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一代浙商这个群体中,又有一人离我们而去。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故事更是人尽皆知:他人到中年不畏艰难创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坚守实体经济,用一生努力践行工业强国的理想;他首创了遍布城乡的营销模式,用一次次创新让企业走向辉煌;他数次登顶国内首富,却最爱吃霉豆腐、穿老布鞋;他在古稀之年,依然奋斗在一线......
是的,他就是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他的去世之所以引发各界的缅怀和哀思,是他的百折不挠创业之路、是他事在人为的人格魅力,是浓缩在他身上的浙商“四千精神”。
接下来的这四个瞬间,或许就能让你了解宗庆后成功背后的奥秘。
1、蹬着三轮去创业
宗庆后的三轮车
“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楚记得那一天的情景:1987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天气闷热,杭州的小巷子里见不到人影。我骑车出了家门,去干一件有些冒险的事情——靠借来的14万元钱,去接手一家连年亏损的校办工厂。”宗庆后曾经这样讲述创业初期的自己。出生于1945年的他,经历过上山下乡,也经历过岁月蹉跎,42岁的他,上有老下有小,却选择了常人不会选择的路——自己创业!蹬着三轮车,卖的是汽水冰棒和文具纸张,只要哪个学校要货,他总是随叫随到。一分一厘,聚沙成塔,校办厂扭亏为盈。这是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走遍千山万水”。
2、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
在为杭州保灵公司代加工花粉中,宗庆后敏锐地发现,为他人做嫁衣不是长久之计,要有自己的品牌。因为经常出入学校,他了解很多学生有挑食的毛病,于是在浙医大教授指导下,成功开发出自己第一个产品——儿童营养液。有了产品,如何取名?宗庆后的眼光在这个时候又得到了体现,在报纸上打广告征名。最终,有了这句响彻大江南北的——“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儿童营养液一炮打响,公司也由此更名娃哈哈。这是面对挑战和困难,不断创新和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想尽千方百计”。
3、小鱼吃大鱼
宗庆后在年夜饭上为员工发红包
1991年,宗庆后又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兼并拥有2000多名职工的国营杭州罐头食品厂。当时的罐头厂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兼并消息传出后,双方职工都强烈反对。但宗庆后始终坚信自己的决策,一次次向大家开会,耐心解释。兼并后,利用娃哈哈产品、资金和市场的优势,仅3个月就让亏损4000多万的杭罐厂扭亏为盈,当年娃哈哈销售收入、利税也增长了一倍多,第二年销售收入达4亿元、利润7000多万元,实现了“从小到大”的历史性突破。这是积极主动与各方沟通交流,促进合作和理解的“说尽千言万语”。
4、二等座上的宗庆后
2016年12月的一天,有网友发文说,在动车上偶遇宗庆后,眼尖者马上看出,那是个二等座车厢。娃哈哈工作人员表示,“这对于宗总,是很正常的事。”多年来,宗庆后一直奔波各地,用脚步丈量市场,火车是二等座,飞机是经济舱,经常一个人出门,取行李、换登机牌都自己动手。即便三次问鼎《福布斯》中国内地首富,依然简单生活、节俭办公,常常吃住在公司,穿着普通,被人称为“布鞋老总”。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员工的出手大方,盖房子、请吃年夜饭、发红包年年举行,公益慈善更是从不落下。这是直面艰险、不畏险阻,坚持到底的“吃尽千辛万苦”。
四个瞬间无法概括宗庆后的一生,四个瞬间却足以让我们仰望宗庆后的一生,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勇于探索、敢于开拓、心怀创新的浙商之道,感受到了“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浙商精神。最后我们想说这样一个故事:2019年9月,浙大MBA成立25周年之际,宗庆后为当年新生上了开学第一课。70多岁的他执意全程站立,完成了长达一个小时的演讲,随后现场500余名师生齐刷刷地起立,向这位可敬的老人深深地鞠躬,表达感谢和敬意,宗庆后也应声鞠躬回礼。
这一刻,我们看到的不光是浙商精神,更是浙商的传承。
(内容来源:中国蓝新闻)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