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村,在新昌县南明街道东南部,处于沃洲、天姥两山之间的天姥山北支余脉,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重要站点,由刘门山、刘门坞、桃树坞、黄贡坑四个村合并而成。
除黄贡坑因清代村中一黄姓村民得中贡生而得名外,刘门山、刘门坞、桃树坞及桃源村的村名由来皆与刘阮遇仙传说有关。
迎仙桥。 周熠君 摄
较早且较完整的刘阮遇仙故事见于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写的是东汉永平五年(62),剡县(今嵊州、新昌一带)有刘晨、阮肇两人,到天台山(天姥山属天台山脉)采药迷路,在山中盘桓多日,幸有悬崖上成熟的桃子充饥,又在跋山涉水中偶遇两位仙女,结成伉俪。半年后,刘、阮两人告别仙女回家,不料人非物异,其子孙说先祖入山采药未归,已历数百年。于是刘、阮重会于山下溪边,惆怅久之,不知所踪。
这个人神相恋、故园迷途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多个版本,也被赋予了悟道于无心、世易感沧桑等多种内涵。据说阮肇故家在今嵊州市阮庙一带,回乡时只能辨认出一个曾经用过的捣臼,故有阮庙、捣臼爿等地名;刘晨回家,只能辨认出曾经住过的台门石柱,于是有刘门坞、刘门山等村落。又说刘、阮与两位仙女居住在桃花林幻化成的院落中,这便是“桃墅坞”的由来,讹为“桃树坞”。更多的,是说两人与仙女在桃源洞相识相恋。这些人神相会之处,即统称为桃源村。故而才有唐代曹唐《刘晨阮肇游天台》诗:“树入天台石路新,云和草静迥无尘。烟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梦后身。往往鸡鸣岩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不知此地归何处,须就桃源问主人。”现实中的桃源诸村,也确实是进入天姥山仙境的门户。
有感于桃源故事的诗人们不乏欣羡刘、阮者,如唐齐己感慨“阮肇迷仙处,禅门接紫霞……何当见招我,乞余片生涯”,元稹吟诵“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弁融赞叹“碧溪流水泛桃花,树绕天台迥不赊。洞里无尘通客径,人间有路入仙家”。亦有五代至宋诗人徐铉对好友叮嘱“他日时清更随计,莫如刘阮洞中迷”。
桃源花海。 彭子瑜摄
清人张联元所辑《天台山全志》提及:“刘门山去沃洲五里,山下有采药径、刘阮庙,沿溪而入,有阮公坛。”如今桃源村主要有刘阮庙、惆怅溪、迎仙桥等景点。
在桃源村一旁的古驿道边,是蜿蜒流淌的惆怅溪。千百年来,无数诗人在溪边独自徘徊,想象当年刘阮重回桃源后从此仙人相隔的茫然。如曹唐便为此吟哦:“惆怅溪头从此别,碧山明月闭苍苔”“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
沿着惆怅溪一路向前走,便能望见迎仙桥。明成化十三年(1477)《新昌县志》有载:“迎仙桥,在县南三十里,仙桂乡二十一都。”该桥为我国最古的悬链线石拱桥,于清道光甲辰年(1844)重修。与惆怅溪一样,迎仙桥之名同样源于刘阮遇仙的传说,且位于谢灵运开辟的古驿道上,经历了千百年商贾军旅的穿行,至今安然无恙,足见其结构的科学性。
当年,张祜追怀天台之游而怅然“今来尽是人间梦,刘阮茫茫何处行”,而今,凭借刘阮遇仙传说等人文资源,桃源村因地制宜打造唐诗公园,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搭建戏台与全民食堂,为村民与游客服务。天姥山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倾心打造的“花海”景点,正位于桃源村和赤土村之间。从空中俯瞰,可以望见花海中呈现出“浙东唐诗之路”六个整齐的大字,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赏,促进了桃源村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发展。桃源村和班竹村、儒岙村等历史底蕴深厚的浙东古村一样,如耀目的明珠,由古驿道串珠成链,成为诗路之上、天姥门户独具特色的景观。
指导:梁苍泱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