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从3月17号起,对上海入境的国际航班将进行分流,为期6周。
民航局运输司副司长徐青回应称:近期,为缓解上海市疫情防控压力,经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研究决定,自3月21日至5月1日期间,调整部分上海入境国际客运航班。共涉及国航、东航、上海航、吉祥航、春秋航等5家航空公司22条航线,共计106班。
上述航班入境点将由上海浦东机场调至成都、大连、福州、杭州、济南、昆明、南昌、宁波、厦门、太原、长沙、重庆等12个口岸机场。我们已要求相关航空公司及时向已购票旅客告知航线变更情况,保障消费者权益。请旅客关注航空公司官网发布的具体信息。
就上海入境国际航班分流,民航资源网咨询了多位行业专家,就几个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解读。
Q:上海的疫情防控压力有多大?
这两年来,上海在“外防输入 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方面一直做得很好,被誉为模范生。而近期上海的本土病例遭遇了两年多来的峰值,经流行病学调查、基因测序比对和专家组综合研判分析,上海这波本土感染病例爆发的源头,都由境外输入病毒引发。
3月11日,上海发布了近期本土确诊病例溯源结果:境外输入病例携带的病毒污染环境,由于管理疏漏引发本土感染并导致传播。
上海承载全国近40%入境航班
上海是全国接待入境航班量最多、接待入境人数最多、入境防控压力最大的城市。
民航资源网专家李晓津指出,上海口岸作为全国最大空海港入境口岸,据统计,2020年以来,上海集中全国近40%入境航班、近50%入境旅客、近70%入境货物,但收治4000多例境外输入确认病例,占全国比例远低于50%,这反映出上海在疫情防控方面的精细、精心。作为拥有2500万常住人口、约2000万以上非常住人口的国际大都市,每平方公里人口平均约1万人,防控压力可想而知。
民航资源网专家林智杰表示,上海外防输入的压力一直很大,作为国内最大的航班入境口岸,它的入境航班量相当于第4名到第10名的总和,而且还帮助北京分流了很多入境航班。
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入境航班量14137班,占全国入境航班总量的35.6%。而2022年1月及2月,这一比重上升到了39.9%及42.8%。
近两个月来,香港疫情形势严峻,与香港往来密切的上海也承受了巨大压力。数据显示,2月份香港飞上海航班149架次,3月的前10天共有59架次航班。根据上海卫健委的数据,截至3月12日,目前上海在院治疗的601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中,来自香港的达466例。
入境隔离保障压力大
民航资源网专家李瀚明表示,国际入境航班的保障对于一个城市的住宿业而言是不小的负担。以一班两百名旅客的航班为例,落地后就要占用200余间客房14晚。全国每周约有200班国际航班和约60班港台航班抵达国内各个城市,其中有约一半的航班抵达上海。因此每周大概有两万五千多名旅客进入上海,而需要协调五万多间酒店客房供旅客集中隔离。
根据2019年的上海市第四次经济普查,上海市共有725间旅游饭店和3540间一般旅馆,分别雇佣了6.3万名和4.4万名员工。按1:2的人房比计算,上海市总共约有21万间客房——而入境人员隔离政策就需要用到其中的约四分之一。
同时,每周两万五千名进入上海的旅客,还需要协调巴士和工作人员完成接送转运任务。以一班巴士载运40人,从机场到酒店平均用时一个半小时计算,每班巴士每天12小时工作也只能往返4次,接运160人。因此,每天转运这些入境旅客就需要约25部巴士,60名左右的驾驶员。
李瀚明表示,上海在机制方面采取了种种措施巩固防控防线,降低防控压力。上海一方面针对本市入境者采用“14+7+7”,通过增加核酸检测次数筛选“漏网之鱼”,防止阳性病例进入社区;另一方面通过和临近省份合作,针对目的地是长三角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入境者采用“3+11+7”隔离政策,通过将部分旅客在第三天通过闭环转运分流到邻近省份的隔离酒店降低上海隔离酒店的入境压力。同时,针对目的地为国内其它城市的入境旅客,上海也在14天隔离之后,通过信息报送的形式和外省市、民航和铁路部门联系,降低旅客在跨省交通时传染他人的概率。
齐心协力共同抗疫
面对新一波疫情,上海各区、各部门主要领导均已靠前指挥,坐镇一线,统筹安排;采取更加精准有效的防控措施,做深做细流调溯源和检测筛查工作,科学精准划定密接、次密接、高风险筛查“三层防护圈”;加大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行业核酸检测力度和频次;阶段性减少聚集性活动,强化疫苗屏障和个人防护屏障,增强对老人、孕产妇、儿童等特殊群体服务的主动性。
从3月1日至3月13日,上海连开10场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在第一场发布会就额角冒汗多次提到:“我们压力很大!”他还提到,“医护人员非常辛苦,两年来没有一天是休息的”。
“上海的新增病例都及时向市民公布,大家可以了解疫情,不信谣、不传谣,一起努力守护城市!”邬惊雷这样承诺。
这波疫情除少数病例是因出现发热自行就诊而被发现,绝大多数是在集中隔离管控或对重点人群筛查中发现。这样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上海疫情防控网络依然高效、严密。
针对无症状感染者增多,上海近期更加强调“早、快、准、全”策略,主动筛查发现“潜伏者”。
“早”指的是主动筛查要及时,被动反应要灵敏——对重点人群的主动筛查和接到相关省市协查通报的反应,两手都要做好;“快”是指“2+2+24”,接报后立即响应,流调队伍2小时内抵达现场,4小时内完成流调核心信息,24小时做到轨迹“应查尽查”、人员“应管尽管”、场所“应消尽消”;“准”和“全”,用上海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的话,就是“少一个不行,多一个不要”——流调到哪里,管控措施落实到哪里,划定相应区域,对区域中的人进行筛查。要基层防控方面则要求切实落实“四方责任”,各方都要承担起自身防疫职责,每天24小时,每周7天,做实做细没有漏洞。
为尽快控制这波疫情,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防控措施,比如停课、对重点区域进行准封闭管理、离抵沪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
Q: 上海实施入境国际航班分流,有何政策依据,为什么会选择这些城市?
民航资源网专家綦琦表示,国际航班在五个一政策下进入国内的总量一直是稳定的,港澳台航班相对宽松些。由于国际疫情不见稳定,中国香港疫情严重,境外航班的疫情输入风险在增加。上海采取类似北京的国际航班第三地入境的管控的本意是分散相关防疫资源压力,毕竟目前上海防疫形势不容乐观。五个一政策采取总量控制,疫情境外输入风险总体可控,只不过是消耗防疫资源的物理空间变化。考虑到批复英国维珍航空中英压力测试航班,待评估结果如果可控,有节奏分区域增加国际航班供给也是可行的。
(内容来源:橙柿互动)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