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家岙村越剧演出现场。 张亮宗 摄
罗隐游剡,暮色中,他乞食于骆家大路上的富室豪宅,遭拒。不得已,他只好求食宿于邻近茅舍,山野人家贫而好客,备食且卸门板为罗隐作床。
这位唐末“十上不第”的落魄大才子,感激之余,赠以吉言“大大骆家大路不如两头门”。
自此,甘霖以“两头门”为名。
清嘉庆初年,久旱,嵊县知县沈谦到贵门乡天兴潭祈龙求雨,返至两头门处,大雨倾盆而至,他吟咏道“龙游化甘霖,与世为丰年”,为示纪念,遂将此地改名为甘霖。
甘霖,甘霖,我轻声念着,多好的名字,滋润大地,泽被后世。
甘霖风光 丁中兴 画
不信你看,百年越剧诞生地、千年剡溪唐诗路、万年文化小黄山,在这片土地诞生、交汇或被发现,这里还走出了以丁仲礼为代表的3位两院院士。
甘霖,这个小小的乡镇,凝结了这么多的精粹,让人惊叹。
百年越剧魂
在甘霖寻根越剧,被告知要去三处:马塘村、东王村、施家岙村。外人听后常常不由自主地睁大眼睛问:“越剧发祥地还有3处?”
马塘村,越剧的发源地;东王村,越剧的诞生地;施家岙村,女子越剧的诞生地。个中差别,当地人一言蔽之:这三地构成一部越剧衍变史,是女子越剧横空出世的“前史”。
其实,在东王村、施家岙村默默无闻的时候,马塘村独享“越剧的发源地”之誉,尽管当时有村民对此有点不屑一顾。
也难怪,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娼优是并列的,乐籍中人在中国古代社会属下等人,有的省市乐户与非乐户不得随意通婚。
近年来,越剧成了香饽饽。马塘村看到越剧当中蕴含的经济价值,遂打出“越剧发源地,寻根马塘村”,村庄醒目处画有墙绘——越剧发源地,马塘十大艺人。
马塘村村民金师傅,是村文化礼堂的管理员。说起越剧,他如数家珍:“我家上溯三代,都是唱戏的,爷爷、父亲都是‘落地唱书’的艺人,我张口就能来,唱男角。儿子在宁波镇海工作,也是个越剧迷。”
十九世纪中叶,甘霖镇马塘村的金其炳,是位闻名乡里的歌手,利用自己的嗓音条件对曲调进行创新。这个新曲调有个特点,每唱一句都带有“四工合上尺”的拖腔,后人称为四工合调。他因此被誉为越剧的祖师爷。
当然,谁也没有意识到,金其炳“沿门要饭”的落地唱书,半个世纪后,会衍变成越剧。不然,这位祖师爷的生卒及生平,也不会“不详”。
后面的故事,大家便耳熟能详了。
1906年农历三月初三,甘霖镇东王村香火堂,4只稻桶垫底再铺上门板,搭成一个草台。
当天,李世泉、高炳火、钱景松等艺人穿上借来的戏服,用锅底灰描眉,上演了小戏《十件头》《倪凤煽茶》,受到观众的欢迎,当时有人描述演出“男人看了懒出坂,女人看了懒烧饭,自个小囡忘记还”。第二天,他们再演两出大戏。
就这样,唱了几十年的“落地唱书”在这稻桶舞台上升华成“戏”,东王村也因此成了越剧的诞生地。
冬日午后,站在香火堂老屋前的稻桶舞台前,耳边飘来戏文的老腔声。我猜想,百余年前,这几位稻桶上唱戏的乡村男艺人,不会意识到,这将是一座为日后“女子越剧”搭建的戏台呢。
历史从来都是后人书写的。
在越剧诞生之前,没有嵊州女子什么事情,她们忙着生儿育女、纺纱织布,有时为唱戏的男人端茶送饭。
就在绍兴文戏男班走红时期,一位在上海见过世面的施家岙村生意人王金水,受京戏髦儿班的启发,“若是由嵊州女子来接任男子小歌班,会不会引发轰动效应?”
这是越剧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1923年春天,越剧史上第一个女子科班,在甘霖镇施家岙村八卦台门正式开科。
可惜她们鼓足勇气登上大上海的码头,初试歌喉水袖,却铩羽而归。
施家岙村再次收留了这批女艺人,还破例为她们开放了施氏宗祠,让女班唱戏给村民听。
悠悠近百年,世纪回望。今天,我来到八卦台门,这里已建成为“早期女子越剧博物馆”。走进这间当年女班学戏的老屋,天井的光亮透射在木窗棂上,微尘里浮动着岁月的气息,厅堂正中挂着一幅画“越剧传灯录”,两旁是女班创始人王金水、金荣水的简介,八卦台门历史沿革等。沿着“吱嘎吱嘎”作响的木梯而上,二楼是学戏姑娘们睡觉的地方,简陋的稻草铺板,墙上写着“台下三年功”等字样……
流连半日,摩挲着越剧的“百年生聚”,我仿佛看到姑娘在此练功吊嗓、轻移台步,裙裾飘飘、高靴长袍、帽翎颤颤。她们中有“三花一娟”,有“越剧十姐妹”,这些越剧之花来自嵊州乡野,在沪演出,芬芳四溢。
因为越剧,甘霖镇闻名遐迩;因为越剧,甘霖镇的未来将更加“有戏”,越剧小镇落户甘霖,越剧迷前来朝圣……
但是,换个角度看,百余年越剧能有今天,何尝不是拜甘霖所赐?
万年小黄山
多年来,甘霖始终与越剧发祥地勾连在一起,而如今,它新添一块金字招牌——小黄山遗址所在地。
小黄山遗址,坐落于甘霖镇桂山村与白泥墩村之间,距今9000年前的史前文化遗址,比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还早2000年。2005年入选中国考古十大发现并占据榜首位置。
有记载说,当年“小黄山”入选的原因有三:它是目前发现的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村落遗址;其次,该遗址发现的夹砂红衣陶器群和石磨盘、磨石等填补了新石器中期偏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再次,它反映了人类社会从采集经济到农耕经济的过渡与转变。
于我而言,对小黄山遗址最大的兴趣是想看看9000年前的老祖宗是怎么生活的。
当地人都劝阻我:“别去了,遗址上什么都没,只有与人般高的荒芜野草。”
我坚持要去,在村口问了几位村民,又绕村子一匝后,终于惊喜地看到一块“小黄山遗址界碑”。看来,此处就是小黄山遗址。
行前,我做了点功课,知道小黄山遗址总面积7.8万平方米,现在仅发掘了3000平方米,属冰山一角。在一片开阔的田地上,远远地看见有对中年夫妇在地里割菜,我朝他们挥挥手,沿着田埂朝他们走去。
“小黄山遗址,就在高高的土垛上。”这对夫妇用手热情地指点着。
曾经努力想象过先人的生活场景,现在当小黄山遗址就在面前,心情是激动的。我独自朝着土垛走去。冬雨初霁,地上湿滑,两边的野草被朔风吹得东倒西歪,中间有条极狭的小道,仅容一人通过。往里走,静极,只听见自己的脚步声,还有飞鸟从田野掠过的声音。
约走了百余米,只见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水潭,潭边露出红色斑点粘壤,再往里走,左右各有一个考古挖掘留下的探方,可惜上面全是野草,什么也看不见。只好一声叹息。
站定,深吸一口气,任凭寒风吹在脸上,但我庆幸自己的双脚有幸触碰祖先站过、坐过、跑过的土地。
原路返回,村妇依旧在割菜。她介绍说,早些年,这里有个砖瓦厂,他们家在旁种田,一锄头下去,经常可以挖到陶器、石器,粘满泥巴,谁也不当回事。2005年,这里来了很多考古专家,他们用小铲和毛刷一点一点地挖掘……如今,这里已经荒芜了13年。
我为小黄山遗址的落寞而伤心。一个有着9000多年历史的遗址,这样厚重的文化资源,怎么可以这样被荒废。
诗人黄亚洲写过一首诗,名叫《小黄山遗址》——
今天谁去小黄山,请给我带回
中国出土最早的石雕人首,哪怕是照片也好
我要请他来家做客,喊他一声大哥
这应该是最早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
我要请他吃豆沙馅的米粿
……
站在小黄山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耳边仿佛响起了人类前进的脚步声。漫长的历史把文明的碎片洒落一地,我们当代人有责任追寻祖先的足迹,把碎片拼接成完整的史前人类活动图谱,让历史告诉未来。
临走前,听闻一个好消息,小黄山遗址未来有望变身为小黄山遗址公园,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文化休闲功能于一体。
祈愿,这一天早点变成现实。
名人荟萃地
《甘霖镇志》即将出版,我要来了电子版,先睹为快。在这本镇志里,我很喜欢其中的“人物篇”。
与多数镇志只收录本镇土生土长的知名人士不同的是,《甘霖镇志》不分地域,它收录人物的标准只有一个:对甘霖作出贡献的人,全部收录其中。
譬如,人物传略里第一位是东晋的卫铄。说卫铄估计没几人知道,若说卫夫人、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老师,相信你就知道她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了。
卫铄是山西人,永和三年(347),她跟随担任“剡令”的儿子李充来到嵊州。两年后,78岁的卫夫人病故,葬在甘霖镇独秀山处。其间王羲之为老师守灵,在丁忧期间,王羲之还寓居独秀山卫夫人墓庐处读书,以尽师生之谊。
南朝齐梁时期的张稷,苏州人,后担任剡县令。在任上,米价暴涨,他把县里的米仓打开,救济饥寒交迫的难民。剡西暴雨成灾,张稷连夜带灾民赶往地势较高的山坡,洪水一过,他组织开展重建家园活动。他把全家从城里搬到甘霖珏芝村定居,成为珏芝村张姓始祖。1500年后,甘霖百姓感念张县令关心民间疾苦,把他写入《甘霖镇志》。
说了两位名人,都是外地人,你别误会甘霖本地没有人物,所以才将外来人列入镇志人物篇。
据统计:甘霖自唐至清末有进士20人,举人10人,贡生62人。他们有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吏部尚书朱士明,他为官清正,不循私情,遏灾荒而万民颂;南宋进士王梦龙,治民以仁,博施济众,深得民心。
当时空更迭,进入现代社会,甘霖更是出了3位两院院士:丁仲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有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名誉所长;黄荷凤,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
我喜欢《甘霖镇志》人物篇,不仅因为它不分地域,还因为它把各行各业的人员都收录在内。
在人物篇里,收录有首批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太平天国史专家、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庆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沈士团,天津大学热能研究室主任吕灿仁,上海电影制片厂常务副厂长、新中国高等电影教育事业的奠基人钟敬之,等等。
在人物篇里,收录有甘霖籍名医。张正,在外科及脑颅外科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清光绪年间著成《外科医境》一书,被收入《中国医学大成》。民国时期的王邈达著有《汉方简义》《伤寒论讲义》等医学著作。当然,最有名的当属当代著名外科专家沈克非,他被称为中国“第一刀”,著有《沈氏外科学》《神经外科手术学》等。生前担任过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和中山医院院长,1972年病逝于上海。
在人物篇里,还用很大的篇幅记录越剧艺人,有施银花、赵瑞花、范雪芬、傅全香等越剧名家,也有越剧名丑马阿顺、老生金筱邦等艺人。
《甘霖镇志》的人物篇,真是一个庞大的名单,本地人与外来者,国之栋梁的院士与璀璨多姿的艺人共存,这体现了一种尊贤爱才的人才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是甘霖之德,也是甘霖之福。
主政者说
李剑光
甘霖镇党委书记
越剧故里,幸福甘霖。甘霖,是有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古镇。百年越剧诞生地、千年剡溪唐诗路、万年文化小黄山在这里交织相会,共历沧桑。甘霖,正乘着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乡村振兴的东风,务实担当、拼搏争先,向着“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幸福甘霖目标,砥砺奋进。
风情园
独秀山
独秀山在蛟镇中南部,海拔157米。《中华博物》编辑的《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载独秀山词条:“在浙江嵊县西南,旧名刻石山,有卫夫人碑。唐元稹尝使人访碑不获。山巅有王右军墨池,又名穿山。”
独秀山旧称刻石山,清《越中杂识》记载:山名刻石,亦名穿山,又名鹅鼻。
而卫夫人墓穴在独秀山是文史学家的共识,《剡录》载:“其(县城)南为刻石山,山旧有卫夫人碑,山之半有巨井,井有蛟。《旧经》曰:或言卫夫人碑堕此中,因以为名。”据志书记载:“王羲之尝游乐于此(指刻石山),山顶广平,鹅池墨沼在焉。”
原来的王羲之祠,后来就成为桃源乡主庙。旧时独秀山大悲楼和桃源乡主庙分别悬有“右军旧游地”和“右军读书处”金字匾额各一方。
舌尖之上
殿前榨面
榨面又名米粉干,常作为馈赠佳品,送产妇,赠长者,赠亲友,以示吉祥如意。殿前村榨面历史较久,口味最纯。选用优质大米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不加任何添加剂,成品形似圆盘,细条均匀,烧煮方便,荤素两可,其口感滑爽柔韧,配之以佐料,风味独特。既不失大米之主要营养成分,更具瘦身健美之功效,被誉为“江南第一面”,是当地产妇传统主食,也可以作为长者祝寿的礼品。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