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王骏
“现在国有银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只剩1%左右,20万元存一年利息才2000元左右。”近日,在中兴路一商业银行网点,绍兴市民张凯拿着存款单很是困惑。今年以来,银行存款利率进入下行通道,一年期定存利率跌破1%关口,标志着“高息存款时代”渐行渐远。面对利息缩水,越城市民不再固守单一储蓄模式,主动探索多元化理财渠道,大额存单、黄金投资、高股息股票等方式成为热门理财选择,一场财富管理转型正在悄然上演。
大额存单额度紧俏引争抢
“额度太紧张了,早上刚放出来的3年期大额存单,不到两小时就抢完了。”上周三,市民余先生赶到一家商业银行网点购买大额存单,但吃了“闭门羹”。在存款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大额存单凭借相对更高的收益率和稳健属性,成为越城市民理财的“香饽饽”。
记者走访越城区多家银行网点发现,无论是国有大行还是城商行,大额存单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国有银行中,1年期大额存单利率普遍在1.25%左右,3年期利率约2.2%;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利率更具优势,1年期利率1.85%,3年期利率2.5%,较国有大行分别高出0.6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虽然起存门槛要20万元,但比普通定期存款利率高不少,而且保本保息,适合我们这种不想承担风险的老年人。”正在银行办理大额存单续存业务的市民汪阿姨告诉记者,她把刚刚到期的存款全部换成了3年期大额存单,“同样50万元,3年下来能多赚7500元利息,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从销售特点来看,越城区各大银行大额存单呈现“短期紧俏、长期吃香”的格局。不少银行近期发售的大额存单中,1年期产品占主导,半年期、3个月期仅少量投放,有的银行仅针对工资客户、社保卡客户等推出专属产品,并且限柜面渠道认购。胜利路一银行网点的客户经理告诉记者,现在大额存单发行采用“小额多次”模式,每次发行额度从几百万元到几千万元不等,热门期限产品往往“秒光”,不少客户提前预留资金,甚至设置闹钟提醒抢购。
对于大额存单的热销现象,资深理财师陈剑锋分析:“在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市场波动加大的背景下,大额存单的保本保息属性凸显了稀缺性。尤其是对于风险承受能力低的中老年群体和保守型投资者来说,大额存单既能对抗利率下行压力,又能保证本金安全,自然成为理财首选。”他同时提醒,大额存单通常不能提前支取,部分产品虽支持转让,但可能存在折价损失,投资者应根据资金使用计划合理选择期限。
税收新规重塑黄金市场格局
黄金投资以其避险属性和稳健收益得到很多市民追捧,尤其是今年以来金价上涨超50%,得到了更多投资者关注。近期国际金价出现高位回调,很多市民都在计划着逢低购买。不过上周,黄金投资却出现了变数,黄金交易税收新规的落地,成为影响市场格局的关键变量。
此次出台的新规明确了“投资性黄金”与“非投资性黄金”的边界,对交易所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实行差异化税收政策:通过上金所、上期所交易标准黄金,卖出方免征增值税;未发生实物交割出库的黄金ETF、期货黄金、银行纸黄金等继续享受税收优惠;而银行柜台、金店等场外渠道销售的黄金,需按现行规定缴纳13%增值税。“新规出台后,不少客户转而选择场内黄金投资产品。”记者走访越城多家银行发现,近期咨询黄金ETF和黄金期货的客户明显增多,尤其是专业投资者,更看重税收优惠带来的成本优势。
新规对不同类型投资者的影响呈现分化态势。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购买金饰的税负成本并未变化,因为金饰售价本就包含13%增值税和5%消费税,但受首饰商原料采购成本增加6%的间接影响,未来金饰零售价可能小幅上涨。而对于投资金条的投资者来说,新规影响更为直接:购买时需缴纳增值税,卖出时下游只能开具普通发票无法抵税,投资成本显著增加。“买1公斤投资金条,增值税就要多花近万元,现在更倾向于通过黄金ETF间接投资。”有多年黄金投资经验的市民曹先生说。
针对新规下的黄金投资选择,专业理财师认为,新规旨在规范黄金市场,打击场外非法交易和短期套利行为,引导资金进入正规交易渠道,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风险承受能力低、追求稳健保值的投资者,可配置10%-15%的黄金资产作为底仓,优先选择黄金ETF或纸黄金;有实物需求的消费者,可在金价调整阶段分批买入,避免追高;而专业投资者可利用期货黄金套期保值,但需注意控制杠杆风险,黄金的核心价值是资产避险和对抗通胀,建议采取长期持有策略,避免频繁交易带来的成本损耗和价格波动。”
高股息股票成投资新选择
“存款利息太低,靠储蓄跑不赢通胀,不如把部分资金投入股市,选择高股息的白马股,既能拿分红,又有股价上涨的潜力。”上周,越城股民程先生持有的两只个股相继出台分红公告。作为有着10多年投资经验的老股民,他今年调整了投资组合,重点配置了银行、电力等行业的高股息龙头股,“我买的某银行股,股息率达到5%,比大额存单利率还高,而且股价起伏小、每年分红稳定,相当于给资产上了双保险。”
随着存款利率走低,像程先生这样风险偏好相对较高的投资者开始将目光转向二级市场,高股息的白马股因其“稳健分红+业绩支撑”的双重优势,成为中产家庭的热门选择。
所谓高股息股票,通常指业绩稳定、连续多年分红、股息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企业股票,以央企、国企和行业龙头为主,电力、银行、公用事业等板块是高股息股票的集中地。“这类股票成长性和股价弹性虽然不如科技股,但下跌空间有限,而且分红回报稳定,适合长期持有。”证券分析师秦华说,证监会近期发布的市值管理指引为这类股票带来转机。市值管理指引明确提出,上市公司可通过股份回购、大股东增持等方式提振估值。这一政策信号的释放,有望改善市场对高股息低估值股票的预期。
记者发现,今年以来,A股市场上有上百只白马股进行了高分红,不少个股年分红率超过5%,分红率最高的超过8%。有股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投入10万元买入股息率5%的股票,每年分红5000元,若将分红再投资,按照年化10%的综合收益率,10年后本金加收益将达到25.9万元,实现资产翻倍。“今年A股市场整体向好,许多白马股还有不小的涨幅,即便不考虑股价上涨,投资高股息个股既能获得比活期存款高得多的收益,又能保证资金一定的流动性,比理财产品更灵活。”股民陆先生说。
不过,购买高股息个股进行理财投资并非“躺赢”,秦华分析,高股息投资并非毫无风险,其利弊需要投资者理性看待。从优势来看,高股息股票通常具有扎实的基本面,现金流稳定,抗周期能力强,在市场震荡时表现更为稳健,且持续分红能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回报,适合长期价值投资。但和大额存单这样稳健的理财方式相比,二级市场的投资风险不容忽视。首先,高股息股票多集中在传统行业,成长性相对有限,在市场风格偏向科技、新能源等新兴板块时,可能面临长期横盘甚至估值回调的风险。其次,股息率并非一成不变,若企业业绩下滑,分红可能减少甚至取消,导致股息率下降。
“选择高股息股票要遵循‘多重筛选’原则:首先看股息率,优先选择连续3年股息率在3%以上的企业;其次看基本面,关注企业的营收增长率、净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确保公司有持续分红的能力;还要兼顾行业前景,选择处于成熟期、需求稳定的行业,避开周期性过强的板块。”秦华建议,投资者应通过分散投资降低风险,不要集中持有单一行业或少数几只白马股,可选择多只不同行业的高股息股票构建组合。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