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贺家池东侧湖面,荷花开得正旺。清澈的湖底,小鱼、小虾悠然自得。
傍晚时分,在越城区孙端街道皇甫庄村村党总支书记钱建林的带领下,我们乘着一叶扁舟,往贺家池湖中央划去。
微风拂面,蝉声鸣鸣,晚霞倒映在湖面上,波光粼粼。这一刻,时光仿佛倒流了,回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
40年,于千年积水成湖的贺家池而言,不过短短一瞬,而就是这一“转瞬”之间,贺家池经历了沧桑巨变……
伤痕
贺家池曾一度失去过它美丽的容颜。
今天,我们打开最新的卫星地图,贺家池的轮廓清晰可见。它位于越城区孙端街道、陶堰街道与上虞区道墟街道3个街道交界处,大片的水域连在一起,清爽又整洁。而就在9年前,卫星下地图的贺家池,坑坑洼洼、杂草重生,一片狼藉。
(2023年贺家池卫星地图)
(2014年贺家池卫星地图)
时间回到2014年。
当时,浙江卫视《今日聚焦》栏目播出了贺家池区域环境污染问题,贺家池被人为切割出多片农耕地、垃圾处理地。这个一度被誉为虞绍平原第二大湖的水域仅剩下不到700亩水面,尚不足史料记载面积的五分之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人们筑堤造田,挖土制砖,倾倒泥浆……贺家池的水土资源逐渐被蚕食,湖面面积从原来的3000余亩,萎缩到不足700亩。沿岸生态遭到破坏,湖区污染危机重重。
今年68岁的孙端镇皇甫庄村村民钱金友,还记得自己小时候贺家池的样子。“我小的时候,贺家池水浅而清,连湖底的水草、鱼、虾都能看见。”后来,一切都变了,贺家池的湖水变得越来越浑浊,湖里砖窑厂排出的废气污染了大气,严重影响周围群众的身心健康。
“救救贺家池!” 眼看着大湖一天天消失,周围的居民发出了呼喊。
蜕变
痛定思痛,一场针对贺家池的修复行动开始了。
2014年起,绍兴市逐步转变发展理念,着力对贺家池实施综合整治,通过恢复水面、连通水系、还湖于民,重新恢复部分湖面。
之后,在相关部门强力推动下,农庄、泥浆车间等都被顺利整治拆除,拆除后项目用地全部还湖复绿。
但是,贺家池的保护与修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坎坷。
贺家池怎么治?治完后恢复成什么样子?大家有了争议。
到了2017年,在充分听取沿岸百姓意见基础上,按照中央环保督察及省市相关部门要求,绍兴又重新修改了贺家池治理规划。
(贺家池规划调整总平面图)
(2017年夏季,贺家池西侧区域的德昌源窑厂烟囱被成功定向爆破,是贺家池水环境整治中重要的一步)
“我们按照尊重历史、依据现状、统筹规划、尽可能恢复贺家池水面的要求,请来了国内专家,重新编制了规划。”绍兴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规划, 兼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定位突出“生态田园”。
2020年,在贺家池生态公园内,成立了绍兴首个生态环境损害修复警示教育基地,以生态环境保护反面案例为教材,进一步增强市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到目前,贺家池已累计恢复水域面积约2000亩,现有水域面积2810亩,基本达到20世纪80年代初水平。湖面清波再现,周边生态环境修复改善。
一颗绿色心脏,在绍兴东部重新跳动,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生态活力。
未来
“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在鲁迅的短篇小说《社戏》中,描绘了幼时在贺家池看戏的场景。
如今,我们漫步在贺家池畔,在孙端街道皇甫庄村的村委会门口,可以看到一座名为“包公殿”的仿古建筑,它立在湖边,看着岁月变迁。
(皇甫庄村)
钱建林介绍,这就是鲁迅当年看社戏的戏台旧址。在此极目远眺,水系联通后的贺家池,碧水荡漾。乌篷船上看社戏的水乡风情,百年之后,得以重现。
孙端街道办事处主任谢炜介绍,接下来他们将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持续推动“还湖复绿”“人水和谐”生态治理,留住贺家池的一池碧波。
从与水争地,到水进人退、乃至人水和谐,贺家池的沉浮变迁,是水乡绍兴近三十年来人水关系变化的缩影。贺家池还湖千亩,要继续泽被一方,再存续千年,更需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
(湖边的荷花)
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了“八八战略”重要决策部署。围绕生态领域,亲自擘画了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美丽蓝图。
千年贺家池涅槃重生,无疑是这张蓝图中靓丽的风景之一。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