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无数次埋头苦读,
无数次挑灯夜战,
无数次跌倒又爬起,
无数欢笑与泪水交织,
它也是成年后的第一次人生洗礼,
更是无数人难忘的青春记忆。
今年是恢复高考制度45周年,2022年全国高考将于6月7日拉开帷幕。连日来,记者分别采访了6位生于不同年代的考生,在他们的高考故事中,有生逢其时,有“悬梁刺股”,有出人意料,更有人生蝶变。高考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更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变迁。
“50后”:全国道德模范王争艳
床铺当书桌备考恢复后首届高考
王争艳指导年轻医生(资料图)
“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讲起我的高考故事,那太多了,都是现在的年轻人想不到的。”全国道德模范、武汉市汉口医院名誉院长王争艳对极目新闻记者说。
王争艳生于1954年,随父母在湖北洪湖生活。小学毕业后,她闲了2年,才和妹妹一起上初中。“当时只有一个年级,1000多名学生,年龄相差十几岁。”王争艳回忆。
1974年,王争艳高中毕业。当时她有机会成为纺织厂正式工,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人人羡慕的工作,但她受父母影响,一心想当医生。在洪湖县医院,王争艳只能当临时工,刚开始主要做保洁工作。后来,她被调到感染科,做一些护士方面的工作。她利用收音机学习知识,还跟着一位医生学习英语。
“1977年10月底,我随队到农村帮孩子们排节目。一天,我正带着女孩子们在小河里学游泳,听到生产队队长边跑边喊‘恢复高考啦’。”王争艳回忆,她立即上岸,告诉孩子们,“我要回家准备考试了。你们也要努力学习,将来争取考中专、考技校、考大学。”
因为父亲早逝,王争艳家境清贫,甚至连书桌都没有。“我只能借来书,坐着小凳、趴在床上复习备考,床单都染上了墨水。”王争艳说。
除了自学,她还约上好友到当地高中“蹭课”。“一开始是扒在窗外听,后来,好心的老师让我们进教室坐着听,这才补上了好多知识。”王争艳说。就这样,复习2个月后,24岁的王争艳与全国57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高考考场。
因为当时不公布高考成绩,王争艳不知道自己究竟考了多少分,只觉得语文和政治考得很好,物理、化学还行,数学很糟。填志愿时,以前的老师建议她报华中师范大学,但她遵循初心,三个志愿都填了医科大学。
“考完后我等了很久,每天都闷闷不乐,甚至不抱希望了,没想到通知书来了。”王争艳说。她收到武汉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录取通知书时,整个家属区都轰动了,妈妈还买了喜糖和街坊们分享。
读大学第二年,王争艳因病休学一年。等她大学毕业时,已经30岁了。此后,她一直在医疗一线工作,先后获评“我心目中的好医生”“武汉市优秀社区医生”“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模”等荣誉。
“因为恢复高考的好政策,我的一生被改变了。现在的孩子们都能公平地学习、参加高考,真的很幸福。”68岁的王争艳说。
王争艳在病房查房(资料图)
寄语2022年高考考生
一是珍惜美好的时代,珍惜学习的机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好好读书;二是保重身体,劳逸结合,不能“雄心万丈却躺在床上”;三是放平心态,轻松应考,哪怕这次没考好,也不要放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要一直朝着规划的目标努力。
“60后”:湖北农业科学家游艾青
在宿舍学习到凌晨被老师催睡觉
游艾青工作时
“我们高考前,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这个时候决定你以后是穿皮鞋还是穿草鞋’。”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游艾青聊起自己的高考故事时说。
1965年,游艾青生于湖北天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选择了农学专业。本该穿上“皮鞋”的他,却心甘情愿穿上了“草鞋”。
1981年,游艾青进入天门市张港中学求学。学校实行住宿制,全班有50多名同学。当时,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考大学。“我们那时候考大学很难。我记得,1983年高考全国招生规模只有近40万人。”游艾青说。
高中阶段,游艾青和同学们勤奋求学。他们早晨6时30分起床,上了早自习再吃早餐。每节课都不敢开小差,生怕错过重点知识。课后,他大多时间都在自习,直到晚上10时30分许才回宿舍。
宿舍由一间教室改造而成,上下铺,住了30多名同学。回宿舍后,游艾青和同学们还会继续学习,经常到凌晨时分,老师来催大家睡觉。
当时高中只有2年。高二时,游艾青和同学们进入高考复习阶段。学校也从放周假,变成了放月假,学习更加紧迫。临近高考,校园内多了很多高校的宣传海报。这些海报整齐地张贴在宣传区,供学生们选择、了解高校。“学习累了,看到这些宣传海报,就又有力量了。”游艾青告诉记者。给予他力量最多的,是海报上方学校张贴的一句话: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1983年7月,18岁的游艾青走上高考考场。8月中下旬,高考成绩出来,游艾青和班上大部分同学实现了上大学的心愿。填报高考志愿时,他的3个志愿全部选择了农学专业。
1983年9月,这个农村娃从湖北出发,乘坐轮船前往江苏农学院求学,自此踏上了为我国的水稻事业贡献青春和力量的道路。
1990年,游艾青进入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工作。选育湖北新一代优质中稻品种,是游艾青及其团队多年的目标。30多年来,他扎根农业科研、生产一线,让中国人的饭碗里装上了更多的“湖北粮”。
游艾青工作时
寄语2022年高考考生
希望年轻的高三学子们放松心态,考出好成绩。即使没考好也不要过于失意,人生的道路很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同时,希望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农业研究中,把青春贡献在祖国希望的田野上。
“70后”:大学院长王中林
全班唯一的本科生唯二的大学生
时隔28年,46岁的王中林还清楚记得自己的高考分数:总分577分,其中物理140分、数学128分、化学122分。
在1994年的潜江竹根滩高中,这个分数让他成为班上48名学生中唯一的本科生——第二名上了专科,整个班,只有他俩考上大学。
当年18岁的王中林,选择了他最喜欢的物理。从湖北师范学院(现湖北师范大学)物理教育专业毕业后,他到武汉化工学校教物理,逐步成长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院长。
“高考是改变我人生的重要一步。”王中林告诉记者。当年考大学很难,他小时候的同学里,很多人因为“读不出来”,早早去学手艺或者打工。
正因高考重要,学生们都非常刻苦。与此同时,社会却并未给予高考如今这样高规格的“特别关注”。王中林回忆,当时,他和同学们由老师带着去潜江中学考点考试,家长们该忙啥忙啥;城里也没有什么禁噪、禁行,他考试时考点旁都在施工,但这并没有影响他考试。“以平常心对待高考,其实有利于放松心情,考出正常水平。”他说。
28年来,高考发生了巨大变化。身为大学老师,王中林最深的感触是,国家富强了,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在基础教育普及的同时,高等教育也逐步普及化,加上教育资助政策不断完善,更多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更加多元,出现了更多的职业方向,年轻人有了更多选择和机会;全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一些学校里农村生源中“留守孩子”占比下降——父母们外出打工时更多选择带着孩子,或者返乡工作陪伴孩子成长。
寄语2022年高考考生
高考是很重要,但它只是大家职业生涯的起点。备战高考的同时,也要好好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接下来,大家还会迎接很多人生挑战,需要继续努力,勤于动脑,坚持奋斗,在自己喜欢且擅长的领域里深耕,时间会给你回报。
“80后”:公务员夏辉
遇身体不适获监考老师暖心帮助
80后夏辉是武汉市纪委监委公务员。2004年,18岁的他带着忐忑和憧憬走进高考考场。第一天的考试很顺利,第二天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答题卡涂了一半,我突然流起了鼻血。”夏辉回忆,“当时手边没有纸巾,我的第一反应是不能弄花试卷和答题卡,不然就完蛋了。我马上跳了起来,仰着脑袋,举手向监考老师示意。”
一位监考老师拿来纸巾帮他堵住鼻孔,另一位老师对他说:“夏天流鼻血很正常。喝点水,平复好心情,继续答题。”
经过监考老师的紧急处理,夏辉顺利完成了考试。最终,他以英语接近满分的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英语专业。
18年过去,夏辉对两位监考老师一直感怀于心。
说起印象最深的高中老师,夏辉脱口而出:张新宇。他是夏辉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
高三总复习期间,同学们对日复一日的练习产生了厌倦,吵着让张新宇老师直接讲高考重点。张新宇见状,专门挤出一节课,让同学们根据近5年的高考试卷,自己总结重点。然而,一节课下来,大家没有讨论出结果。
张新宇语重心长地说:“对你们而言,不能为了讨巧,只朝一个方向用劲,而是所有事情都应该全力以赴地完成好。高考要这样,未来也是如此。”对于这段话,夏辉当时不太理解。大学毕业后,他又经历了考研、考公务员、考职称等一系列考试和选拔,终于体会到张新宇老师的深意。
寄语2022年高考考生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考试,你不知道明天的“考场”会遇到什么命题,因此我们只有把握今天的时光,认真学习、全面备考,才能从容地迎接挑战。
“90后”:基层民警张书硕
妈妈的一段话让他选择警察职业
生于1998年的张书硕,是武汉市公安局东湖高新分局刑侦大队警员。他告诉记者,高考时,他有一些紧张。“直到数学考完,我都没有很好地发挥,这才想明白班主任老师告诉我们的话。”张书硕说。高考前的最后一课,科任老师们轮流为同学们打气,班主任老师说:“考试就是一道关卡,不管你走不走、心态好与坏,你都得过。”
高考第一天的数学考试,有一道题结合了《九章算术》里的相关内容,将文科和理科知识融合。因为没有练过类似的题目,他直接蒙了。走出考场,他想起班主任老师的话,决定调整心态,放手一搏。“接下来的几科考试,我不再紧张了,考得很顺利。”张书硕说。
填报高考志愿时,张书硕的第一选择本来是中医专业。但妈妈的一段话,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我妈妈告诉我,悬壶济世是救人,惩奸除恶也是救人。”张书硕回忆。妈妈的话让他重新思考自己的选择,最终填报了湖北警官学院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并被顺利录取。
进入大学后,张书硕辅修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法学学位。最终,他如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
寄语2022年高考考生
考试是关卡、过程,不是结论。考场会放大差异,考知识、考方法,也考心态。既不要轻视每一道题,也不要过分紧张。要相信自己,你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会拉近你和目标的距离。
“00后”:华坪女高毕业生张慧
带着张桂梅校长的鼓励走进考场
张慧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求学
“我是女高人,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回忆起3年前的高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三学生张慧(化名)难以忘记,高一、高二的学妹们给她和同学们鼓劲的场景。
2001年,张慧生于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一个小山村。2016年9月,她进入华坪女高求学,立志实现张桂梅校长对她说的话:一定要考出去!
初入女高时,张慧的学习成绩排名靠后。但她勤奋求学,每天早起晚睡,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复习预习。就这样,成绩倒数的她,成绩稳步提升。“一开始我的英语只能考六七十分,后来能考120多分。其他科目也是一样,我还当过物理科代表呢。”张慧笑着说。
2019年6月,张桂梅和老师们跟着送考车辆,把考生们从华坪女高送到考点华坪县一中。“高考两天,老师们每一场都看着我们进入考场,大声给我们加油,考试结束后在考场外迎接我们。同学们都很感动,觉得很安心,也更有信心。”张慧回忆。
高考成绩揭晓后,张慧以626分的优异成绩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录取。“我是我们村第一个考上双一流大学的学生,觉得很光荣。”张慧说,“如果不是高考,我的人生也许会不一样。”
寄语2022年高考考生
华坪女高带给我的精神财富是:刚强、勤敏、宽厚、慈惠、知礼、质朴。张桂梅校长经常对我们说:跑起来!希望你们也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跑起来”。
(内容来源:极目新闻)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