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不少市民发现,越城区的迪荡湖公园有了新变化——公园里的桥梁、亭子、长廊等有了石碑或匾额,有的还配了楹联。
2023年5月31日,越牛新闻曾报道迪荡湖公园的桥梁、亭子、长廊等将配上名字、楹联这一消息。如今,当时那些写在纸上的名字和楹联已经出现在了公园的石碑、亭子的匾额之上。然而,这些“上新”的石碑、牌匾却引发了不少争议,有市民觉得不少字像“P”上去的,毫无美感;还有些字难以辨认,甚至觉得有些字写错了。昨天,记者到迪荡湖公园进行了走访。
公园“上新”石碑、牌匾
字体却遭市民吐槽
昨天上午,记者从迪荡湖公园南入口进入。公园内的环湖骑行游步道起点就在南入口附近,记者沿着游步道的东线走,一路上见到了许多新增了名字的桥梁、亭子和长廊。
首先看到的是风和桥和日丽桥,两座桥都是倒“U”型结构,两座桥的名字组成“风和日丽”,相互呼应。再往前走,湖边的一座亭子名为“爱莲亭”,还有一处长廊名唤“凌波”,且均配有楹联。
不过,从迪荡湖公园的西入口开始,新石碑、牌匾的字体却引发了市民的一些争议。
不少市民吐槽西入口一块大型石刻上的“迪荡湖”3个正楷大红字像“P”上去的一样。“不是手写字,就没有艺术美感。公园里好多宣传牌上的‘迪荡湖公园’是毛笔字,比大门口这个好看多了。”市民张先生这样评价。这样的楷体字还出现在公园内各个桥头的石碑上。
市民吐槽这三个字像“P”的。
另外争议较大的还有北面的两处长廊——“迎春”和“秋思”。有市民觉得,牌匾上的“迎”字,与规范汉字相比多了一撇,“秋思”则是草书,“思”字很难认。不远处的“万里亭”同样是草书,也比较难认。“草书比较有艺术性,但对普通市民来讲确实看不太懂,或许在旁边放一块介绍的小牌子更好,可以帮助理解。”正在公园内锻炼身体的任女士对记者说道。
“迎”字不是规范汉字,多了一撇。
还有市民表示,名字和楹联的内容可以再斟酌,比如“廊亭桥”“双亭桥”之类的名字似乎过于直白了,楹联的平仄也不太讲究,有的亭子和长廊,上面的名字是从右往左读的,下面的楹联则是从左往右读的。
对于这些争议,记者采访了迪荡湖公园物业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对市民聚焦的几处争议点进行讨论,其中,“迎春”的“迎”字确实可能会造成误解,之后会进行调整。几处草书牌匾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里面有不少字是从古代书法名家的字帖中临摹的,据他们考察,其他景点也有不少草书的牌匾,所以对此还要再进行评估。而对于放置小牌子进行介绍的建议,该工作人员表示还要考虑是否美观、是否有合适的地方等诸多问题。
有市民说字体不够美观。
给桥梁、亭廊取名
建议来自于一份提案
去年5月,晚报曾报道迪荡湖公园的桥梁、亭子、长廊等将配上名字、楹联这一消息。当时,为了让迪荡湖公园更具文化氛围,公园主管部门决定,将根据公园内桥梁、亭子、长廊、楼阁等的总体布局,通过网络征集和民间收集,并查阅绍兴古桥书籍,及有关亭、台、楼、阁、廊楹联,为公园内的15座桥梁拟定名称,为4座亭子、4条长廊等建筑拟定名称和楹联。为使这些名称和楹联更加富有绍兴特色,当时还邀请了市、区相关专家到迪荡湖公园进行工作指导,专家经现场踏看后对拟定的名称提出了建议,之后整理、筛选出一批具有文化创意和地方特色的名称和楹联。
记者了解到,这些举措源自一份绍兴市政协委员的提案。
2022年,市政协委员屠剑虹关注到,迪荡湖公园经过几年的改造和整治,湖水清澈、风景秀美,尤其是公园内的亭台楼阁、湖中石桥,为这里增添了靓丽的风光。但令人遗憾的是,迪荡湖作为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市民休闲游乐的场所,在整体布局和景观设置中缺乏文化内涵,这既与绍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气质不相吻合,也与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有较大差距。
基于此,屠剑虹提出了科学编制设计方案、精心布置文化景观、规范命名湖中石桥等建议。她希望在迪荡湖主入口增加“迪荡湖公园”题款,在已建成的亭、台、楼、阁、廊等建筑上题写匾额和增挂楹联,展示绍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书法之乡的特色。桥名则既要有绍兴地域文化特色,也要与周边优美的生态环境相得益彰,充分展示绍兴桥文化的魅力,使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桥都文化氛围。
昨天,记者联系了屠剑虹,她对这个提案印象深刻,并且相关部门也与她做了多次沟通。她表示,这个提案落实起来确实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但她能够感受到,相关部门对提案是重视的,在落实的过程中也是尽力的。
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可能还可以做得更好,但她认为,至少第一步走起来了,有人评论也是一件好事,这样就会有一个提升的过程。“起步是最难的,第一步要走好,然后要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相信迪荡湖公园会越来越好,会成为人文与生态相得益彰、广大市民向往的城市公园。”屠剑虹说。
公园内的命名、题字,怎样才能与绍兴气质更相符?
绍兴是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如何让这座城市中的公园更具文化气息?公园内建筑的命名、题字怎样才能与绍兴气质更相符?
昨天,记者联系到了对这一方面颇有研究的绍兴乡贤钱汉东。钱汉东是诸暨市姚江镇钱池村人,现长期居上海,但他和家乡联系十分紧密,多次回到绍兴,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作为国内有名的书法家,他已为家乡诸暨题写了130多块碑和匾。
“牌匾是一个作品,是文化标志,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社会地位以及价值观,就像是一个人的眼睛,所以是非常重要的。”钱汉东说,他认为碑和牌匾要有美感,要雅俗共赏。“我以前也用草书写过碑,后来有当地的朋友看到后打电话来问我那是什么字,我发现我的字给人带来了麻烦,所以此后,我题写的所有碑和匾都不用草书了,而是以行楷为主。”他说。
在内容上,钱汉东认为太寻常、太一般的名字和绍兴的历史文化地位也是不相吻合的。“绍兴的老百姓有眼光,要求就会比较高。所以还是要请当地的文化名人进行讨论,同时可以向绍兴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汲取智慧。绍兴有太多彪炳千秋的历史文化名人了,这是绍兴的财富。”他说。
钱汉东还特别提到,绍兴的乡贤很关心家乡的文化发展,很愿意为家乡服务。他说:“要广泛联系,充分利用乡贤资源,甚至可以通过各地的绍兴商会链接更多资源,邀请省内外的文化名人共同打造我们的家乡,让家乡越来越好。”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