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旧忆(一)——做新鞋
越牛粉丝 长江长黄河黄
我有一壶酒,聊以慰风尘。举杯敬娘亲,难忘养育恩。
这几天,寒潮汹涌,北风凛冽,从头到脚全副武装的人们,都会瑟瑟发抖。于是,我不禁想到小时候的情景,顿觉感慨万千。
生活在当下的年轻人,断然不知以前生活的艰难,他们太潇洒、太清楚了,只要有钱,任何东西只要想得到,都可从网上买到,大到家电、汽车,甚至房屋装修,小到针头线脑、南北瓜果,甚至活生生的宠物,而且无需跑腿,就能轻易获得,心想事必成。哪知在三四十年前,中国社会劳动效率低下,物资匮乏,城乡差别判若鸿泥,且又没有网络。别的且不谈,就说穿鞋吧,人们想要穿一双新鞋,都要每家每户的家庭主妇们含辛茹苦,劳神费力,花费上百倍的辛劳,才能勉强得到。
我家生活在宁绍平原的水乡农村,位于绍兴县东部,再往东就到上虞了。虽然号称富裕的“鱼米之乡”,水陆交通也极为方便,村子前是白塔洋,历史悠久的浙东运河缓缓流过,村后104国道大动脉东西贯通,但在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之前,我生活的小村庄与全中国极大多数的乡村一样,深陷在贫穷加上平均主义盛行中的百姓,都只能勉强度日,如能填饱一家老小的肚子,有简单的御寒衣裳,就已然很知足了,哪里还会有什么奢望。但辛苦一年,大家还是真心盼望过年时能穿着一身新衣服,穿着一双新鞋子。尽管国营商店里有琳琅满目的各色布料,有漂亮结实的鞋子,可是,朴素的愿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真是无可奈何!大家没钱购买,只得自己动手。
我的姆妈面向和善,虽然身材单薄,不像人家女子长得高大粗壮,但小时候,我始终觉得,我的娘亲除了晚上睡觉,就从来没休息的时候,从不见她睡过懒觉,睡过午觉。母亲总有做不完的活——农活、家务活,也有使不完的劲,但从不为自己打算。可以说,那时候的生产队,一年365天,除了年底十来天和正月十五前,几乎天天都要干活,而要是遇到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冬藏等农忙时节,那更是缺衣少食,但累死累活,按那时的说法,叫做起早、盘晻、落半夜,一样不少,而且这是生活的常态。就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母亲还要给我们准备一家五口的新鞋子,艰难程度,可以想见。
做鞋,要有鞋样,然后才可以制鞋底;纳(以前叫做Qie)鞋底,要有足够的碎布,至少要有十几层,要用苎麻线一针一针串起来;之后,再做鞋面,需要有鞋楦把它撑起来,让它有样子。
由于自家没有鞋样,要去村子里有鞋样的人家那里讨来,然后再找一张报纸,照那个鞋样剪一张,还要选春笋长高后脱落的毛笋壳,黄棕色,上有不规则的黑斑点,给它用热水盛着的瓶子熨平,再照着鞋样剪好,还要在它的外面包上一层布,用针线一圈一圈细密地缝好,备用。然后把制好的鞋样放在十几层叠起来的布面上,把参差不齐的布根据鞋样剪齐,再用线简单缝合。
接下来,纳鞋底的工程就比较费时费力了。先用装着木柄的铁钻子要很用力地钻好一个一个的小孔,鞋底很厚,可能还钻不透。钻孔时要距离差不多,看起来针脚很整齐,然后,用穿过苎麻线的大号缝衣针(当然叫Ying Bi ZHen)从顶端开始,一针一针给它缝起来。还需要靠戴在中指的顶针为它助力一下;缝衣针多次使用后,针尖不锋利了,也不时需在头顶的发缝里篦几下。缝的过程中,要把麻线拉紧实,才能使鞋底结实耐穿。你数数看,一只鞋子要缝两三百针,一双鞋子就要缝五六百针,全家五双鞋子要缝两三千针。除了单布鞋,还有冬天的棉鞋。由此,我想到孟郊的《游子吟》。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之所以感人,答案就在慈母的一针一线里。纳鞋底一般在冬天,经常劳作的手本来很粗糙,天气干燥,又经常会开裂,在纳鞋底的时候,手在不停地用力起落中,就会更加粗糙,有时还会看得到血丝,如果落水洗东西,就会感到钻心的疼,那就需要涂抹红色的防裂膏。其实,白天干完农活,回家还要洗菜,烧饭,缝洗衣服,这样一来,一个晚上,外面寒风呼啸,滴水成冰,母亲强打精神,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影子印在墙上,她最多只能纳半只鞋底。因为,第二天还要早起,准备一家老小的早饭,打扫卫生,洗刷整理,而又不能耽误参加集体出工。
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鞋底总算制好了,但还没完工,还需缝上鞋面。鞋面的内衬,又需要专门去制作很厚的布芭。当然,也可以买,但没多余的钱。那就先在门板上刷一层浆糊,然后把比较整块的布糊上去;再刷一层浆糊,此时可以把碎布糊上去;第三次刷上一层浆糊,再糊上比较好点的碎布。过几天,等布干了,就可以把它揭下来,作为制内衬的材料。把新的布料(这需要凭布票去集镇的商店购买),黑色的,放在布芭上面,也需要加点浆糊,然后根据鞋样裁剪好,再把鞋面用苎麻线一针一线仔细地缝上去,当然,还需要借助钻子头才行。
以上工序完工以后,再用鞋楦把鞋面撑起来,沾点热水,放几天让它定型。最后,把鞋楦用力地扣出来,一双崭新的鞋子才算大功告成了。
穿上新鞋子,暖遍全身,步履轻松,满满当当都是美好的回忆。
回望过去,似乎烟消云散。昔日炊烟袅袅的乡村,正变得越来越冷清;曾经人声鼎沸的地方,正在走向虚无。但品尝过昨日酸甜苦辣的中老年,怎么会忘记,那份浓浓的爱意?
珍惜过往,难忘乡愁。
*越读为越牛新闻原创读书栏目。了,欢迎越牛粉丝踊跃投稿。投稿可联系“有事找小编”君君。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