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上热搜!46岁李维嘉洁癖严重,引发网友热议

2024-08-21 07:26  

©原创 阅读 1.3 万

打开越牛新闻客户端查看
该功能需要在越牛新闻客户端中使用,是否打开
取消
确定

近日,#46岁李维嘉洁癖严重#登上微博热搜。

吴昕也曾在节目中说李维嘉很热情地邀请她来家里玩,但去了没有5分钟,开始拿笤帚在她下面扫地,吴昕说想先走了,维嘉解释因为有强迫症,不能有一点脏东西。对此,网友评论——

有网友表示非常理解他的行为,认为保持环境卫生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希望邀请李维嘉到自己家里帮忙打扫。

然而,也有网友对李维嘉的洁癖表示不理解,认为这是一种过度洁癖,甚至有人建议他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他们认为,过度洁癖可能会影响个人的社交和生活质量。

那么洁癖是一种病吗?洁癖是强迫症的一种,即把正常卫生范围内的事物认为是肮脏的,感到焦虑,强迫性地清洗、检查及排斥“不洁”之物。主要有肉体洁癖、行为洁癖和精神洁癖三种类型。较轻的洁癖仅仅是一种不良习惯,可以通过脱敏疗法、认知疗法来纠正。较严重的洁癖会影响到人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属于精神心理疾病,应该及早求助于精神心理医生。

洁癖症有哪些表现

反复的清洁行为

在洁癖患者中,他们最突出的行为便是超于正常的清洁,比如说一个手可以反复多次的清洁,就连平时手不小心碰到一些日常用品的时候,都会觉得手被不干净的东西污染了,因此会不停的洗手。

不能和别人共用一件物品

属于自己的私人物品,洁癖患者是坚决不能让别人碰到的,像如果外人在不小心碰到了他的物品或者是坐了患者的床之后,那么患者会立马把该地方重新强度的清理一遍,并且命令别人不能再碰他的东西。

不能自控

患者明明知道这样会很浪费时间,而且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自己的人际交往,但是心理上往往不能"放过自己",如果没有进行一系列动作的时候,会感觉到非常的焦虑和紧张,甚至会产生痛苦的情绪,因此需要不断地采取某些行为来安慰自己。

格外注意别人的行为

洁癖患者不但非常注重自己的个人卫生,同时还格外关注周围的人,比如说他会观察谁上厕所不洗手,或者在外面进来没有进行洗手,在碰了什么玩具之后也不洗手,就会在心里对这个人产生隔阂,因此不敢与该人亲密接触,连和他人握手的勇气也没有。

患有洁癖症的原因是什么?

洁癖的病因复杂,目前大部分专家认为,它是患者心理、社会、个性、遗传及家庭环境等综合因素的产物。

遗传因素

与个人体内的基因遗传有关。

心理因素

洁癖患者中有七成人具有强迫性人格,大部分患者能指出在他症状加剧前所发生的突发事件。如家庭的搬迁、亲人的亡故、父母或自己的离异、性的不协调等。

社会因素

外在的社会因素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有些人在强迫性人格的基础上,逐渐出现洁癖的症状,特别是当进入青少年时期,生理发育上的明显变化,与社会交往日益密切过程中的不适应,均可导致症状的出现和加重。

还有一些人是在外界的不良刺激下诱发洁癖,包括长期的精神紧张,如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变换加重了责任,工作过分紧张,要求过分严格,或者处境不顺利,常担心发生意外等;此外还有严重的精神创伤,如近亲死亡、突然惊吓、严重的意外事故、濒于灾难性的破产等。

家庭因素

成长经历中过分的清洁教育等,也容易引发洁癖行为。这种强烈的暗示作用,对那些具有神经质倾向、敏感内向的孩子影响更大。土耳其心理病学教授巴津指出,在孩童时代受到家长的严厉管制而无法适时表达个人喜怒哀乐情绪的人,会很容易形成洁癖。

性格特点

据研究,大部分患有严重洁癖症的人都有特殊的性格特征。青年患者大多数非常爱干净、爱整洁,他们是顺从、办事认真、严肃的;成人患者一般时间观念较强,遵守纪律和制度,生活习惯较到板,遇事过于谨慎、优柔寡断,不少人可能很迷信。这种性格的人在过分强大的压力下易患神经症。

但不论如何,心理原因是主导,一般都是遭受过一些事件,自己不会处理,内心经历矛盾、焦虑,最后只能通过看似不可理喻的洁癖症表现。

患有洁癖症的危害有哪些?

据实际案例分析,患有洁癖症的患者常常会同时患有其他类别的心理或精神类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以及易患口腔溃疡、腹泻、感冒、咽炎等疾病。

洁癖症何时需要干预?

“洁癖”并不是讲卫生!卫生是为了健康,健康是为了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但不是为了不生病;也就是说,卫生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生活目标。“洁癖”的做法好像是很卫生,但却感受不到幸福,只感到紧张和痛苦,没有时间去享受生活,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要花在洗手上,这样做值得吗?

所以,“洁癖”的价值观念首先要调整,想想为什么活着。其次,越清洁就越不容易生病吗?人适度地接触病菌,反而会产生抵抗力。在心理咨询门诊,就有许多有“洁癖”的人同时还易患口腔溃疡、腹泻、感冒、咽炎等疾病,就是因为太爱干净的缘故。

如果洁癖严重到了给生活、工作带来了痛苦或严重的影响,这种情况下需要看专业的精神心理医生,治疗多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之以药物治疗。

(内容来源:人卫健康)

编辑: 张衎男

评论

热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新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暂无新评论,速抢沙发
写评论
回复: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打开APP
展开阅读全文
为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请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越牛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