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好人”阮华君:自费千万搞研发,肃清珍珠粉真伪乱象

2023-11-22 09:29  

打开越牛新闻客户端查看
该功能需要在越牛新闻客户端中使用,是否打开
取消
确定

阮华君,男,1967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籍贯浙江诸暨,浙江长生鸟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阮华君自2002年复旦大学博士毕业以来,一直扎根于诸暨山下湖,为提升珍珠行业信誉度,自主投入经费近1000万元,研发出“XRD衍射分析技术”用于鉴别珍珠粉与贝壳粉的区别,肃清珍珠粉真伪难辨市场乱象,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出贡献。

他牵头起草发布了珍珠粉相关的两项国家标准,为监管部门监督检查提供评价依据,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促进珍珠粉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他曾被央视报道为“爱上珍珠的男博士”,被评为“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

博士回家创业

为珠农找低档珠出路

珍珠,是一种有机宝石。山下湖在年产数百吨的珍珠中,70%左右的珍珠属于低档珍珠,既称不上珠宝级,外形长得难看,又没有装饰价值。但它是一味名贵中药材。现代医学证明,珍珠粉含有18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于是,珠农开始寻找低档珍珠的出路,把它加工磨成粉。“一包50克珍珠粉卖几十元钱,一公斤也就一二百元,而且不太卖得出去。”阮华君说,随着珍珠养殖产量的迅猛增加,低档珍珠成为珠农的一个负担。

既然有着如此好的药用价值,为何市场滞销?原来珍珠粉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颗粒的粗细,因为越细越利于人体吸收,价格也越高。山下湖的珍珠粉卖不出好价钱,就是因为颗粒太粗了。

2003年,获得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阮华君创办了浙江长生鸟珍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技术创新为低档珍珠谋出路。跑高校院所,与科技人员数百次探讨试验,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长生鸟公司研发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物理法制备纳米珍珠粉的加工工艺技术,珍珠粉粗细达到平均粒径1微米,颗粒细小程度只有普通珍珠粉的百分之十至四十,完全能够被人体所吸收。该技术获省高新技术产品、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使低档珍珠的附加值大幅提升。

珍珠粉销路一下子打开,不但市场拓展了,而且价格一下子飙升,每公斤从几十元卖到了2000多元,低档珍珠出路如水闸般被打开,快速得到消耗。“山下湖最多的时候有30多家珍珠粉加工企业,可见当时产业的辉煌。”阮华君说。

颠覆传统模式

开辟珍珠粉网销渠道

“一分价值一分货,我们始终做最好的。”站在珍珠粉行业龙头企业的位置,阮华君不断引领产业朝着持续健康方向发展。

受制于价格竞争,长生鸟公司的珍珠粉销售一度低迷,究其缘由是因为珍珠粉品质不一,价格参差不齐,而由长生鸟公司研发生产的珍珠粉的价格是远远高于其他公司。

有人劝他降价,可他不肯。“这样的珍珠粉,如果我贱卖了,人家还以为我这个技术是假的呢!”带着对这份产业的执着,阮华君从关注技术转向关注销售,在几经辗转后决定颠覆传统销售模式,向网络销售进军。随即成立电子商务部,高薪聘请了一批专业的网络营销人员,把电子商务部搬到杭州。

从之前的满世界吆喝,到如今的守在网上点点鼠标器接单,阮华君感慨万千。“开始时都是亲力亲为,每天自己在网上回答客户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第一手掌握网络销售的情况和消费者的需求,及时作出销售策略的调整。”

此后,长生鸟公司推出了先体验后购买的新模式,成为国内和淘宝上首家开放生产环节让用户进厂参观的护肤品牌。并且与淘宝试用中心推出先试用后购买服务,通过免费试用、包邮试用、新品尝鲜试用等贴心举措,让消费者真正安心和放心地进行网购。这些举措都是阮华君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创新出来的。

如今长生鸟成为网络珍珠粉第一品牌。他的销售模式带动了山下湖其他珍珠粉生产厂家,珍珠粉、珍珠化妆品等珍珠衍生品产业蓬勃兴起。

到目前为止,长生鸟公司拥有发明专利9项、实用性专利2项。研发的“低值珍珠精深加工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高吸收珍珠粉”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珍珠粉真伪鉴别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低值珍珠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历经“八年抗战”

解决行业发展之痛点

珍珠粉与蚌壳粉同是白色粉末,化学分子式一模一样,根本无法鉴别。山下湖的珍珠粉产品畅销国内外,这给不法商家有机可趁的机会,一些不法商家开始用蚌壳磨粉冒充牟利。

2010年,央视曝光珍珠粉乱象,几乎一夜之间珍珠粉陷入全球性的诚信危机,产业受到极大冲击,山下湖30多家珍珠粉生产企业接连关门,行业由此一蹶不振。

“当时产品超细珍珠粉一天销售额从100万元骤然降到几万元。”长生鸟被这场近乎毁灭性的风波误伤后,成为政府实施停产停销后第一家恢复生产的企业,阮华君感到肩上从未有过的压力,他痛定思痛:珍珠粉真伪鉴别技术难题一日不破解,长生鸟难以长生。产业要发展,痛点不解决,就永远不会有出路。

尽管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行业协会要求企业自律,但是珍珠粉与蚌壳粉两者的鉴别在技术上存在空白,在此后的数十年里,受制于“李鬼”困扰,珍珠粉的药用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开发,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2012年,由长生鸟公司、浙江大学、华才检测公司等牵头,开始走上攻克珍珠粉与贝壳粉鉴别难题之路。公司相继成立长生鸟珍珠药物研发中心、省级企业研究院、国家珍珠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和外国专家工作站,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高校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大对珍珠粉开发应用的技术创新力度,在推动珍珠粉深加工产业发展的道路上精益求精。

20多人组成的科研团队,投入1000多万元,历时8年,在这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可想而知。研发团队收集了全国各地不同产地、不同养殖年龄、不同加工工艺、不同生产企业的上万种珍珠标本,遭遇无数次失败后,阮华君找到了国际晶体学会粉末衍射数据中心委员、浙江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吕光烈研究员。2012年,吕光烈通过X-射线衍射仪发现了一个惊人现象:在380—400条件下,珍珠粉与贝壳粉中文石(一种晶型)的相变速率截然不同。

“现在的制造技术可以让贝壳粉中文石含量与珍珠粉一样,显微镜也无法区分。但在升温相变过程中,两者相变速率不同,蚌壳的本质暴露无遗。”这一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与此同时,长生鸟公司牵头起草制定《珍珠粉鉴别方法 X射线衍射分析法》国家标准。经过多方反复试验论证,该标准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定通过。至此,珍珠粉真假鉴别真正拥有了权威性说法。

编辑: 余晓华

评论

热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新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暂无新评论,速抢沙发
写评论
回复: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打开APP
展开阅读全文
为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请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越牛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