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岙全景。(图片由儒岙镇政府提供)
绍兴日报-掌上绍兴客户端记者 徐霞鸿
浙东有山,名曰天姥。其势连绵,其峰巍峨,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东鲁诸公》而名扬天下。在中国文学艺术史册里,这是一座让人仰止的文化“圣山”。
地处天姥山腹地,新昌县儒岙镇不仅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还获得了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认证。如今,在这一方承载着千古文脉的古老土地上,儒岙人正铆足了劲,打造一张新的金名片——诗路小镇。
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如果说,诗仙李白的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东鲁诸公》是浙东唐诗之路的主题歌,那么,主峰在儒岙镇境内的这座天姥山,绝对算得上是这条诗路上“精华之精华”。
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因为这座天姥山,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皎然、刘长卿等唐代著名诗人追慕先贤,上溯剡溪,吟诗感怀,翩翩而至,踏出了一条浙东唐诗之路。因为这座天姥山,近450位诗人自钱塘到剡中,或壮游,或宦游,或遁游,或神游,一路留下1500余首不朽诗章,成就了一条飘逸着翰墨清香的山水人文长廊。
李白与杜甫,被尊为中国唐代诗人中两座并峙的高峰。且不说《梦游天姥吟留别东鲁诸公》后来成为历史上颂扬天姥山的千古绝唱,对于天姥山的钟爱,李白在《别储邕之剡中》诗里也有过深切的表露:“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为登天姥山,他向越人问明了去剡溪的道路,然后经会稽,渡镜湖,到剡溪。
与李白齐名的大诗人杜甫,19岁就开始漫游吴越,24岁才返回故里参加乡试。他在《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中说:“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晚年忆及剡中,杜甫仍心驰神往,曾作《壮游》诗:“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此外,关于天姥山的唐诗流传颇广的还有许浑的《早发天台中岩寺度关岭次天姥岑》:“来往天台天姥间,欲求真诀驻衰颜。星河半落岩前寺,云雾初开岭上关。丹壑树多风浩浩,碧溪苔浅水潺潺。可知刘阮逢人处,行尽深山又是山。”以及李敬方的《登天姥》:“天姥三重岭,危途绕峻溪。水喧无昼夜,云暗失东西。问路音难辨,通樵迹易迷。依稀日将午,何处一声鸡。”
特别是这首《登天姥》,作者几乎以白描手法写了登天姥山所见的景象。崇山峻岭,溪水作伴,水声喧哗,云雾缭绕,问道于乡人,因土语作答而不明其意,迷路在所难免。几近中午,忽闻鸡鸣之声,知深山之间,有人家矣。从其路线而言,当从新昌入境者。自李白梦游诗名动天下以来,鲜有如李敬方这般正面描写登天姥山经过者,因而弥足珍贵。
驿道通古今,往来车马喧
地以山望,山以人名。唐代诗人们对于天姥山的追捧,使得天姥山名声大振,进入名扬天下的全盛时期。事实上,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天姥山已经成名。其标志性事件,就是谢灵运开山。
南朝宋元嘉六年(429),永嘉太守谢灵运率数百家丁,翻山越岭,一路砍树,硬生生地在天姥山上开辟了一条直通临海郡(今台州)的路。据说,因为动静实在太大,把临海郡太守吓坏了,以为来了山贼。
这条山道,史称“谢公道”。后来,逐步完备,变成了一条官方驿道。当时,谢灵运也曾写下过许多诗文,如《登临海峤》诗云:“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并作《游名山志》:“(天姥)山上有枫千(十)余丈,萧萧然。”这些诗文均成为中国早期山水诗和名山志的开山之作,天姥山因而成为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
从很大意义上来说,后来纷至沓来的唐代诗人们正是追溯谢灵运的脚步而来的。这也是天姥山如今能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精华之精华”的重要原因。
到了明代,因为一个人的到来,又为天姥山留下了一个精彩的篇章。这个人就是徐霞客。387年前,这位刚刚过了45岁生日的江阴汉子,用竹杖划开掩没路径的荆棘,沿着海拔750多米的山脊陇岗,在天台山禅宗古刹万年寺用过午餐后,向素享盛名的天姥山奔来。
那一天,应该是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不然,他的步履不会那么轻松,速度不会那么快。先从万年寺出发,登越数座崇山,翻越几道峻岭,傍晚时分到了过往官员、商旅必须驻足的新昌南明街道班竹村。
这位被现代人戴上“伟大地理学家、旅游家和探险家”桂冠的徒步行者,在他的《游天台山日记(后)》中,详细记述了明崇祯五年(1632)四月十八日自天台万年寺抵新昌沿天姥山脉徒步考察周边源流的经历。
当年徐霞客走过的这条科考之路,后来是新昌东南乡民去天台万年寺、石梁方广寺、华顶寺的进香拜佛道,也是如今的霞客古道新昌段精华之地。儒岙镇,也因此获得了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认证。这条全长10.6公里的霞客森林古道(天姥山段),与谢灵运、李白等历代诗人走过的天姥古驿道一起,从古通到今,不仅是研究古代交通、邮政、地理沿革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儒岙镇独有的自然人文资源。
今天的我们,过会墅岭,越横板桥村至天姥寺遗迹,上黑风岭,经冷水坑村至普济桥,漫步在还保持着原始风貌的古驿道,依然可以从那颗颗圆滑的鹅卵石中,以及青山绿树掩映的溪水里,感受到当年那种“往来车马喧,杯错话诗情”的热闹。
人文积淀深,代有才人出
两条古道穿镇而过,天姥山麓的古镇儒岙,也因其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积淀,成为一方承载着千古文脉的古老土地。
儒岙镇,镇如其名,这里儒学昌盛,代有闻人。儒岙之名,因此而来。元末明初的潘嚞,就是儒岙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儒。他与青田的刘伯温是好友,还曾题诗于赵孟頫的《饮马图》长卷中。
清代儒岙人载入民国《新昌县志·文苑》的就有三人。潘祖诲,授湖北钟祥县令,政声甚著。士民德之,赠以匾,曰“荆楚循良”,迄今犹在。潘希程,有“七十年间双白发,三千里外一青灯”之句,脍炙人口。潘一水,年逾六旬,手不息卷,著有《中庸隙观》二卷。
东山村,则是一个始建于唐宋时期的古村落。《新昌县地名志》载:“村位天姥山之东,故名东山。”东山风景秀美,天姥在西,桃源在麓,拨云高耸,曲水盘旋。东山以徐姓为主,为徐偃王后裔,崇尚忠义。明初,徐文铨应召从军,南征有功,镇守杭城,历事数年,家资巨富。“乡里亲戚应输租於杭有缺乏者”“多赈给之”。
东山人亦酷爱诗书,代出文人。其中最知名的要数明末清初的徐有声。民国《新昌县志》对他的评价是“才学绝伦,诗词歌赋,挥翰成章;亲朋赠答,俱付讴吟”。他著有《儒山堂文集》和《儒山诗集》,新昌籍的两位进士吕爚、陈捷都为他的诗集写了序。
在儒岙的古代艺术家中,有一位名叫潘西凤的,在历史上也非常有名。他是一位著名的竹刻家,郑板桥与他友情甚笃,称其为濮仲谦以后金陵派竹刻的第一人,曾有诗云:“年年为恨诗书累,处处逢人劝读书,试看潘郎精刻竹,胸中万卷待何如?”
此外,还有法学家潘念之、中国工程院院士金东寒、著名节目主持人吴小莉……前仆后继的儒岙人依然在奋发拼搏,续写着新的辉煌。
小镇诗意浓,游客来栖居
好山好水好文化,融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为一体,如今,这个滋养在青山绿水怀抱中的小镇,正在打造具有产业特色、文化韵味、生态魅力的旅游小镇,并构画着“诗画天姥,幸福儒岙”的美丽诗篇。
梦游天姥唐诗路,采菊东篱见南山。儒岙镇南山村是一个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漫步村中,古祠、古树、古桥、古井、古民居等人文古迹随处可见。依托这些文化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南山村的重中之重。
两个高端民宿“天姥山居·尚诗堂”和“悠见南山”,落户于此,各具特色。“天姥山居·尚诗堂”,总投资超亿元,契合的是现代人对于诗意栖居的向往。“悠见南山”挖掘整合的是古村民俗文化和天姥山自然资源。它们为摄影、影视、文学、美术等艺术家提供创作题材,宣传和推介南山村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
天姥烟云 俞切民 作
横板桥村,则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颗“明珠”。这里,既是唐诗之路与古驿道的交汇处,也是天姥山胜景的重点区域。村中绿树成荫,流水潺潺,太白庙、金氏宗祠、裘君庙、关公庙以及天姥寺遗迹等沿途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吸引着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
从深邃的岁月中走来,饱经沧桑;向温润的未来走去,鲜活明媚。当游客们走进这些古村,瞻仰楼台亭榭,细品古戏民谣,感受到的是岁月酿造的文化气场、时代赋予的生机活力。
主政者说
求雪军 儒岙镇党委书记
天姥山麓,诗路古邑。
儒岙镇地处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段,境内风光旖旎,人文竞秀,有天姥山、唐诗古道、霞客古道、谢公古道等自然和人文胜迹,留下众多诗文名作、千古佳话,引得众多游人纷至沓来。
近年来,儒岙镇坚持“工业立镇,生态兴镇,环境优镇,民主治镇”,正朝着建设具有“诗情画意”的生态发展型小城市阔步前行。
地名说
因儒学昌盛而改名
儒岙原名徐岙。据《新昌县地名志》载:“徐姓始居,由此得名。”
南宋末年,赵昰(shì)、赵昺(bǐng)二王避难南逃,一路入关岭。当地徐氏勤王,抗元兵于关岭。元兵灭徐氏,徐姓村民迁徙天姥山中。
元初,潘氏入迁。十八世祖潘嚞(zhé),乃元末名儒,其授业儒生颇多名人,潘岳、蔡用强皆其门下,故将旧址徐岙改名儒岙。
风情园
彼苍庙
天姥山下的儒岙镇,有一座彼苍庙。
“彼苍者,天也。”彼苍庙即天庙也。乡人有谚:“修行修一世,不如彼苍庙内坐一时。”据旧志载,彼苍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址在会墅岭村,明后期才移至今址儒一村村口。庙内有禹王殿、谢公殿、太白楼等建筑,雕梁画栋,精巧玲珑。
相传,自清末起,当地百姓开了每年农历十月廿六祭祀菩萨的先河,以后逐渐发展成庙会。庙会由儒一、儒二、溪下、胡圹、王家庄5村主办,周围各村自愿参加。迎会那天,晨光初露,5村族长一起为禹王殿神像前的案桌献上贡品,焚香燃烛,跪拜后,菩萨出殿,坐入八抬大轿,群众抬着神像鸣锣开道迎会。
参加庙会的会班多到数十班。一类是属于禹王菩萨仪仗的,如“校尉”班、土(铳)会等;一类是武术体育性的,有舞狮、舞龙、高跷等;一类是舞蹈性的,有抬阁、翻船、回头拜、马灯等;一类是说唱音乐性的,有十番、吹鼓亭、莲子行、三十六行等;还有杂技性的,有抛丝弦、调目连、男吊等。
上世纪40年代,庙会的形式与内容得到了更新,发展成了集物资交流与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大型集会,流传至今,依然不衰。
舌尖之上
天姥茶
天姥山拨云尖,峰峦叠嶂,云蒸霞蔚。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天姥茶的清鲜、甘甜。
“茶炉天姥客,棋席剡溪僧。”早在晚唐时期,诗人温庭筠就在诗作中描述过天姥茶。到了明代,文学家张岱也在《夜航船》中写到过天姥茶:“天姥山,在浙之新昌县。李太白梦游天姥,即此。近产茶,名天姥茶。”
如今,这种天姥茶世代相传。在儒岙镇的一些自然村里,这种用工艺繁杂的“土法”制作出来的茶,依然受到市场热捧。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