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联播》头条,为何频频关注这项大工程?

2022-06-13 12:49  

打开越牛新闻客户端查看
该功能需要在越牛新闻客户端中使用,是否打开
取消
确定

昨晚的《新闻联播》头条不知大家看了没有,题为《探寻文明根脉 筑牢自信根基》,时长达4分46秒。

而5月28日的《新闻联播》同样在头条,用了9分35秒,重点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

两次《新闻联播》头条背后的主角,是一项持续20年的大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为什么《新闻联播》频频关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其背后有何深意。我们结合两次《新闻联播》播报内容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两次讲话,和大家一起学习。

1.  背景

中华文明从何时开始?在哪里起源?最早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的肇始,但古文中对黄帝、炎帝乃至尧舜禹时期的记录,均为后代文献追述,其中有不少神话色彩。

史学界曾流行一种观点,即“东周以上无信史”,有人对中国是否拥有5000年文明持怀疑态度。

怎样判断是否进入文明社会?国际学界主要以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三要素”为标志。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陈胜前认为,这套标准符合欧亚大陆西侧文明模式,但不适用于中国。如果按这套标准,早于殷墟的考古遗迹都被排除在文明社会外,中国只有不到4000年文明历史。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负责人王巍在1987年赴日进修时也发现,许多国外学者否认夏朝实际存在。

历史溯源讲究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商周以前有大量不可忽视也不容忽视的考古资料。要消除各种质疑,只有依靠考古研究成果。

2.  一项持续20年的浩大工程

2002年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立项。

这是一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到今年,这项工程整整持续了20周年。

这20年间,在近400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果。

3.  这项工程的研究重点

主要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并持续至今。

围绕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期间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都邑性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对这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

4.  这项工程的重大意义

认清中华文明的来路,方能从5000多年历史中获得文化自信。中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在厚重而深刻的历史中把握发展规律。

习近平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追根溯源,也是为了更好认识自己,认识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5.这项工程的研究成果

(1)何谓中华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

(2)中华文明史有多久远?

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在浙江省杭州余杭,面积100多平方公里的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建设。这里的历史遗存类型丰富、格局完整,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3)文明史、文化史、人类史

文明史不等于文化史、人类史,简单说,人类史指人类开始活动的历史,文化史指文化出现的历史,文明史指进入文明社会的历史。

这涉及到关于“文明”的判定问题,后文会提到。先说结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

(3)中华文明是谁创造的?

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

(4)中华文明格局:多元一体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5)研究成果为什么真实可信?

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

(6)文明判定 中国方案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突破西方“三要素”限制,提出了文明定义和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

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

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

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

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7)中国文明的精神特质

研究成果阐释了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

(8)中华文明体系

根据研究成果建立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6.如何宣传中华文明

(1)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2)中国的文明观

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

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中国的形象

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5)中国是什么的国家

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

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

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

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6)中国的气节

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7.文明探源  浙江贡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文物考古使浙江成为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以及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实证地,数代文物考古人在上山、河姆渡、良渚及瓷业考古等领域的坚守求索,奠定了浙江在中华文明探源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浙江是世界稻作、蚕丝、茶叶、漆作、瓷器、酿酒的主要起源地,全球最早的独木舟、彩陶和水利系统都发现于这里。

发掘于湖州市长兴县泗安镇白莲村的七里亭遗址,使浙江人类史上溯至100万年前。

目前全国已知9000年前的早期遗址(上山文化、跨湖区文化等),半数在浙江。

1973年河姆渡遗址发现和河姆渡文化的确立(距今约7000年前),实证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并被写入中学历史教材。

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了浙江是中华5000年文明之源。

重点说说水稻种植——

浙江是世界万年稻作农业之源。浦江上山文化遗址发现了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具备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完整证据链,实证浙江先民在一万年前就从洞穴走向旷野生活。

施岙遗址首次发现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期和良渚文化时期的大型古稻田,具有完备的路网和灌溉系统,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古稻田遗存。

临平茅山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古稻田遗址,亩产可达141公斤;良渚池中寺粮仓遗址发现的炭化稻谷埋藏量就达20万公斤。

这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浙江毫无疑义是世界稻作文化的发源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此还专门题写了“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8个大字。

可见,浙江先民对中华文明、世界发展乃至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内容来源:《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

来源:越牛新闻   编辑: 徐烨飞

评论

热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新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暂无新评论,速抢沙发
写评论
回复: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打开APP
展开阅读全文
为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请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越牛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