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别!浙江籍巨星陨落

2024-02-26 12:29  

©原创 阅读 1.2 万

打开越牛新闻客户端查看
该功能需要在越牛新闻客户端中使用,是否打开
取消
确定

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传来

↓↓↓

浙江台州籍杰出画家王德惠先生

于2024年2月24日19时1分

在杭州家里逝世

享年102岁(虚岁)

王德惠,1924年出生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平桥镇西乡溪头王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12岁时母亲亡故,跟随父亲外出做学徒,在艰苦的环境中自学绘画,1949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1950年,辍学投身于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军事干部学校,任空军部队机械员。复员后再次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毕业后在内蒙古建筑学院、温州市工艺美术学校任教和工艺美术研究所及浙江省职工工艺美术学校工作。曾在加拿大多伦多、法国巴黎、中国美术学院、西湖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画作中西融合,热烈奔放,气势磅礴,独树一帜。出版有《王德惠水墨画集》《王德惠画集》《王德惠书法选集》等。

王德惠先生

台州日报原副总编辑赵宗彪2月24日发文悼念

2021年4月29日

台州日报曾报道过

这位百岁画家王德惠先生的“传奇色彩”

让我们跟随文章

一起来走进王老的艺术人生

王德惠:艺术美如赤城霞

——作者:赵宗彪

“五一”国际劳动节,天台县平桥镇的溪头王村王德惠艺术馆,将迎来盛大的画展“惠风和畅——王德惠先生百岁画展”。诞生于这个山村的王德惠先生,今年虚龄九十九,按照当地逢九祝寿的习俗,这个画展,是故乡给这位学贯中西的老画家最好的寿礼。

夏日(1999年)

王德惠先生看似单薄瘦弱,内心却永远燃烧着艺术的烈焰。在他的画作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热烈奔放的色彩、汹涌澎湃的诗情。无论是黄钟大吕式的宏篇巨制,还是轻柔妙曼的小品,与其说是王老的艺术追求,不如说是对生命状态寄予的理想。

王德惠所走过的艺术之路充满坎坷。少年时颠沛流离,青年时对艺术孜孜以求,中年时寂寂无名,直到古稀之年,才迎来人生的辉煌。王德惠天性善良,一生勤奋,却一生清贫。生活给予他的是黑色与灰色,但他在作品中反映出的是明亮与绚烂。

从剃头匠到画家,他的人生就是一个传奇。

苦难的童年和少年

王德惠出生于1924年1月19日,家境贫寒。9岁那年,母亲把他送进办在村祠堂的小学读书。12岁时,母亲去世,他不得不辍学。苦难的童年,让王德惠早早理解了生活的艰辛。

在天台农村,祠堂堪称是当地的艺术博物馆。极尽华丽的木雕和厚重大气的石雕作品,给了童年王德惠最早的艺术熏陶。

初春(2006年)

为了生存,王德惠跟着父亲去宁波的豆腐店当学徒。他瘦弱矮小,力气不够,干了两个月,老板就让他父亲把他领回去。

不久,王德惠被介绍到上海的一家洗染店当学徒。每天早上5点前就得起床,生煤炉、烧开水、煨烙铁、清扫工场,为师傅上班做好准备工作,还要帮助师公办理客栈的旅客住宿登记或退房手续。

能在这座繁华的大都市做工,王德惠很满足。到了夜晚,十里洋场,华灯初上,一片霓虹闪烁,高低明灭,色彩斑斓,宛若夜空中的星河,这在天台乡下是根本看不到的。乡村和都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1937年上海沦陷,洗染店关了。王德惠只好回转宁波,到正大火柴厂做临时工。一天只有一角钱,刚好能买一斤大米。

为了养活自己,王德惠离开火柴厂,到蔡同兴翻砂厂当学徒。翻砂厂的活又累又苦,学徒期间没有工资,只提供食宿,在这里干了两年,王德惠的口袋空空如也。宁波被日本人占领后,大量工厂倒闭,正大火柴厂原料中断,被迫停厂,翻砂厂也倒闭了,王德惠又失业了,只好走路回到天台老家。

王德惠20岁那一年结了婚。妻子叫陈茶玲,是他的表妹,二姨妈的女儿。母亲在世时,知道家里穷,怕娶不起媳妇,早早为儿子订了娃娃亲。这一年,新娘18岁。

婚后不久,王德惠又去了宁波,去同乡邱师父理发店里当学徒。

邱师父的理发店开在宁波西门。在店铺当学徒,一般要学3年,学艺期间没有工钱,到年底才有几元钱。学了3年,王德惠满师了。店老板邱师父对这个老实听话又肯干的徒弟十分满意,介绍他到杭州自立门户,开剃头店。

这一年,王德惠23岁。

一波三折学考美院

在杭州,王德惠成了一名剃头匠。他一直压抑着的艺术种子,又开始萌发新芽。一次王德惠外出,在旧书店里看到一本不完整的《芥子园画谱》,越翻越喜欢,马上买下来。他以《芥子园画谱》为师,第一次拿起了画笔。

这时,王德惠已经24岁。从读私塾时对艺术的天然喜欢,到他真正开始自己学画,已经过去了十多年。

鱼乐(2006年)

也是机缘巧合,1947年的一天,王德惠由朋友介绍,认识了同乡画家陆荣阳,开始学画。陆荣阳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师承刘海粟、潘天寿、陆维钊等,是张书旗的入室弟子。陆荣阳是真正的启蒙老师。他是在艺术上对王德惠影响最大的人。

两年后,杭州解放。陆荣阳被安置到浙江省高级医士职业学校(后改名浙江卫生学校),担任音乐老师。王德惠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画画,到老师的学校当了一名校工,以便随时请教。

陆荣阳老师经常被叫去画各种宣传画,供游行时用。他画画时,有时会叫王德惠去打下手。

钟馗嫁妹(1992年)

1949年秋的一天,王德惠无意中看到了《东南日报》上登着杭州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招生广告,便悄悄去报名。

第一次去,一问,要高中文凭。他连小学的文凭也没有。第二次他又去报名,管报名的老师说,如果有初中毕业文凭也行。依然没报上。回来后,王德惠还是不死心,一想,自己还有一本工会证。于是,他带上工会证,第三次去报名。

两次三番,报名老师都熟悉了王德惠。看了工会证,报名老师拿不准这算不算等同于初中学历,将工会证带到院长室,请示军管会的军代表。军代表觉得这个穷苦出身的年轻人很有上进心,破格同意他报名。

王德惠几次来报名,又是25岁的大龄青年,讲着一口难懂的天台话,报名处的几个学生,早就注意到他了。一等他报上名,原来一直关注他的高年级学生,主动跑过来跟王德惠说,离考试还有10天,你赶快把铺盖搬来学校住,我们来教你。

在这10天时间里,他没日没夜地突击学习,在高年级同学的指点下,对着石膏像画素描,进步迅速。

杭州国立艺专的入门考试,有素描、速写、创作这些主课,文化课是作文一篇、文艺理论一篇,最后是面试。

王德惠被国立艺专的油画系录取了。当时录取名单刊登在《东南日报》上,王德惠也看到了,但半信半疑。第二天跑到美院去看榜,才确认是自己。但是,国立艺专开学了,王德惠还没有去报到。因为没钱。校长说,你考上了,也是我们职业学校的骄傲,第一年的费用,我们学校帮你交,到了国立艺专后,你申请学校助学金。

王德惠在25岁的时候,迈进了梦中都想进的美术学院。

对于王德惠来说,进入杭州国立艺专,是他生平第一次接受现代教育。他以前只读过四年私塾,平时的文化积累,完全来自于自学。相比其他同学,王德惠有两样不足,一是年龄大,他比班里的同学差不多大了七八岁,二是文化低。但是他也有长处,就是社会阅历丰富,学习的劲头他最足,对同学也最热心。

美院的艺术气氛很浓,当时的院长刘开渠,是著名的雕塑家,新中国成立后曾领导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创作工作。在学校里,王德惠除了更勤奋地学习以弥补基础上的不足,便是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他要尽己所能报答这个新世界。

戏剧人物(2006年)

1950年,国内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热潮,进校才一个学期的王德惠热血沸腾,抱着为国尽忠的质朴思想报名参军,他一心要奔赴朝鲜前线。1950年1月10日,在美院读了一个学期的王德惠如愿以偿地进入部队。

投笔从戎和重入美院

王德惠进入军事干部学校,并没有到朝鲜战场,而是去了山东济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航空学校学习修理飞机。两年后毕业,他被分配到四川空军运输部队。在飞行大队的几年,王德惠没有回过一次家。1954年,王德惠荣立三等功,喜报被送到老家。

1955年,王德惠从解放军空军第13师复员。他本来可以接受安排,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对艺术的向往,使王德惠无法安静下来,他决定重新选择去读书,学美术。

1955年的秋天,他再次报考美院。只是参军前的国立艺专,已经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院长也已经换成了潘天寿。

1956年,他被美院中国画专业录取了。此时,王德惠已经32岁。因沉稳老练,他担任了班长。遗憾的是,学校的气氛,已不大能专心学习业务了。

漓江山水(1973年)

王德惠为人忠厚,同学老师们都喜欢他、信赖他。他年龄大,阅历多,乐于助人,人缘很好。几十年后回首往事,让他最欣慰的是,作为班长的他,顶住种种压力,在其他班都有同学被划为右派的情况下,自己班里没有一个。不论别人怎么劝说,他一直坚持,他的同班同学都非常好,没有一个右倾。在当时,这需要巨大的勇气。

1961年的夏天,面临着毕业分配。班里有两个支边的名额。本来,学校领导的意图是让王德惠去新疆,来自金华兰溪的吴奇峰同学去内蒙古。吴奇峰与家人商量,认为自己到新疆要比到内蒙古好。他就想和班长王德惠调换,跑来跟王德惠商量。

厚道的王德惠一听,痛快地说,那我和你换吧。他跟学院领导一说,将两人分配的地方换了过来。新疆建设急需人才,吴奇峰去了以后,工作认真,才华横溢的他很受器重,后来还当了新疆的美协主席。

王德惠被分配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在新建成的内蒙古建筑学院教美术。一年多后,建筑学院合并到内蒙古工学院。王德惠不愿意放弃美术专业,就要求回南方。但是,到哪里去,他自己心里也很茫然,只好将户口迁回天台老家溪头王村。

王德惠的妻子陈茶玲还孤身一人住在老家,王德惠与陈茶玲从20岁结婚,到40岁,这20年间聚少离多,膝下无子,缺少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双方都平静地离了婚。

在温州重新成家

温州建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和工艺美术学校,还缺一个教国画山水的老师。经过朋友推荐,王德惠接受了教职。

1963年10月,王德惠孤身一个来到温州,户口也从天台迁到温州。这一年,王德惠已经39岁了。

1964年1月,他重新结婚,妻子叫陈吉肖,30岁。她与前夫离婚,已生育3个孩子,与王德惠结婚时带过来两个。婚后,王德惠与她又生育了两个孩子。

一个家有了4个孩子,家庭负担非常重。王德惠的工资每月才40多元,要养活一家六口,真的是捉襟见肘。住的地方也很狭小,一家六口蜗居在两间18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平均每个人才3平方米。画画的地方,只能是掀了被褥后,架搭一块木板作为画桌。1970年温州工艺美术学校停办,教师并入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1972年,王德惠担任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副所长。在温州的20年,是生活艰辛的20年。

1982年,王德惠58岁。当时的政策有“接班”一说,即为了安排职工家属的工作,本人可以提前退休,让自己的子女顶替工作岗位。这时候,儿子安植已18岁。为了让儿子有一份工作,王德惠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

儿子工作后,生活的重担稍稍减轻。加上退休后,时间都由自己支配,从这一年开始,王德惠才有时间与精力思考如何画画。

母爱(2003年)

融汇中西

重启艺术人生

1983年夏天,赋闲在家的王德惠,在朋友张怀俊的推荐下,来到杭州,应浙江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聘请,开始协助筹建浙江省职工工艺美术学校。学校建成后,他担任名誉校长,兼职教务工作。

当时职工工艺美术学校属于草创阶段,缺少授课的老师。由于王德惠毕业于浙江美院(今中国美院),他熟识的许多领导、教授、同学,都是浙江美术界的知名人物,由他出面,可以请到各类优秀的人才来上课。

王德惠的妻子陈吉肖也来到杭州。她原来是银行出纳,因为健康原因,不能干重活,家务事都是王德惠自己做。陈吉肖在1991年因病去世,时年57岁。老年丧妻是人生的大痛,67岁的王德惠再一次陷入孤单的境地。艺术,成了他的心灵寄托。

在浙江省职工工艺美术学校,王德惠从1983年一直干到1996年。在进入古稀之年后,他的艺术生命力开始重新焕发。

他重新拾起画笔,开始了纸上和画布上的纵横狂奔。

几十年的积累,一旦找到画画的突破口,创作激情即如石梁飞瀑,一泻千尺。这期间,他的作品,无论是山水画、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探索融汇中西之长,有自己的创新与突破。

百合花(2005年)

1994年,年届古稀的他来到加拿大,举办了“王德惠现代水墨画艺术展”,并进行了4个多月的艺术考察。

1996年,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王德惠水墨画集》。

1999年,王德惠应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邀请,再赴欧洲十国进行了为期近半年的艺术考察。这一年,他已经75岁了。

这一次旅欧之行,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半个世纪前,他第一次考入美院,学过油画,但真正让他画得酣畅淋漓、画得天马行空的,是在欧洲的半年。他探索汲取西方艺术语言和技法,融汇了中西绘画的途径。他的中国画中有油画的明亮色彩与奔放格调,而他的油画中又有了中国画的意境与简约。他自由奔放地表达了内心深处的东西,形成了热烈奔放、大气磅礴的绘画风格,在画坛独树一帜。

秋(2005年)

在欧洲的半年,他创作了一批别开生面的旅欧写生作品,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举办“王德惠油画写生展”。

2000年,王德惠在中国美院举办“旅欧写生画展”。王德惠风格强烈的画作引起人们的关注。画家尹舒拉、王少求夫妇更是百般推崇,这对画坛伉俪为王德惠策划了多次画展,王少求美术馆为他出版了《王德惠书法选集》。

王德惠的作品在西湖美术馆展出时,中国美院的老校友赞叹,像王德惠这样的人才,“国立艺专”一百年才出一个。尹舒拉打断他们的话说,共和国培养起来的具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画家,像王德惠这样的,可以说是寥若晨星。

心系桑梓爱故乡

2001年,王德惠已经77岁了。他虽然只在故乡呆了短短的12年,但他心中始终有故乡。

2001年,他将旅欧写生油画40件全部捐赠给天台博物馆,博物馆为此永久性地建立了王德惠作品陈列室。

王德惠比许多艺术家多的,是人生的苦难;比许多艺术家幸运的,是健康和长寿。从他的身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命运的影子。上苍在给予王德惠前半生苦难的同时,也给予了他后半生的华彩与光芒。

王德惠是一个有坚定信念的人,这个信念就是如何寻找美、表现美。这个念头,从小时候萌发,一点点地清晰,一点点地强烈。哪怕在生活最困窘的时候,也只是蛰伏,而从未消亡。当生活的桎梏一解脱,他就会如脱缰的野马,扬蹄四奔。他的《霸王别姬》《四郎探母》等戏曲题材的作品,逸气纵横,用笔极简,用意极深,让人回味无穷,堪与关良、高马得诸先生比肩。他的油画作品光影迷离,色彩绚烂。他笔下的女人和猫,体现了女性之美。他的作品传承了浙江画派的文脉,又加上自己独有的技法,显得自由而厚重。

霸王别姬(2006年)

王德惠是一个心地宽广的仁者。也许,这正是他能够长寿的原因。这种心地宽广,又造就了他儿童般的天真,世俗的得失恩怨,在他眼里,都如风而过。为什么王德惠的画里色彩都特别浓烈、鲜艳,这不正是儿童画的特点吗?他的笑容和儿童的笑容一模一样。2008年,北欧瑞典古城卡尔马准备举办“相见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展,从中国挑选5位艺术家的作品参展,这5位艺术家必须具备5个条件:富有创新意识,拥有原创成果,颇有中国特色,具有艺术造诣,负有业内声望。当时的中国美院外办主任郭培建全权负责此事,确定的第一个人选就是王德惠。

艺术博览会开展时,卡尔马市市长和市政府首席执行官撇开众多宾客,直奔中国展区王德惠的画作前,一幅一幅认真地欣赏,沉浸在王德惠创造的世界里。他们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中国艺术家,也从来没有看过如此迷人如此独特的中国艺术作品。他们由衷地尊称这位老画家为“中国的毕加索”“中国的梵高”。

2010年8月,由浙江省文化厅、台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美术馆承办的“王德惠画展”举办,这次重量级的画展,引发了大家的关注。王德惠当年的同学、现在西泠印社的副社长刘江说:“王德惠是班长,人品很高。他的画热情、直率,画面上热气腾腾,非常有生命力,个性鲜明。‘艺品高人品必高’这句话在他的画里得到很好的验证。王德惠的画视觉冲击力很强,中国画、油画两体在他的画里得到融合。他的油画味道很深,但有中国的味道。他的国画笔墨又大气磅礴,也有西洋画的味道。中西结合具有强烈的个性,就是王德惠的个性。天地人成就了一个天才,就是王德惠。他的油画极有个性,又有民族感和时代感,和别的画家都不一样,既是王德惠自己的面貌,而且又很具有时代性,这样的画,过去没有见过。”

2014年,王德惠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起名为“赤城霞·王德惠画展”,之所以起名赤城霞,是因为他始终记得自己的故乡,记得赤城山上灿烂的霞光。

进入新世纪以来,王德惠的画展频频举办,从国外到国内,从家乡到杭州,再到北京。王德惠的艺术生涯堪称坎坷,但他的艺术成就让人惊异,他的人品更是让人产生敬意。

王德惠淡泊名利,甘守清贫,不断地捐画而从不卖画,只追求艺术的享受,堪称真正的艺术圣徒。他的脸永远是笑眯眯的,每一条皱纹都舒展开来,如盛开的晚菊,但是,他的画作,却常常如喷薄日出,充满激情。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就是他的艺术人生。这位走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老人,如他家乡天台山上的千年云锦杜鹃树,虬枝如铁,花开如霞。

(以上画作均选自《王德惠百岁作品集》《画家王德惠》)

王德惠作品欣赏

王老先生,一路走好!

(内容来源:爱上浙江)

编辑: 杨洋

评论

热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新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暂无新评论,速抢沙发
写评论
回复: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打开APP
展开阅读全文
为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请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越牛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