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逝,大道不孤!缅怀绍兴乡贤张杰先生

越牛新闻记者 记者 杜静静 文 通讯员 刘育平 摄

2024-02-22 14:38  

©原创 阅读 1.1 万

打开越牛新闻客户端查看
该功能需要在越牛新闻客户端中使用,是否打开
取消
确定

wb0120240222C


2月18日凌晨2时01分,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浙江省爱乡楷模、“浙江骄傲”人物、上虞籍知名港胞张杰先生因心脏病突发在香港离世,享年96岁。“我们都是在‘张杰楼’里上过学的孩子!”连日来,在上虞,很多人沉浸在深深的缅怀中,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追思。

人在香港,心系家乡 刘育平 摄

张杰先生在上虞可谓家喻户晓。自1979年起,他节衣缩食,持续为家乡捐资助学,共捐资1500余万元,受惠学生2万多名。这些天,梁湖街道华光居委的一幢老房子外,人们以各种形式向张杰先生致敬。1928年,张杰先生就出生在此。不远处,便是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捐资建造的梁湖天香小学和张杰中学。宽敞明亮的校舍中,学生毕业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都知道,自己的学校是一位在香港“睡地板的老板爷爷”捐资建造的,而今,张爷爷已经永远离开了。

中国要富强

要全民来支持教育

张杰幼年时由于家境贫困,小学尚未毕业只身去了上海成都恒兴竹木行当伙计。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时,他到处流浪、奔波,也做过毛竹、柴爿生意。1959年,他孤身到香港谋生,先在一家南货店当伙计,省吃俭用积攒下一些钱。1978年,他租下了一个只有五六平方米的楼梯口店铺,以卖河蟹为生,平时兼卖茶叶蛋、粽子、话梅等。

20多年来,张杰先后为家乡捐资兴建18幢教育楼  刘育平 摄

“1979年,他捐给学校一台20(英)寸的彩电,整个学校沸腾了。”94岁的上虞中学原校长谢宜灿说起张杰先生的捐资兴学,记忆深刻。

当时,张杰因政府关心港胞子女读书问题,其初中毕业的儿子得以在上虞中学上高中,他内心十分感动。他到学校一看,校舍设施很差,没有像样的实验室和图书馆,去食堂一转悠,发现菜凉了也没有冰箱储藏,让他坚定了报效家乡的决心。

从捐彩电开始,40多年中,张杰先生从未停下脚步。

张杰事迹陈列馆

这台彩电去年底被放入位于张杰中学内的张杰事迹陈列馆里。

1986年,上虞中学校庆时,他向学校捐赠了一辆跃进牌汽车。1988年,上虞中学矗立起一幢“张杰楼”。落成仪式上,他对全校师生说:“我出钱来家乡造教学楼,有人会觉得我是香港的大老板,其实我只是九龙街头的一个小贩,通常卖螃蟹、卖粽子、卖茶叶蛋……”

张杰几十年来一直牵挂着学校的方方面面。谢宜灿说,张杰先生看到教室内光线昏暗,就捐了一批日光灯;了解到夏天教室闷热,就捐了100台吊扇;听说女生住宿环境不够好,又捐建了宿舍楼。70岁那年,子女们凑了1万元为他做寿,他转头将钱捐给了上虞中学图书馆。

谢宜灿感慨道,张杰先生解释自己为家乡教育倾尽所有的动机时说:“中国要富强,一定要把教育搞上去,但人口多、摊子大,光靠政府是不够的,要全民来支持教育。我是个小商贩,个人力量有限,就带个头。”

谢宜灿提到,张杰先生不仅自己捐资兴学,还动员港胞共同为家乡出力。港胞金清扬先生由于历史原因,对家乡有些芥蒂,张杰帮他解开心中疙瘩。1988年起,金清扬先后捐资为家乡建造城区(百官—前江)公路、春晖中学体育馆,易地重建娥江中学(改名为金清扬中学),并捐资设立了“金清扬公益事业基金”,生前为上虞做了很多好事。

2005年,原上虞市委市政府为张杰先生颁发“大道之行”牌匾,以表彰其捐资兴学、照亮乡梓的大义之举。

人生有限

积财予子不如积德予子

凭借一双勤劳的双手,靠着卖茶叶蛋等小生意,张杰先生为家乡上虞捐钱捐物、奖学奖教,40多年中累计捐出1500余万元。建造了18幢“张杰教学楼”,32间教室及宿舍楼、图书馆等,设立200多万元的教育基金,资助困难学生。

张杰说:我是睡地板的老板。他生活十分简朴  刘育平 摄

这位慷慨助学的港商,对自己和家人却非常“抠”。他曾说:“我是睡地板的老板。”

1992年,退休了的谢宜灿和妻子去香港旅游,受邀在张杰家里住了7天。那间曾被许多媒体提到过的30平方米的小房子,住着全家11口人。“那次正好张先生夫妇外出喝喜酒。平时只要一来客人,床都是给客人住的,他睡地板。”谢宜灿说。

在香港,张杰先生一年四季穿廉价衣衫,夏天出门坐车,专拣没冷气的便宜公交;每次回香港前,他总要到上虞乡下街市买一些家乡的土特产回去,以赚回一趟几百元的路费。一次,浙江省有关部门在杭州的西子宾馆为他全家订了房间,他觉得太奢侈,硬是退了房,自己掏钱住进了10多元一个床位的招待所。

“张先生过去抽烟一日两包,有一年,一场手术花掉了他列入捐资兴学计划的一部分积蓄,他便从此戒了烟。”上虞区委统战部原副部长王建生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杰先生经常只要一回上虞,就会跑教体局,哪里有困难,他就把省下的钱投哪。

而今,在张杰事迹陈列馆内,一幅地图,标注着他曾捐助过的学校,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从城镇到偏远的山村。“其中不少教学楼建造时,他都亲自联系工程队,设计楼面样式,骑个自行车去施工现场……”

为了赚更多的钱回报家乡,张杰将“退休”计划一延再延。“香港当地不少人知道他给家乡捐钱,也常常光顾他的小店,生意十分兴隆。”王建生说,张杰先生78岁那年,香港特区政府计划对其所在的沿街商铺进行改造,他才最终在子女们一再劝说下“退休”。

近10年,张杰还在进行“零打碎敲”式捐赠。2013年起,他坚持多年中秋节给上虞城乡的敬老院老人们送月饼或零花钱。2016年上半年,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他亲自给上虞环卫集团的全体环卫工人送去了保温杯等物品……

去年8月,王建生他们特地去香港参加了张杰先生95岁寿宴,这是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生日宴,仅仅是家人和几名好友相聚。

张杰先生在家乡人面前的最后一次“露面”,是今年1月27日梁湖街道首届新乡贤联谊会上,儿子和孙女代他前来。他虽未能到场,却特意发来祝福视频。“梁湖好,我就放心!”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张杰在香港尖沙咀加莲威老道开的小卖部不足7平方米  刘育平摄

很多人或许会有疑问,一个小商贩哪有这么多钱可捐?上虞乡贤研究会会长陈秋强为此专门问过张杰先生,得到的回答是,既有当时的市场环境和时代红利,更重要的是他做生意的诚信。

一天,刚外出归来的张杰看到有位客人在店中拎走了一筐蟹,正准备上车,他发现有3只不太鲜活了,主动给顾客调换。

女儿不解,抱怨父亲为何多此一举。张杰告诉她,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讲诚信,只有诚信的牌子立好了,生意才能做得好、做得久。

“人生有限,积财予子不如积德予子。”这是张杰生前经常说的金句之一,他育有四女一儿,儿孙满堂。儿子在广东东莞办实业非常成功,为人低调谦逊。

曾经“借光”的人

早已开始发“光”

现任北京虞商联谊会会长周益华今年56岁,上世纪80年代,他在上虞中学读初中时就获得过张杰助学金,见证过母校“张杰楼”的拔地而起。

“我出生在农村,家境贫寒。当时助学金有6块钱,而学校食堂一餐饭的菜钱只需1毛左右。”周益华说,这笔“巨资”让他终生难忘。

周益华因此发奋读书,高中时以优异的成绩再次获得张杰奖学金。他回忆道:“当时老先生还语重心长地勉励我们,要好好读书,有困难找他。”周益华此后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40多年中,更多的“借光人”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广大师生开展“学习张杰精神,争做最美学子”活动  刘育平 摄

“很多50多岁以下的上虞人,直接或间接受到过张杰老先生的帮助,有人获得过他设立的奖学金,有人在他捐建的教学楼里上过课,还有人使用过他捐赠的教学器材……”周益华说,这些曾经向张杰先生“借光”的人,因为教育改变了命运,同时还有更多人被张杰先生的精神所感染。

在张杰先生的感召下,目前,上虞全区由乡贤出资的公益基金达200余个,基金本金总额超20亿元,形成了上虞“乡贤基金风景”。

编辑: 徐静怡

评论

热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新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暂无新评论,速抢沙发
写评论
回复: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打开APP
展开阅读全文
为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请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越牛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