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日报-掌上绍兴客户端记者 沈卫莉/文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浙江建设四大都市区,绍兴在杭州都市区范围内,绍兴旅游融杭第一步将引进“南宋文化节”,重塑绍兴南宋特色文化,做好融汇和创新文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
南宋之于绍兴,绍兴之于南宋,密不可分。
南宋历史的第一站歇在绍兴;绍兴,一个南宋皇帝留下的地名;绍兴的厚土真实地接纳了南宋的6个皇帝,可以说南宋的魂脉在绍兴……
但是,700多年来,绍兴南宋文化失落已久,例如宋六陵长期不为众人所知。这或许是因为南宋历史有让人不忍直视的难堪,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
有历史遗存的地方就有价值,用文化的眼光去发掘,或许可以成为旅游发展资源。
绍兴要引进“南宋文化节”
近日,本报报道了我市将谋划与杭州市共同举办“南宋文化节”,重塑绍兴南宋特色文化,以此迈开深度融杭步伐。
为什么融杭的第一步是引进“南宋文化节”?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旅游局局长何俊杰。
何俊杰对记者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合作开启了新征程,绍兴要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尤其是杭州都市圈。我现在满脑子都是绍兴文旅如何做好‘融’这篇文章。”
曾任越州刺史的唐代诗人元稹有句名诗: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讲的是历史上的绍兴,圣禹之邦、华夏大都会、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当时,苏州杭州也只能做配角。在当代,尤其是近些年来,苏杭已经远远地把我们抛在了后面。如今,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主动融入,谦虚追随。
“2019年是绍兴文旅融合元年,宋六陵一号陵园遗址考古发掘又刚刚被评为浙江省十大考古发现,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和撬动点,做好南宋文化旅游融合这篇文章。”何俊杰说。
绍兴越文化研究会会长鲁锡堂看到绍兴要举办“南宋文化节”的消息后,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理所应当”。
(陆游故里)
“绍兴古城的南宋文化遗存和痕迹比比皆是,从城市名称、城市建筑、古迹文物,都可以看出绍兴这座城市充溢着南宋的精致风雅韵味。毕竟绍兴当时是南宋陪都,宋高宗赵构在此驻跸办公一年零八个月,江南最大的皇陵群落宋六陵也在绍兴。”鲁锡堂认为。
不过,也有人对绍兴举办“南宋文化节”不以为然。
“绍兴南宋文化融杭有点当配角跑龙套的味道。”绍兴从事地方文化研究的一位人士认为,南宋定都杭州,绍兴只是陪都,影响力不及杭州,且杭州已经举办了4届“南宋文化节”,有一定的知名度,还建有宋城景区、清河坊历史街区。他认为,“过去老说绍兴景点分散,现在有了浙东唐诗之路,可以把景点都串起来,我们应该花大力打造盛唐气象的浙东唐诗之路,这才是绍兴文旅融合的优势所在。”
“绍兴要放在长三角的范围来审视发展地位,文化也是。以越剧为例,没有当初的小歌班闯荡上海滩,在大都市生根、发展,就没有今天越剧的辉煌。”一位从事文化传播的人士认为,绍兴要做好文旅融合这篇文章,站位一定要高。
何俊杰不否认他也听到不少不同声音,他认为,绍兴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当下亟需“吸收外来”与“不忘本来”,才可以更好地“面向未来”。绍兴举办“南宋文化节”,是为了与杭州联手、协作、共赢,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绍兴的‘南宋文化节’不仅要融杭,更要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做杭州的后花园,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文化教育等等。”鲁锡堂建议。
重点推介绍兴古城、宋六陵、陆游
2015年,杭州举办首届“南宋文化节”,如今已经走过4年。
去年,南宋定都杭州880周年,杭城为此举办了长达半个月的“南宋文化节”,内容有“南宋星空朗读”“印象南宋生活展”“宋代玉器珍藏展”“南宋诗词书法展”“南宋斗茶大会”“吴山庙会”等系列活动。
绍兴的“南宋文化节”将有哪些内容?
“文化节的系列活动目前尚在策划中。”何俊杰表示,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生效、文商旅总体规划出台和申报、启动国家级宋六陵遗址公园建设,这是策划文化节的核心载体,同时我们将把握两个维度做深文章:一是加强学术的研究和传播,掌握话语权,无论何时何地,绍兴不可或缺。二是实现文化的转化和落地,让百姓尤其年轻人喜欢、追捧、体验和享用。因为宋代已经显现了许多近代城市文明的特征,从某种视角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理想的朝代之一。如果我们的一些活动、载体和内容能够去引领和倡导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成功了。
作家杜文和曾经在绍兴居住15年,他接待过许多访问古城的游人,不乏文人墨客、学者名流,没有一人提出要去看看宋六陵。越城区富盛镇赵家岙埋葬着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六帝,俗称宋六陵,除了这六帝外,还有北宋的哲宗孟皇后(徽宗嫂)、徽宗及其韦皇后、钦宗,以及一些显族重臣的附葬,围拱着宋六陵的大墓在百座以上,如此庞大的帝王墓葬群,在江南是绝无仅有的。
(沈园)
“无论幸与不幸,绍兴的这块地域都非同一般,承载了南宋王朝一个半世纪的遗存。如果绍兴也去设立十景八景的名目,那么‘六陵暮鸦’是不应该被忽略的。”杜文和认为。
一位名叫陆放翁的老人,从大宋朝走来,竹笠芒鞋,阔衣飘飘。他走进鉴湖,清歌一曲,待他走上岸来,漫步走进沈园,葫芦池一泓碧水里看见了唐琬。那一堵矮墙还在,墙上有诗:“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矮墙已非南宋矮墙,但砖确是古砖,上有宋朝年号。在沈园里流连得久了,老人又踱出城门,回到三山,湖边有旧草堂数间,聊备栖息,足以养老。
“陆游是南宋绕不过去的人物, 绍兴陆游三山故里已经建成,周围又有鉴湖风光配套,这可以作为绍兴‘南宋文化节’的主打景区之一。”绍兴越文化研究者徐智麟建议。
南宋嘉定十六年,绍兴知府汪纲,按罗城(注:隋朝越国公杨素修会稽大城,史称“罗城”)规模重加缮治并修诸城门,史称“宋城”。其时设水陆城门共九处,同时建城内主要街道、河道、桥梁、驿亭等。至此,绍兴城市格局已定,直至清末几无变化。今绍兴城内一些街坊名称都是从那时候流传下来的。
“陆游在嘉泰《会稽志·序》里写道:‘今天下巨镇,惟金陵与会稽耳。荆、扬、梁、益、潭、广皆莫敢望也。’绍兴要借举办‘南宋文化节’,推介整个老城区,在南宋遗风中寻找现代绍兴的成长钥匙。”绍兴越文化研究者那秋生认为。
有人说,从来没有一个王朝,如南宋一般,宛若蜕变中的蝴蝶,在挣扎中绽放绚烂的羽翼,从一开始就将它的精致与脆弱暴露在夷族的铁蹄之下。在你为它的半壁残垣惆怅哀叹的时候,也不禁沉醉于它臻于极致的妩媚与嫣然。正如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南宋数风流,最忆是绍兴!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