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小将山水长

2019-02-26 14:29  

打开越牛新闻客户端查看
该功能需要在越牛新闻客户端中使用,是否打开
取消
确定

绍兴日报-掌上绍兴客户端记者 徐霞鸿

盘旋曲折的311省道蜿蜒着伸向新昌县东部的大山深处——小将镇,这个典型的山区乡镇就坐落在新昌最高峰菩提峰下。眼下,道路旁已有几株迎春花竞相开放,带来一抹鲜亮。若是春日里前往,一路伴随着的便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的如画风景。

事实上,早在有山路之前,这片美景已引得无数诗人沿着水路前往。这里,也因此成为了唐诗水路的精华地。

乌泥岗樱花。(图片由小将镇政府提供)

先有南洲丁,后有新昌城

海拔996米的菩提峰,为新昌第一高峰。新昌最古老的村庄——南洲村,就坐落在菩提峰下。群山环抱之中,穿村而过的清澈小溪,自东而来,向西流入新昌江。

“先有南洲丁,后有新昌城”。这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用极其朴素的语言,叙述着南洲村的古老历史。

据民国《新昌县志·氏族》记载:其先有丁崇仁者,字乐道,为南洲始祖。东汉初,承事郎,历升太尉。至顺帝建康间(144),出为剡令,以廉惠称。秩满,因党祸,遂隐南洲而家。

南洲村的始祖,名叫丁崇仁。东汉时期,他从济阳由太尉出任剡县县令,后隐居南洲以享山野之清净,开荒拓土,壮大南洲丁氏。自此,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据说,当年南洲村人口最鼎盛的时候,仅烟灶就有三千多口,人口上万。在朝为官者,举不胜举。

后梁开平二年(908),丁氏敬礼公考虑到东南之遥远,念服役之难艰,率领一城父老,上书剡宰割台分剡,才有了新昌城。也因为“先有南洲丁,后有新昌城”,新昌老城区的框架布局也与南洲村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探访南洲古村,就像翻开一本藏匿在大山深处的古书。尽管锈迹斑斑,晦涩难懂,却依然散发出一股浓烈的古韵清香。扉页上由断断续续的时光镌刻的故事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耐人寻味。

弯弯绕绕的九曲墙弄里,一口井口泛着青苔的南宋古井,至今仍为村民汲饮日用。井石栏上的题刻依稀可见“戊午太岁,宝祐六年”“三月上旬”和“大明嘉靖四十年辛酉一月”“仲丁碧”“记”等,文物专家从这些能辨识的文字中判断出,此井建于宋宝祐六年戊午(1258),明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疏浚。

还有井沿口上那凹凸不平处,据说是当年刀枪磨砺所致。这是历史留下的物证,镌刻的正是南洲丁氏修筑城墙,在此抵御外辱的义举。崇山峻岭之间,又三面环山,若把村口北面唯一路口挡住,这里就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地势。那时,村里出了个草头王,因其见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就筑城自守,并招兵买马,一路攻城夺地直到杭州。明末,南洲亦是浙东抗清的堡垒。在此聚众的俞国望,用一支乌铳队,打得清军闻风丧胆。

事实上,小将人骨子里的那种抗争精神,从镇名便可见一斑。宋朝有孟强为将,立庙于此,镇以庙为名,故名小将镇。孟强为民间神将。据民间传言,宋时菩提峰下小村有一青年名孟强,骁勇无比,屡立战功,皇帝赐名“小将”。

小将镇的文化积淀深厚,还体现在其域内不胜枚举的古祠、古寺、古宅、古桥等历史古迹里。虽历经沧桑,但古朴精致依然可见。透过这些文物古迹,那些曾经的故事在时光的掠影中熠熠闪烁,在一代代村民的传说中不断滋生繁衍,和悦在山水之间,奏唱着优美的乐章。

唐诗水路的精华地

小将镇的山水之美,不仅在1800多年前被南洲始祖丁崇仁看中,也吸引了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前往。

上世纪90年代,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者竺岳兵在原小将镇五马乡工作期间,发现此地的茅洋江与唐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由此引发了他研究新昌唐诗文化的兴趣,并将该项研究范畴命名为浙东唐诗之路。因此,小将镇有唐诗水路发现地之称。

“旱路,虽在南朝宋初,就由谢灵运开创了。但直到唐末,经过袁晁、裘甫两次起义,旱路成为往来台越的行军路线后,才成为‘通道’。而水路,则阳与江左平原构通,阴与深山腹地相接,加上‘剡好为楫’,游人往来比旱路方便得多。所以这里很早以前就得到了开发,并被人们视为是仙境乐园。”竺岳兵经过推敲,论述了唐诗水路在当时的重要与盛况,而水路即今新昌兰沿至天台石梁。由此,茅洋江为剡至石梁、华顶之必经,故被称为浙东唐诗之路水路。

事实上,小将镇境内的这条茅洋江,早在东汉时期、南北朝时期,乃至唐朝等各个时期,已是人们往来天台石梁至新昌(古时为剡中)的水路必经之地。晋宋时期,著名的十八高僧、十八名士以及唐朝的大批诗人,在此一带频繁活动,留下大量的故事与诗文。因此,这里也是唐诗水路的精华地。

唐代项斯有《寄石桥僧》诗:“逢师入山日,道在石桥边。别后何人见,秋来几处禅。溪中云隔寺,夜半雪添泉。生有天台约,知无却出缘。”刘长卿有《送少微上人游天台》诗:“石桥人不到,独往更迢迢。乞食山家少,寻钟野路遥。松门风自扫,瀑布雪难消。秋夜闻清梵,馀音逐海潮。”写的就是这一带的风光。

宋代李光也曾赞美这里的景色,说:“自天姥入石桥,路虽绝,而气象殊胜,殆非人境。”为此,吟诗:“晓入天台访石梁,萦纡岭路绕羊肠。溪田溢水层层落,岩壑经秋步步凉。”

同样,宋代建村的古村茅洋,也因景而得名。2007年出版的《新昌县地名志》说:“村居沃溪两岸,溪边长满茅草,犹如一片汪洋大海,故名茅洋。”天台山蜿蜒东来,到此渐开,形成谷地,至九江潭则为两山阻隔,形成隘口。石桥瀑布水急,遇台风暴雨,山洪奔腾,泄水不畅,滞留成潭,茅草漂浮,而成“茅草漾波”之奇观。

还曾有一位唐朝诗人隐居于此,便是晚唐著名诗人吴融。在游历剡中的451位唐朝诗人中,吴融是唯一一位隐居新昌的诗人。因受剡中文化影响以及钟爱天姥沃洲之胜景,他将归隐之地定在了小将镇叠石村。此村处万山中,以“村西北三巨石相叠,高五丈余”而得名。吴融花了三年时间,在此地建造了一个宅院,但并没有在此久居。真正在此长期居住的则是他的次子吴济。吴济原在吴越国当官,吴越国归宋,济力谏不从,即解绶归隐剡东。宋太宗遣有司召济,不赴,年九十五卒。宋太宗嘉其节,封文肃侯,人称“吴中丞府君”。

叠石古村里留存至今的善政乡乡主庙,祭祀的就是吴济。建村始于晚唐的叠石,也因为吴融及其次子吴济的拓基居住,成为小将一带的吴氏发祥地。吴氏之居叠石,于宋元间曾具相当规模。如今,吴氏依然是村中大姓。

山之巅,水之源,花之海

如烟的历史,就像菩提峰顶终年缭绕的云雾,为小将的过往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拨开云雾,展现在眼前的是如今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生态型的花园小镇。独特的地貌,使其散发着与众不同的魅力。

这里是山之巅。作为新昌县面积最大、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典型山区乡镇,新昌十大高峰,小将镇占其六。全镇目前共有山林18万亩,生态公益林5.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8%以上,被评为国家级生态镇、省级森林城镇。

山高林密,水流湍急,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这里就是一座天然的森林公园。特别是罗坑山省级森林公园,其负氧离子浓度最高可达15000个/立方厘米以上,是名符其实的天然氧吧。同时,这里也是人们“春观杜鹃,夏看云雾,秋品七色,冬赏雾凇”的好去处。

这里是水之源。作为新昌县河道线最长的乡镇,小将镇是长诏水库、钦寸水库两个大型水库的源头,涉及沃洲湖、黄泽江两大水系,有大小河流70条,全长80多公里,主干流有茅洋江、小将江、结溪江,其中茅洋江还被评为绍兴市“最美河道”。

这里是花之海。作为“浙江省花木之乡”,小将镇拥有花木基地3万亩、毛竹3.8万亩、茶叶种植总面积3000亩、特色基地5000余亩。一年四季,梅花、玉兰、桃花、海棠、樱花、茶花等竞相绽放,争奇斗艳。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里就是北宋著名词人王观眼中的“眉眼盈盈处”。这座高山流水间孕育出来的花园小镇,宜居也宜游。仅南洲村,就有民宿200多张床位,更多精品民宿正在扩建中。

新昌十大驴行路线中,小将也占其四。“临菩提群山,赏南洲古村”“登牛平岗顶,观罗坑奇瀑”“走盐帮古道,看生态风光”“临历史名山,游东山水帘”,既可健身又可观景,小将镇因此被评为“浙江省最美生态休闲健身点”和“浙江省五星级休闲健身点”。

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如今的小将镇,正朝着“健康养生地、都市后花园”的目标,阔步走出一条符合小将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

主政者说:

小将镇党委书记  吕旦霖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小将大地千山竞秀,万水传情,如诗如画,自古以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域内的茅洋江,历朝历代均为新昌至石梁的必经之地。在唐朝或者更早,大量的文人墨客盘桓于此,留下诸多诗文,使其成为唐诗之路水路的精华地段。

近年来,小将镇不断探索“两山”理论在小将的新实践,文旅结合,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凭借“山之巅、水之源、花之海”的美誉,发扬“肯干、实干、巧干”的“干将”精神,奋力谱写“大美小将·花园小镇”发展新篇章。

地名说:

孟强为将,立庙于此

据明成化《新昌县志》记载:“小将村在二十五都,宋有孟强者为将,立庙于此。”镇以庙为名,故名小将镇。

孟强为民间神将。据民间传言,宋时菩提峰下小村有一青年名孟强,骁勇无比,屡立战功,皇帝赐名“小将”。因不愿为官,解甲归田。某年夏秋之交,飞蝗蔽日,啮食庄稼,村人惶急无策。一日,孟强端着酱醋拌面条且吃且看,一时性起,将面条残汤泼向蝗虫,虫竟纷纷落地死亡,乃悟治蝗之法,即教村民虫口夺粮。后人感念,定村名为“小将”。村口建“将山庙”,祀孟强坐像。

风情园:南洲叠罗汉

南洲叠罗汉,起源于小将镇青草坪的七堡龙亭庙会。

七堡龙亭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重建于清光绪三年(1896)。自七堡龙亭建成后,就有了七堡龙亭庙会。该庙会规模盛大,各种民间艺术团队纷至沓来,南洲村的罗汉艺术表演队借此登台表演。由于表演技术要求高,观赏性强,成为整场庙会最精彩的压轴大戏。在1946年的七堡龙亭庙会上,曾有“七代同台”的壮观场面。上世纪60年代,因历史原因停演。

直到2006年,在当地政府和文化站干部的抢救性挖掘下,消失了40多年的南洲叠罗汉才得以重放光彩。尤其从2010年绍兴市级非遗传承人胡炎彬在新昌县范围内开班传艺以来,目前已培养“小罗汉”3100多名。他们已在国际国内各类武术等比赛中获得金牌286枚、银牌145枚、铜牌125枚,并曾登上央视少儿春晚、央视新闻联播,以及随同绍兴市民间艺术团远赴韩国大邱进行文化交流。

作为当地著名的传统杂技,南洲叠罗汉在“走、武、翻、叠”上都保留了自身的地方特色,具备鲜明的区域性。表演时,脸部都作戏剧小生俊扮,形同一群武士。同时,该技艺要求可塑性和柔韧性,因此必须从少年时期开始学习,苦练数年方能上演。演出分大、小罗汉组合表演,大罗汉年龄一般为18~25岁,小罗汉年龄则在8~15岁。

编辑: 施妍静

评论

热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新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暂无新评论,速抢沙发
写评论
回复: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打开APP
展开阅读全文
为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请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越牛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