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连线,倾听绍兴驰援武汉医护人员的故事……

越牛新闻记者 汤桂平 裘玮 见习记者 周梦琪

2020-02-25 09:38  

打开越牛新闻客户端查看
该功能需要在越牛新闻客户端中使用,是否打开
取消
确定

“等到春暖花开,阴霾总会消散,到时候我们可以在阳光下尽情呼吸……”这是日前绍兴市第三批驰援武汉医疗队队长李青华发来的一段视频,她在武汉市黄陂一中体育馆方舱医院向家乡人民报平安。前路坎坷,挡不住他们铿锵的脚步;困难艰辛,浇不灭他们必胜的信念。这就是武汉战“疫”一线,绍兴“最美逆行者”的姿态。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驰援武汉的指令一下,绍兴医疗队迅速集结,奔赴战“疫”一线。

1月25日,大年初一,首批8名勇士加入浙江省第一批抗击新冠肺炎紧急医疗队,驰援武汉。他们分别来自绍兴市人民医院、柯桥区中医医院、诸暨市人民医院、诸暨市中医医院。其中,绍兴市人民医院的1名医生和4名护士被安排在武汉市第四医院(普爱医院),其余3名护理人员被安排到武汉市肺科医院。

1月28日,正月初四,第二批15名勇士出发驰援武汉,他们分别来自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柯桥区中医医院、上虞人民医院、诸暨市人民医院、诸暨市中医医院、嵊州市人民医院、嵊州市中医院。他们被安排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救治重症病人。

2月9日凌晨,元宵节刚过,第三批43名勇士接到紧急指令,迅速集结,驰援武汉。这次的主要支援点为武汉市黄陂一中体育馆方舱医院。医护人员分别来自绍兴市人民医院、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绍兴市中医院、绍兴市妇保院、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

2月13日,我市第四批31名勇士分别归入浙一医院、浙二医院、邵逸夫医院编队,再次启程,驰援武汉。他们是来自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等县级医院的医务人员,被安排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继派出四批驰援湖北医疗队之后,2月23日,我市又抽调两名疾控专业技术人员赴湖北省荆门市开展消杀、实验室科研等疫情防控工作。

截至目前,我市共选派五批次99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据统计,除两名疾控战士外,其他医护人员均在武汉支援,其中女性72人,占74.2%。

这是一支服从大局、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忠于职守的队伍。绍兴人民期盼你们早日凯旋、平安归来!

“你要好起来,父亲在等你照顾”  

父母同时染病,一个没挺住,一个还在抢救。面对绝望的家属,她替她擦干眼泪——

连线地:武汉市肺科医院

连线人:方银娟(绍兴市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柯桥区中医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

我们是第一批增援武汉的医护人员,与其他队伍接管病区的形式不同,我们是以支援的形式加入到武汉市肺科医院,也是第一批6小时轮班的队伍。

周阿姨是病人家属,父母都是确诊病例,被收治在同一间病房里。为陪护父母,她就睡在病区走廊上。遗憾的是,80多岁的母亲最终没有扛过来,不幸离世。周阿姨非常难过,又担心自己的情绪影响到父亲的救治,所以同意我们瞒着老爷子,告诉他老伴只是去了另一间病房。

老爷子熬过了一关又一关,就在这时又传来坏消息,10多天前,周阿姨也被感染了。为了更好地照顾和治疗他们,我们把这对父女安排在窗口,也方便父女俩彼此给对方打气。

上周四,老爷子的病情突然起变化,被紧急送到了重症监护室。周阿姨绝望了,不吃不喝,总是躲在角落里偷偷哭。这怎么行呢?只有多补充营养,才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而要让周阿姨吃饭,首先要让她振作起来。只有内心变得更强大,才能战胜病魔。

为此,进入病房前,我准备了水果、饭和药给她送过去,还特意准备了两款不一样的菜,希望她能多吃点。我知道她主要还是担心父亲的病,一边替她擦眼泪,一边劝她说,她父亲在那里会有更多的护士照顾,反而对他的病情更有利,让她不要担心。同时我也劝慰她,一定要积极配合治疗,“你要好起来,父亲还在等你去照顾……”

半天后,等我从其他病人那里回转过来,再去看她时,发现她已经开始进食了。这也是我这么多天来感到最欣慰的事。虽然那天下班已经快凌晨4点,比平时晚了1个小时,但看到我的安抚在她身上见效,哪怕再晚一点,哪怕脸上再多留些“印章”,也乐意。

今天我轮班休息,但心里还一直挂念着周阿姨的病情。刚才和交接班的同事联系,听说周阿姨目前情况比较稳定,体温也有控制。明天我打算给她带点牛奶,希望她一天天好起来。



“没有陪护人员,我们上!”  

入院最久的重症病人能下床走路了

连线地:武汉市第四医院(普爱医院)

连线人:狄枫(绍兴市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绍兴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生)

这两天,最令人欣慰的一件事,便是住院时间最长的重症女病人状况好转,已经能下床走路了。

这位女病人40多岁,姓郑。她是我们医疗队接管病区以来新进的病人,也是我的病人中住院时间最长的。

刚收治进医院时,郑女士病得很重,有淋巴瘤病史,精神状态也不好,一直沉默不语,一副失落绝望的神情。病人没有陪护人员,我们上。大家“身兼多职”,尽最大的努力去安抚他们,帮他们从恐惧、绝望中走出来,增添战胜病魔的信心。

两周前,郑女士需要完成一次CT检查,但虚弱、乏力的她根本没法走路。我下意识地推着轮椅带她去做了检查。也许正是我的这个举动,让她看到了我们医护人员的尽心尽力,我第一次看到她开口说了声“谢谢”。为了缓解她的紧张情绪,等待CT报告的时候,我跟她说,你放心,我们有信心保护你们。只要我们在,一定不会放弃你们。她又感激地回了声“谢谢”。

看得出,她很需要精神鼓励。所以,每次查房,我和队员们都特别留意她,经常安慰鼓励她,尽量多些时间疏导、缓解她内心的不安。20多天过去了,从沉默寡言到主动交流,从焦虑不安到坦然微笑,从这些变化我已经能够判断,这位重症病人正在慢慢恢复。能下床走路的那一刻,她激动万分,不停地感谢我们。


“我还穿着成人尿不湿呢!”  

没住几天就喊受不了的女病人被逗乐了

连线地:武汉黄陂方舱医院

连线人:沈藕英(绍兴第三批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身障碍科三病区护理组长)

“你不觉得我们跟坐牢没啥区别吗?”2月16日晚上,病区里一名穿着时尚的30来岁女病人突然发飙,拒绝治疗,每个走过去的医护人员都被她赶走了。

这位女病人2月10日出现咳嗽症状,13日CT检查显示肺部有少许感染,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被收治进方舱医院。因为这里24小时见不着太阳,还要戴着口罩,没住几天,她就受不了,情绪失控。

没有人不向往外面的新鲜空气,病人有这个反应很正常。我翻着身上的防护服给她看:“我们里里外外好几层防护服,口罩也是要求长期戴着的,包括护目镜,出去还要层层消毒。”我告诉她,因为防护服换上换下很麻烦,很多医护人员一穿就是五六个小时,有的护士脸上还出了红疹,“我还穿着成人尿不湿呢!”

她笑了,现场紧张的气氛缓和。“我其实什么问题都没有,就是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气,每天可以有个地方,不用戴口罩晒晒太阳。”她说。

在我的劝说下,这位女病人慢慢接受疫情还没过去的沉重现实,调整了心态。“沈医生,我们一起加油吧,我相信一定可以、很快可以沐浴阳光了。”前天中午,她给我发来一条微信。

2月18日起,我们在武汉组建了“心理援助小组”,除了我们医院4位医护人员,还有来自全省各地医院的心理专家加入。下一步,我们会做一个全面的焦虑程度排查,通过各种手段,给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引导大家克服恐慌心理,保持良好心态。

“我就叫徐必胜吧。”

进隔离病房前,他给自己取了个新名字

连线地: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病区

连线人:徐林根(绍兴第四批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新昌县中医院副院长)

我接管的病区,在武汉协和医院住院楼七层污染区,这里一共收治了60个病人,其中30个是重症病人。重症病人中又有6人需要特别关注。

第一次进隔离病房前,护士让我们每个人在防护服上面写上名字,方便我们自己在病房内互相辨认。我跟同事说:“就帮我写个‘徐必胜’吧。这次战“疫”,我们必胜!”大家都会心地笑了。

这里每天紧张而忙碌。前些天,下班时间到了,我照例要去病房最后巡查一遍。病房里没有陪护人员,一位重症患者想喝牛奶,用吸管扎牛奶瓶的封口,因为身体虚弱,扎了几次都没有扎进去,憋得脸红气促。我赶紧上前帮忙,安抚他。等他把呼吸调整好了,帮助他喝完牛奶。

一天我去病房,还没进门,就听到那位患者在叫我了。“徐医生,我们一定必胜!”我鼻子一酸,过去跟他说,以后想喝牛奶了就跟护士说一声好了,或者找我也行。

这段时间,很多患者的家人都没法到医院来照顾病人,我听到很多患者给家里人打电话的时候说,有浙江医疗队在照顾他们,让家里人放心好了,说我们把他们照顾得很好。我听着心里也暖暖的。

“你是浙江队的徐医生,谢谢你们!”“这么远过来真的非常感谢!”湖北当地的医护人员看到我防护服上的名字就会跟我摆个必胜的手势,感觉特别有信心。

“你妻子已好转,你也要加油哦”  

为让患者增添信心,他们一次又一次撒谎

连线地:武汉天佑医院

连线人:孙光胜(绍兴第二批驰援武汉医疗队队长、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

我接管的病区,有37张床位,收治、查房、诊疗、抢救,每天工作紧张而忙碌。

一星期前,一位姓刘的老年患者因为病情趋重,情绪低落。我们的医护人员劝说了很多次,他仍不肯配合治疗。原来,刘大爷和妻子同时被收治进了天佑医院,两人被安排在不同楼层,刘大爷在六病区(普通病区),他的妻子在重症监护室。刘大爷很担心妻子,每天念叨着,希望有人告诉他妻子的情况。可是,各个病区都封闭着,不要说病人不能随便走动,就是医护人员也不能随意进出,消息很难传递。

一边老人家天天记挂妻子的病情,另一边,却传来了噩耗,他的妻子没被抢救过来,入院不久就去世了。死亡通知书送到了六病区,等待家属签字。

在这节骨眼,如果让刘大爷知道实情,更加不利于治疗了。我和同事们商量后,决定跟刘大爷撒谎。

“那边传来了消息,你妻子还活着。”“今天用了一种新药,病毒抑制有效果。”“今天她的情况又好了些。”……

每次查房,我们都会编个谎话,让他知道妻子正在慢慢好转,临走时不忘提醒一句:“你妻子已好转,你也要加油哦!”

刘大爷的情绪一天天好起来,也肯配合治疗了。“他说想早点好起来,他想早点可以下床去照顾妻子。”一位医护人员查房回来后,告诉我说。那一刻,大家都忍不住流泪了。

前两天,经过复查,刘大爷的各项生命指标趋于稳定。直到此时,我才敢告诉他真相。或许此前早已有心理准备,虽一时有些难以接受,但刘大爷还是挺住了。他没有抱怨我们,反而宽慰道:“我想你们也尽力了,我也会好好配合治疗的,谢谢你们。”

现在,我们这里的情况还可以,物资也供应得上。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武汉市民的热情,酒店的厨师每天变着法子给我们做好吃的,当知道我们是从浙江过来的,口味比较清淡,他们立即调整口味。前两天下雪了,有一位武汉市民知道我们住的地方不能开空调,特意送来了电热毯和羽绒衣,还有水果、蛋糕、巧克力。

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数据每天都在刷新,病房里也每天都会收入一些新患者、送走一些康复患者。因为穿着防护服,交流不便,所以我们经常在防护服上写一些加油鼓劲的话,如“您今天气色比昨天好多了”等。与病患交流,让他们知道大家一直在支持他们、帮助他们,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就更足了。

“我们一定可以战胜病魔”

他给患者写了一封饱含深情的公开信

连线地: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病区

连线人:于晓明(绍兴市第四批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新昌县人民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主任)

“我到底是不是这个病?”“你们可不可以再查一下,会不会搞错了?”“我还能治好吗?请一定救救我,我每天都睡不着,为什么会这样……”这些天,病区里不止一名患者反复询问我们。

每个收治进来的病人,都十分焦虑。我意识到,这里的病人迫切需要心理疏导。只有筑起坚实的心理防线,才有可能战胜病魔。

可是怎么做?要怎样才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患者内心的焦虑和担忧?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毕竟跟过去开展诊疗工作不一样,我们无法在毫无防护隔离的情况下与患者面对面交流。面对“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患者真的能放松情绪吗?站在患者角度设身处地地想,也许真不行。

我认为文字会比隔着防护用具说出的语言更有力量。于是,我向院方提出了写“致患者的一封信”的想法,希望可以通过真情实感的文字提振患者的信心。院方当即同意了我想的“点子”。在我所在的浙一医院医疗分队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下,《致武汉新冠患者的一封信》顺利完稿。

20日一早,我跟宋医生查房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封寄托着我们全体医护人员情感和热情的信,送到每个患者手中。有些年纪大的患者不识字,我们就站在他们身边念给他们听:“您好,我是您的管床医生,来自浙江,感到您可能会有点担心,有点焦虑,但因为情况特殊,重重防护之下,没法与您进行面对面沟通,于是就写下了我想对您说的这些话……”

181号患者是一位老太太。我们对她说:“婆婆您放心,我们是来自浙江的医生,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在浙江的治愈率很高,您要相信我们,我们一定可以战胜病魔的。”老太太听了之后高兴得像个孩子,给我们加油,比划着胜利的手势。

来源:越牛新闻原创   编辑: 严心愉

相关阅读

评论

热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新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暂无新评论,速抢沙发
写评论
回复: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打开APP
展开阅读全文
为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请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越牛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