还是个技术活。茶叶要刚刚张开雀嘴才可以采,太嫩了不行,太老了也不行。采茶需用食指和大拇指指尖的巧劲,升上拔起,只轻捻,不紧捏,更不用指甲掐,指甲掐的茶炒出来茎根会发黑,茶叶成色就差了。
双彩乡政府体恤茶农的辛苦,在乡政府旁新建了一个茶叶交易市场,方便茶农卖茶。去年采茶季,市场里茶叶的日最高成交额达到300万元。
我便去市场一探,时值中午11点,市场铁将军把门。旁人告知,上午茶农都在采茶,傍晚时分,这里热闹非凡,茶农、收购商会在这里进行茶叶交易。
扑了空,乡政府工作人员领着我到大安村采访新昌国昊茶厂当家人丁国统,茶厂毗邻一个水塘,空气绝佳,车间里静悄悄的,闻不到茶香。丁国统的老父亲独自守着茶厂,他说,儿子在外物色新店面。再过几天,厂里的扁形茶全自动生产线就要开动了,一天可以炒制干茶250公斤,是人工炒茶效率的25倍。
28年前,丁国统背着茶锅走出大山,外出打拼,现在宁波、绍兴等地开设有多家茶叶销售店和茶楼。2012年,他回老家创办国昊茶厂,春季生产绿茶,夏秋季生产红茶,成为双彩乡的茶叶龙头企业。
在双彩,这样的茶叶龙头企业,除了“国昊”,还有“雪日红”、“大佛玉龙”,他们生产的茶叶是“绿+红”,销售采取“线下+线上”,每家的销售额均达几千万元。
自古高山产好茶。云端双彩,就属于老天爷赏种茶叶的好地方。冬天,最低气温可达到零下10摄氏度,夏天,最高气温在30摄氏度,山上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壤成分好。总之,好山好水出好茶。
向晚,归途,汽车沿山路盘旋而下,沿途可见收购商开着摩托车、汽车上山来收购茶叶,地上放一杆电子秤,手里捏一把钞票,“一摸、二看、三嗅、四尝”如行云流水,果断报出一个个价格,很神气。
太阳慢慢地沉进了山谷,只留下落日的余晖,茶叶交易仍然在继续,这寓示着又是一年的好茶景。
链接:
主政者说
潘学超 双彩乡党委书记
千年古村落,醉意狮子岩,悠然门溪江;采茶云端上,五谷阵飘香,最是绿意浓……千百年来,独特的玄武岩台地,哺育了一代代勤劳善良的双彩人,更培育了一批批的贤士能人。
近年来,双彩乡紧紧围绕“发展经济、提升环境、维护稳定”三条主线,紧扣民生主题,通过促增收、强基础、重民生、保稳定,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较快较好发展,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生态乡、省小城镇综合整治样板乡镇等各级荣誉。在乡村振兴战略号角引领下,一条经济发展有活力、社会发展有思路、乡村发展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徐徐打开,一个独特持重、文明和谐的魅力新双彩已孕育而生。
风情园
狮子岩
双彩乡后王村狮子岩景区,东邻城南下洲村,北接东茗下岩贝,西望镜岭十九峰,与十九峰垂直距离6公里左右,四周都是秀美山川,韩妃江后王段在后王山下蜿蜒北上,如绿绸缎,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江对岸奇石耸立,有一处山峰从后王村平岩岗遥望,呈狮子形状,就是闻名于的后王村狮子岩,狮子岩巍峨耸立,如雄狮般俯瞰着韩妃江。
舌尖之上
白术
新昌县历来是全国白术的主产区,下宅村则是新昌县的一个主要产地。下宅村周围的黄泥地天生是种白术的好地方,术农在黄泥地里挖出线板型的畦,种上从万年山采购来的术崽,精心培植,第二年的秋冬就可收获。近年来,该村一半在种植白术,还涌现出一批白术专业户。2004年,下宅村被新昌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效益农业特色村(白术)”。
白术性温,味甘苦,有健脾益气、利水化湿之功能,为著名的“浙八味”之一,又有“地道药材”“北参南术”之称。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