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在这场中外瞩目的发布会上,李强在回应关于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时表示,当年江浙等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时,创造了“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
在这场重要的发布会上,李强总理强调的“四千精神”,其实发源于绍兴。
“四千精神”是绍兴的一张金名片。改革开放之初,面对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经济落后等状况,一代绍兴人以“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的奇迹。
“四千精神”最早渊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绍兴乡镇企业蓬勃兴起,但绝大多数缺少资金、设备、技术人才和计划原料。面对这种情况,广大厂长和供销人员,靠着勤劳、智慧、坚韧和开拓的精神,涉尽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出可歌可泣的业绩。
1983年12月,小小的马鞍修建队,在队长的带领下,跳入冰冷刺骨的湖中,硬是在全国数十个大型国营建筑企业面前抢下了全运会水上项目,并以此为起点,逐步发展成为中设集团。80年代初,绍兴华舍蜀阜村红卫纺织厂的某供销员,在东北由夏至冬待了三个月,穿着单衣差点冻死在零下36度的招待所外,最终成功搞到废丝原料。
80年代的乡镇企业——绍兴双梅工业公司
1986年11月,绍兴双梅涤纶厂厂长与供销员一同分析如何开拓产品销路
在这一过程中,绍兴双梅乡、华舍镇的一些厂长和供销员,口口相传形成了类似“二千精神”“三千精神”的表述。
1986年9月19日,绍兴向1.3万余名乡镇供销员发出关于开展以“五比五看”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书,要求供销员继续发扬“千家万户、千方百计、千山万水、千言万语”的“四千精神”,鼓足实劲,迎战困难,努力奋斗。这是首次正式提出“四千”精神的概念。后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将“千家万户”改为“千辛万苦”。
1986年,关于开展以“五比五看”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书
1987年2月5日,绍兴首次将“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定为“四千精神”,特别指出之前取得的经济成就正是依靠企业第一线的厂长、业务员的“四千精神”,之后要继续扩大具有“四千”精神的购销队伍,这是建设和发展商品市场的重要力量,也是绍兴的一个重大优势。4月24日,绍兴有关会议进一步肯定“四千精神”,提出要继续发挥一万名具有“四千精神”、能开拓市场的购销员队伍的作用。
绍兴有关地方随即号召党员干部学习乡镇企业的“四千精神”,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1988年,绍兴开展关于绍兴精神的大讨论,一大批党员干部发表文章,讨论“四千精神”的内涵,进一步扩大了“四千精神”的影响力,使其成为绍兴的精神名片。进入90年代,“四千精神”开始走出绍兴,成为浙江全省干部、企业家和供销人员秉持的一种创业精神。
随后,“四千精神”源于经济领域,后又扩大到政务、文化、社会等领域,对于塑造绍兴“靠作风吃饭、凭实绩说话”的政风、民风有着重要引领作用。
一种精神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直抵人心的力量。“四千精神”讲述的,正是初代越商在竞争中成长、在市场中搏击、在困境中突围、在传承中创新的宝贵品质。每一代有每一代的长征路,在各种风险困难挑战不停刷着“存在感”的当下,重温四千精神是一种初心的回望、力量的蓄能。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