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建筑业“清退令”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单,备受社会关注。据了解,目前上海、天津、深圳、南昌等多地纷纷出台政策,对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年龄进行严格管理,基本明确规定“禁止18周岁以下、60周岁以上男性及50周岁以上女性三类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
建筑大市绍兴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民工,他们是建筑业发展的主力军。那么,绍兴市是否有发布“清退令”?超龄的农民工现状如何?对此,记者走进工地,倾听他们的心声。
绍兴尚未发布
建筑业“清退令”
据了解,建筑业“清退令”是指住建部门为进一步保障建筑施工安全,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年龄管理,对低龄、超龄等施工人员进行清退。这两年,国内不少城市相继发布“清退令”。
最早是上海。2019年,上海市住建委、市人社局和市总工会共同发文,明确规定禁止18周岁以下、60周岁以上男性及50周岁以上女性三类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2021年,南昌市城乡建设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年龄管理的通知》,明确禁止以任何形式招录或使用60周岁以上男性、50周岁以上女性,从事建筑施工现场“高空、高危、高风险、重体力”一线作业。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0多个城市明确实施“清退令”,且对建筑工人上岗年龄提出要求。但个别城市也有特殊规定,如天津规定,因特殊情况确需安排或使用超龄建筑工人的,施工单位应当对超龄人员健康证明进行核验,并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记者从市建设部门了解到,绍兴市建筑业发达,建筑项目多,建筑从业人员也多。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在建项目建筑工人36万余人,今年3月,建筑工人日平均考勤人数7万左右。“但是绍兴市目前尚未发布‘清退令’,但考虑到用工风险,许多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都自行设定年龄限制,不再聘用超龄农民工。”市建设部门有关人士说。
业内人士说,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多、露天作业多、手工及繁重作业多,加之居住条件差、饮食供给差,超龄工人的身体很难吃得消,增加了施工隐患。出于安全考虑是各地出台“清退令”的原因。从绍兴市建筑工地发生的安全事故分析,超龄农民工占有一定比例,减少超龄农民工从事建筑行业的确很有必要。
超龄农民工
不受工地欢迎
记者对绍兴市一些在建工地进行走访,发现超龄农民工的确不受欢迎,许多工地采取种种措施禁止超龄农民工进入工地。
在绍兴越城区大禹路施工现场,每处入口设置了人脸识别系统。“所有进入工地的建筑工人,除佩戴上岗牌外,还必须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否则不能进入工地,这样做主要是防止劳务公司雇用超龄农民工作业。”现场带班管理员杨先生说。
该项目商务副总经理徐钟鸣说,相比其他行业,建筑业户外作业较为辛苦,更加考验从业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这些年来,各地出台“清退令”,既是规避用工风险,又是对农民工的一种保护。他们公司参照各地做法,出台了相应规定,不聘用男性超过60周岁、女性超过50周岁的农民工。对此,他们采取了诸多措施,禁止劳务公司聘用超龄农民工,如建立“一人一档”、签订劳动合同、录入人脸识别系统、工资清单复核清查等举措。
在绍兴柯桥区一家建筑工地,记者碰到了建筑包工头谭长伦。来自重庆忠县的他从事建筑行业20多年,手下最多时有农民工近千人。“这两年,我们不再聘用超龄农民工,因为购买不了工伤保险,而且项目总包单位查得很严,发现超龄农民工会罚款。我私自聘用,一旦发生事故,赔偿问题都要我个人承担,我宁愿不用。”谭长伦说。
谭长伦也表示,有些农民工跟他干了20多年,如今年龄偏大,他只能忍痛割爱。“年龄偏大,反应迟钝,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不让这些超龄农民工进入工地,减少了我的用工风险,也是为他们的安全着想。”谭长伦说。
其实,也有超龄农民工依然从事建筑业的现象,的确存在一些风险。今年58岁的吴白菊是湖北人,跟她老公在绍兴从事建筑多年。三年前,55岁的她被多家工地拒绝,她借用其他人的身份,在越城区某工地打小工。2020年5月,她在干活时受伤,花去医药费近2万元,但包工头不愿意承担医药费,称她并不是工地上的员工。“借名干活惹来麻烦,但我还是咽不下这口气,目前正在跟建设单位打官司。”吴白菊说。
有农民工
回老家或改行
那么,这些超龄农民工无法进入建筑工地干活,他们又去哪儿呢?记者调查发现,回老家是不少人的选择。江西人李春耕,今年已65岁,以前曾在绍兴从事建筑行业,如今已回到老家养老。“年纪大了,工地上干不动,再说子女都成家,不需要我拼命赚钱。现在我在家种地,安安心心养老。”李春耕说。
刁家明是重庆人,在绍兴从事建筑包工头多年。他告诉记者,以前他手下有大量农民工。这些年,因工地不再聘用超龄农民工,以前跟着他的一批人因年龄问题,陆续回到老家。建筑业很辛苦,有些人积下一身毛病,不想在外从事其他行业,他们认为回家养老是最好的选择。
但也有些人选择改行。重庆忠县人刘兴明今年61岁,曾在建筑工地工作20多年。虽然是从事点工,但每天有近200元的收入,对他来说这样的收入很不错。如今因超龄,没有工地再用他,每天在工地上干10多个小时也让他吃不消,于是改行做起垃圾收集工作。
“我现在每天跟着垃圾清运车,把沿途商家的厨余垃圾收集到车里,工作时间不长,每个月有4000元收入。”刘兴明说。采访时,刘兴明说他暂时无法休息,因为小女儿还在读书,目前是文澜中学初三学生。
今年60岁的叶建平也是重庆人,以前在绍兴的建筑工地做泥工。“做了30多年建筑工人,落下一身的病,类风湿、肠胃不舒服等等。现在工地干不了了,我准备去做清洁工,毕竟自己没有购买养老保险,还是需要赚钱养老。”叶建平说。
采访时,不少外来工、建筑农民工表示,以前对养老政策不了解,并未在绍兴购买养老保险,有的连老家的农保也未参加。养老如何有保障?他们表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其实,对于超龄农民工的去向,上海市总工会出台规定,对于仍有工作意愿的超龄农民工,上海各方面积极协调,提供了保安、保洁和物业等相对轻松的工作,同时将在劳动权益保障方面及时跟进,确保超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建筑工人“青黄不接”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绍兴市建筑行业存在两大现象:一方面超龄农民工被动告别建筑工地;另一方面是年轻人不愿意进入建筑工地,导致建筑行业存在用工难。“建筑工人年龄偏大,基本在50岁以上。由于年轻人不愿加入这个行当,建筑工人青黄不接现象明显。”市建设部门有关负责人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针对这个现象,我们既要关怀超龄农民工,又要着手解决建筑业‘用工难’问题。”有业界人士表示。
绍兴市委党校枫桥经验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开君说, 建筑行业中有许多高危岗位,因此各地出台“清退令”情有可原,但这些农民工从事多年,对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却无法继续在这一行谋生。因此,政府层面应该考虑他们的生计问题,因地制宜,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推出适合他们的岗位,鼓励他们再就业,让他们在这个城市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这也是一座有温度城市的底色。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钟振宇说,目前高校建筑类毕业生,到建筑工地就业的并不少,但他们主要是从事现场管理,真正从事一线建筑施工作业的微乎其微。一线建筑工人还是需要大量的农民工,但当前年轻一代的农民工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随着老一批建筑工人的退出,导致建筑农民工用工更加困难,用工成本越来越大。因此要破解这一问题,首先要产业升级,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减少现场施工作业环节,减少对建筑农民工的依赖;二是普及建设设备的使用,用机器代人。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