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牛新闻记者获悉,我国著名的古桥研究专家,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古桥研究与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绍兴市古桥学会荣誉理事长罗关洲,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5月11日不幸逝世,享年79岁。
▲罗关洲在实地考察古桥
罗关洲,退休前为绍兴市运输管理处总经济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名列浙江省“283人才工程”,2018年度获得国家老科协老科技工作者奖。他是发现悬链线拱古桥,填补中国古桥技术史空白的科技工作者;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桥营造技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石桥营造技艺》项目资料的上报者与传承人;他是六所大学古桥学术课题组的辅导员,是600余名学员的院外教授;他是一颗匠心,为保护古桥多方奔走呼吁,奉献于中国古桥保护研究。大家都喜欢叫他“罗总”,潜心研究数十载,“桥痴”是对罗关洲同志最贴切的评价。
▲罗关洲被授予2018年度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奖
他于1967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分配到绍兴公路管理系统工作。由于工作的关系,他“结识”了绍兴的古桥,从此被迷住了!此后几十年,他把研究古桥、保护古桥当成一生一世的事业。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他发现了中国多系列古桥,并使之升级为文物保护单位。他曾在无意中发现城区道路改造中的古桥有可能遭到破坏,于是他立马上书,这座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他发现大运河上的四座立交桥,为大运河申遗作出贡献。罗关洲同志一直坚持不懈地把研究古桥、保护古桥当成终身事业,经过艰苦努力,绍兴古桥已被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
罗关洲同志长期以来从事古桥的研究和普及,致力于古桥技艺、古桥美学、古桥民俗的研究著作,先后撰写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的《绍兴古桥文化》、《绍兴古桥掇英》等多本专著,参与纂写的关于桥文化的著作就有14部。此外,他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国际核心杂志上,在《中国古桥学》等各类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他的名字也被写入《中国古代桥梁史》和《砌体结构》等大学教材。他说 “要让绍兴丰富的古桥文物活起来,就必须认识古桥,充分发掘绍兴古桥的文物资源,让绍兴古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的重要基地”。退休后,他把古桥科普推进校园,多次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师大等全国各地高校和绍兴高校讲解绍兴古桥,普及古桥知识。
▲罗关洲与听课的大学生合影
退休后,他还多了个“微博”博主的雅号,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微博”博主,而是微型博物馆的主人。更为了安置自己的那些“宝贝”,他用自己一生的积蓄共90多万元,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内,买下了一套70余平方米的房子,创办了一个古桥“袖珍博物馆”,而自己和老伴却依然住在一套只有50多个平方米的老屋内。古桥“袖珍博物馆”的墙上,整齐地排列着一幅幅放大了的古桥照片,每张照片底部,都标注了桥的名称、类型和地点。这些经过放大处理的照片,是罗关洲从30年来拍摄的2000多张古桥照片中精选出来的。此外,还有关于古桥的研究书籍,那里面有许多是他多年的思想结晶。在客厅地面上,摆着两座精致的古桥模型,是他特意设计的图纸,找老木匠做的,模型的每个部位都可以拆卸。
这里是罗关洲退休后的一个精神家园。他把自己的工作室也搬到了这里。平日里,每当有古桥研究者或朋友来访,他就兴致勃勃地当起“解说员”。现在,这个《石桥营造技艺》展览馆转移到了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替而代之的是《中华文明绍兴之光》展览,也是古桥系列的。他还自行投资创办了《中国桥文化》网站。今年初,罗关洲同志上了国家级刊物《交通建设与管理》的封面,新华社首席记者刘诗平如此评价罗关洲同志:精深研究中国古桥,不懈保护中国古桥,孜孜不倦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乐此不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可敬可佩!
▲罗关洲在钟爱的石桥上与外国友人合影
(越牛新闻综合)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