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全国首款工业具身垂域模型——舜造GRP01,今年7月搭载智元机器人正式亮相,使机器人能像工人一样自主适应变化;由绍兴梅奥心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心脏电生理介入手术控制系统近日获批上市,标志着中国在心脏介入手术领域拥有了首款自主研发手术机器人创新器械……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绍兴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十四五”期间,我市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平台载体建设为支撑,以企业主体培育为核心,做深做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
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2024年11月11日,由浣江实验室孵化企业——众星志连(诸暨)航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浣江1号”智能遥感卫星,搭乘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依托与浙江大学共建的浣江实验室,一批前沿科研成果在诸暨市落地转化,助推航空航天、智能视觉等未来产业集聚成势。目前,实验室已孵化科技型企业22家,并与9家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高能级科创平台的布局、建设是重中之重。“十四五”期间,我市以建设绍兴科创走廊2.0为牵引,持续推进重大科创平台项目提能造峰,加速形成“一廊引领、五城聚力、三地联动”的全市域创新格局。
浣江实验室、绍芯实验室、浙江现代纺织创新中心等一批标志性科创平台项目“高浓度”集聚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路径。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市累计实施科技创新标志性工程和“百项千亿”重点项目588项,完成投资额1565.1亿元。
建设中的鉴水、金柯桥、曹娥江、滨海、镜湖五大科技城,分别聚焦各自有基础、有优势的科创产业,构建上下衔接、错位发展的科创支撑体系。如鉴水科技城谋划低空经济提能专项行动,聚焦“整机+器件+系统”招引重点企业;金柯桥科技城着眼碳纤维、高科技新能源材料等现代纺织产业前沿领域,努力打造现代化“科创高地、智造新城”。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科技不断创新的关键在于打造“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
五年来,我市聚焦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强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强化科研成果激励等方面,不断优化保障措施,迭代扶持政策。今年,又出台《关于支持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将科技成果“先用后转”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纳入创新券兑付范围,落地全省首笔“中试贷”“中试保”;新组建2支市级科创子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龙头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实施“倍增计划”与“双提升行动”,创新主体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培育省科技领军企业7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7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13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204家,分别是2020年的1.76倍和1.3倍。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提升至4.15%,位居全省第一。
不久前,位于绍兴滨海新区的科迪华显示技术(绍兴)有限公司成功研发第八代喷墨打印设备。作为半导体显示行业中高精密喷墨打印解决方案的领军企业,该公司已在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薄膜封装领域积累超1000项专利,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不遗余力加快技术革新,正成为普遍共识。数据显示,2024年,我市全社会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271.6亿元,位居全省第三,R&D经费占GDP比重从2021年的2.87%增加至3.25%,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位跻身全国第27位。2024年7月,绍兴首次夺得省“科技创新鼎”。
在这里,播下一粒种子,就有机会长成一片森林。
创新机制不断健全
面对新的“成长的烦恼”,绍兴不断冲破体制机制的藩篱,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作为全省唯一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我市在全省率先设立市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委员会,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奖补政策等,打造更优营商环境,推动科创进步,发展新质生产力。
市委九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绍兴市委关于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决定》,更是擘画了绍兴建设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四个强市”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全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路径。
“多部门协同联动,打破‘边际盲区’。”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国飙认为,教育、科技、人才实现多向互动,既能破除行政壁垒和制度障碍,也有效解决了人才评价“一刀切”、产业和人才供需不匹配等问题。
为破解人才链和产业链融合难、科研与产业结合不紧密、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绍兴探索实施“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的“四题一评”系统攻关机制,切实打通“人才集聚—技术攻关—产业升级”闭环发展路径。我市还出台加快“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10条专项新政,围绕产学研协同攻关、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等内容,统筹5000万元资金专项予以奖补支持,进一步鼓励企业携手高校,共同培育人才、推动科技创新。
风劲潮涌处,扬帆奋进时。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绍兴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包容的生态、更坚实的步伐,持续点燃创新引擎,以科技创新的主动,不断赢得高质量发展的主动。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