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新水迎人来 周云良 作
西白山顶(图片由长乐镇政府提供)。
前有南山湖的粼粼碧波、森林氧吧的滋润;背靠西白山钟灵秀气、悠悠白云的熏陶。古为剡西重镇的嵊州市长乐镇,是一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土地,更是一个思想开放、激情昂扬的地方。
山水蕴秀异,人文育品格。留晋唐余韵,葛仙翁在此修行;有诗路花语,李太白在此游历;这里,聚居着全国最集中、人口最多的吴越国创始人钱镠的后裔;这里,也走出了“越剧皇后”筱丹桂……
嵊西重镇,剡溪之源
会稽山脉环绕西北,天台山余脉屏障镇南,镇中为平原,东达城关。境内绿溪江、大昆江、小昆江会于太平。南宋状元王十朋有诗云:“三派清流共一溪,森森柜木绕长堤,虽然不是桃源景,留给人间作品题。”南山江又在长乐西北与之汇合,为剡溪之源。
这个小镇扼宁(波)绍(兴)至金(华)衢(州)之咽喉,因地势之利,古为剡西重镇,现为嵊州市域副中心。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
关于此地的山水之美,宋志书《剡录》以及清乾隆、同治等《嵊县志》中均有记载。“然剡山之奇深重复,皆聚乎西。其西曰太白山、小白山,峻极崔嵬,吐云含景。”《剡录》中记载的“太白山、小白山”,指的就是西白山。
这座海拔1096米的嵊州最高峰,西与诸暨、东阳接壤,绵延于长乐镇、石璜镇、通源乡之间,为会稽山脉第二主峰,乃剡溪之发源地。传说,因李太白云游此处而得名。境内,群山连绵,层峦叠翠,林壑古道纵横,更有白山顶峰、白玉尖两大高山湿地,自然生态极美。明代诗人钱经也曾在此留下“太白高万丈,烟霞吞复吐”的诗句。
西白山之美,在于山水之间,亦在于人文荟萃。自三国时期起,两千年间名士迭至。相传,东晋葛洪曾在此山上炼丹修道,写下《抱朴子》。西白山腰的葛英村里,葛仙观旧址以及葛仙翁当年在此地炼丹时留下的丹井,便是最好的物证。还有道士褚伯玉,曾隐居此山,采药制丹,广种树木,南朝齐高帝为之立太平馆。明代著名文学家、《陶庵梦忆》的作者张岱也曾避乱山中,在此潜心著书。
从长乐镇政府一路往北,车行至长乐镇小昆村,便可登临西白山的主峰湖塘塍。大雪过后,山顶那江南地区难得一见的“雾淞”雪景,吸引不少游人登高赏景。
西白山脚的联塘村,原有鹿苑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据史载,历史上,中国有四大鹿苑名寺。其中,以嵊州鹿苑寺为始。可惜的是,这座始建于南朝宋元嘉七年(425)的名刹,1943年被日军焚毁,渐成废墟,只留下了悬在岩壁上的清代石刻“剡中第二泉”。今日,这里依然可以望见瀑布凌空,飞落潭中,其轰鸣之声,如虎啸狮吼。
幸运的是,2017年,一项以重建鹿苑寺为核心的“嵊州市西白山文化旅游建设项目”已经破土动工。数年后,一个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将在这里拔地而起,打破半个多世纪的沉寂,重现昔日的辉煌。
与西白山遥相呼应的南山湖,则宛如剡溪源头的一颗明珠,镶嵌在长乐境内。这个美丽的南山湖,又叫南山水库,它本是曹娥江支流长乐江上游的一条名叫西溪江的支流,是嵊州人民在异常艰苦的年代里,坚韧不拔,勒紧裤带,用扁担、锄头、铁镐、钢钎、炸药等工具,肩挑手推,用一块块岩石、一担担黄土砌成一条379.6米长、75米高的拦河大坝。这颗日夜闪烁光芒的明珠,不但集引、蓄、灌、排、电为一体,更是嵊州人民饮用水的主要来源。
如今,在这个总面积20余平方公里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南山湖景区内,森林连绵,湖泊成群,飞瀑错落,幽潭串珠,悬崖开屏,秀峰耸天,大小30多个景点星罗棋布,珍存于此的龙文化与冰川火山谷遗迹更为这原始、幽奇而雄美的湖山古峡添上了几许神秘的色彩。
剡溪悠悠,流过沧桑岁月,带给人们一笔丰厚的文化遗存,而剡溪源头有着原始、粗犷而幽奇的魅力,招徕四方游人争相前往、一睹其真容。
铁券家训,千古流传
西白山麓,南山湖畔,宜居的自然环境引来一个个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史书记载,早在西周时期,长乐就有人类聚居。如果从长乐乡算起,长乐镇的历史迄今也已逾千年。
世代在此聚居的大家族里,首屈一指的要数钱氏。长乐钱氏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吴越王钱镠。如今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国宝”——吴越钱王金书铁券,就是由长乐镇钱氏后裔收藏并捐献给国家的。
吴越钱王金书铁券又称“钱镠铁券”“金书铁券”,是唐朝倒数第二个皇帝唐昭宗李晔于乾宁四年(897)八月四日赐给当时担任镇海镇东军节度使钱镠的免死金牌,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券。铁券上嵌楷书金字333个,券文明言“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据说,当年钱镠接受这个“金书铁券”时,感动得哭了,他说:“我才46岁,就受到皇上如此厚赏,恩重难报啊!”同年十月,钱镠请文学家、钱塘县令罗隐起草《谢赐铁券表》,向朝廷表示谢意。
这一金书铁券,历史上曾受宋太宗赵光义、宋仁宗赵祯、宋神宗赵顼、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和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六位皇帝的御览。其中朱元璋曾御览了两次,乾隆皇帝则在览后归还时赐特制的装券宝匣一只,又亲作“观铁券歌”诗文赏赐。
除了这件金书铁券,同样令长乐钱氏族人引以为豪的,还有其代代相传的《钱氏家训》。《钱氏家训》是钱镠的后人将其平时言行记录整理而成,对钱氏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国的思想行为,作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包括“孝于家”“忠于国”“兄弟相同,上下和睦”“读经传则根底深,看史书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等等。
即便在今天,《钱氏家训》的许多名句依然被人熟记。在2009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致辞时便引用了《钱氏家训》中的一句话:“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钱氏家训》中这句话,则是钱氏家族子孙鼎盛、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如今的长乐镇,约有钱氏人口2万余,是目前钱镠后裔在全国聚居最集中、人口最多的地方。而在清代时,长乐镇上的钱氏族人就专门划出300亩土地,收入作为教育基金,以此来鼓励钱氏后裔认真读书。
长乐镇大街56号,留存至今的清晚期建筑——钱氏大新屋,则以其规模的宏大,以及建筑的精美,彰显着这个家族的辉煌与荣耀。这处屋子的主人钱旺鈖,是吴越王钱镠的后裔。他是清道光、同治年间的太学生,诰封“通议大夫”。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先祖的耕读事业,在谋求功名、登科入仕方面也为后嗣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还因家境富庶,又乐善好施,泽被乡里,“胆大放心,长乐旺鈖”(意思是:只要有钱旺鈖在场,许多难题都会得到妥善解决)的美誉一直流传至今。
钱氏之后,还有邢氏、周氏。剡西邢氏始祖为南宋隆兴元年任枢密院直学士的邢达,他因得罪宰相秦桧含忿罢官,隐居山阴,后又定居剡溪太平村。开元周氏始迁祖周奭,则是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自婺州东阳县第二十五都玉峰乡迁入,生息繁衍至今,也已近千年。
浙东锣鼓,长乐吹打
古人取自“知足常乐”之义,因“长”与“常”同音,故名长乐。然长乐之“乐”,不仅在于知足常乐,还在于其在民间音乐上的极高造诣。在嵊州这片诞生了越剧的沃土上,长乐人用一种独特的演奏方式吹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2006年,作为浙东锣鼓的重要组成部分,嵊州吹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嵊州吹打,源于庙会文化,与佛教音乐密切相关,以锣、鼓、二胡、京胡、三弦、钹、唢呐、长号等乐器来演奏民间乐曲。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村民社赛”以及庙会祭祀活动。
古时,村村有庙有祠堂,庙堂之内有戏台,与之相配套的民间音乐《辕门》《绣球》《妒花》《十番》《节诗》《将军令》等自然层出不穷。东晋名士、音乐家、雕塑艺术家戴逵的入嵊,则为嵊州的民间音乐注入了中原流行的音乐元素,使之旋律更加优美,内涵更为深广。到明代中叶,吹打这种民间音乐在剡中大地已十分盛行,且世代相传,延续不断。这一点,在《嵊县志》民间艺人的口述材料和明代文人余怀的《板桥杂记》、张岱的《陶庵梦忆》等著作中都能得到印证。
上世纪80年代,嵊州吹打逐渐形成东西两大派系,西乡以长乐农民乐队为代表,东乡以黄泽农民乐队为代表。与黄泽注重丝弦乐演奏不同的是,长乐吹打以打击乐器锣、鼓为主,亦称“骑马调”。同时,长乐民风豪爽耿直,敢于创新,他们在传承中逐渐走向锣鼓与吹奏结合的风格,激越高昂,节奏鲜明,气势磅礴;特别是尖号演奏将吹气演奏改为吸气演奏,使尖号声音更加高亢激越,传得更远,成为国内民乐中绝无仅有的一种演奏方法。
村村都闻锣鼓响。更难能可贵的是,长乐农民吹打乐不仅丰富和活跃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还在自我管理、有偿服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长乐镇文化产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长乐有农民吹打乐小队30多支,参与吹打乐活动的有200多人,年收入近700万元。
与此同时,长乐镇农民吹打乐的成功,推动和促进了长乐镇群众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受吹打乐成功的启发,长乐镇先后组建了剡溪文苑、剡西诗社、剡西书画社、越剧联谊会、地方文化研究会、越乡故事社等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并在长乐农民吹打乐队的提议和参与下,组建了长乐镇文联,成为浙江省首家乡镇文联。
主政者说
马晓洲
长乐镇党委书记
剡溪源头,盈盈眼波似的溪水擦镇东去。长乐这一方热土历史悠久,有如源源长乐江水;人才辈出,代有仁人志士,值得自豪;民风俭朴,刚直仗义,富有创造性和斗争精神;山川秀丽,物阜民康;重文兴教,文人墨客常领风骚。
如今,这里道路宽阔、高楼林立,中心公园、街道、墙面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甬金铁路长乐货运站,G527国道长乐段即将启动建设,从“小镇”到“小城”的飞跃,是长乐人正在追逐的梦想。
地名说
知足常乐
故名长乐
长乐系古人取自“知足常乐”之义,因“长”与“常”同音,故名长乐。
长乐镇历史悠久,唐朝时设乡,明朝时开始设镇。1992年、2001年两次调整行政区划,先后有原太平乡、大昆乡、方口乡和绿溪乡、开元镇并入长乐镇。
风情园
太平寺
位于长乐镇太平村的太平寺,建寺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当初是因引王安石为乡主而建成。
据载,王安石任宁波鄞县知县期间,曾两次到过太平。因当时朝廷注重孝道,凡官员父母健在,实行三年小省亲一月,五年大省亲三个月。而从鄞县至江西抚州临川,嵊州西乡太平为必经之路。
王安石一次省亲,正逢百年不遇的水灾,灾民成群,饿殍遍野。当时嵊县知县已无能为力,王安石冒被弹劾的危险,私调鄞县皇粮到太平赈灾,救了一方百姓,因而被奉为乡主。
1169年,当地百姓为感恩王安石建“王文公祠”,俗称“太平乡主庙”。历经800多年沧桑,几经兴废。1998年,借“太平”二字吉祥安泰之意,改名为“太平寺”。
舌尖之上
冷水茭白
冷水茭白,是指用水库冷水灌溉的一种茭白品种。
长乐镇南山湖村等地,是嵊州市最大的冷水茭白基地。当地农民利用南山水库东西渠道的低温水,打响了“嵊州冷水茭白”的知名度。
众多周知,茭白是季节性较强的农产品,七八月份一般无法种植。但是,从水库底部出来的冷水,温度大约在15℃~18℃之间。如此一来,即使是在高温天气,茭白也能够孕茭。而且,这些茭白吸足了水库的好水,不仅个大白嫩,口味也极好,吃起来甜、脆、嫩,不仅可以做菜,还能生吃。
据了解,这一带村民种植的茭白达1000多亩。有的农户还建造了冷藏库,待到淡季出售,人无我有,自然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