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泄水库首次放水见底:唤醒一段尘封半个世纪的记忆!

越牛新闻记者 翁佳美 见习记者 周梦琪/文 记者 何 雯 通讯员 骆少华/摄

2019-11-13 07:24  

打开越牛新闻客户端查看
该功能需要在越牛新闻客户端中使用,是否打开
取消
确定

11月8日上午,库容1001万立方米的诸暨五泄水库近半个世纪来第一次放干了水。狭长蜿蜒的库底淤积着一层厚厚的泥,泛着褐色的光泽。几艘大型游船搁浅在泥滩上,旁边的施工机械正在紧张清淤。远处低洼处,三三两两的渔民正在翻寻最后一批库底鱼。

为迎接自1973年水库蓄水以来首次全面维修保养,11月4日上午9时,五泄水库开始放水。整整3天2夜,七八百万立方米清澈的库水全部排空。

库底慢慢露出了真容,除了鱼还有什么?无数人把好奇的目光投向五泄水库。

库底带来的欢喜与失落

“注意安全。”在管理人员再三叮嘱下,记者被允许进入五泄水库。

从当地摄影师航拍的照片看,没放干水前的五泄水库,水体清澈,倒映着周边翠绿的青山,像镶嵌在深山峡谷的一块碧玉,非常漂亮。放干水后,库岸裸露出粗犷的岩石,库底全是褐色的淤泥。

早在11月1日,五泄风景区停车场外便贴出了闭园告示,但一直到11月8日,前来五泄的游客和市民仍络绎不绝,私家车在景区大门到停车场的路上排起了长龙。因施工不可入内,人群大多聚集在水库大坝外面。

“7日后半夜,我们听到消息,水库正在向下游的五泄江放鱼,急忙带着渔具赶过来。没想到大家消息都很灵通,也早早地赶来了……”当记者走近人群时,五泄镇泄峰村的一位大姐正在向赶来凑热闹的游客讲述库水放干前的捕鱼盛况。

“邻村有个人就站在那个角落捞鱼,轻轻松松捞满了7个塑料袋。”大姐指着一处滩涂说,水库水快放完的时候,大鱼少了,但小鱼依然很密集,前些天没抢购到鱼的村民总算赶上了狂欢的“末班车”。

因为水要放空,水库管理方早在上个月就对渔业资源进行招投标,由中标人陈余勇负责捕捞、销售。陈余勇说,他与团队从10月29日开始正式捕鱼,捕到了大量鲢鱼、鲈鱼、鳊鱼、鲫鱼。到7日凌晨,水库下层鱼也不容易捕捞了,因此从7日凌晨2点起放弃捕鱼,约有3万斤小鱼随水流入下游五泄江。陈余勇觉得,能与周边村民分享“漏网之鱼”,也是一桩美事。

作为这次捕捞的承包者,陈余勇比谁都期待库底的宝贝,但到最后也没收获多大惊喜,最大的鱼是一条重38斤、长1.08米的花鲢。一只8斤多重的野生鳖,倒是让不少人开了眼界。

还有一部分人则在关注其他东西。

“我们老家的宅基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在11月1日采访五泄风景区管委会主任郦泉德时,他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记者这才知道,他的老家就在库底,他自己也在景区工作了整整40年,难怪他会如此期待。可惜,库水见底后,没能看到宅基地上的残墙。“估计是在库水长年浸泡下坍塌了……”郦泉德遥望着水库,神情失落。

这几天,从大唐街道杨家楼、南山等村陆续赶来一些人,想看看“老家”。他们都是郦泉德的同乡,也是50年前的水库移民。

“这是我家,那里是我大伯家,那里是四伯家,那里是小叔家……以前水库水位下降的时候,隐约能看见老家的宅基。”郦泉德指着水库的一处滩涂说。即便是对着厚厚的淤泥,他也能分辨出记忆中家的方位,“虽然搬走那年我才9岁,但我永远忘不了,水库底下就是我的老家。”

老家,勾起了无数水库移民的记忆。

上一代人的舍弃与“乡愁”

早在1400多年前,五泄就闻名于世了。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道:“两高山夹溪,造云壁立,凡有五泄……悬百余丈,水势高急,声震林外。”南宋王十朋、杨万里,元代杨铁崖,明代宋濂、徐渭、袁宏道、陈洪绶等,都曾来此游览,留下不少画稿、诗文。

“越人盛称五泄,然皆闻而知之,陶周望虽极言五泄之好,其实不曾亲见,与我等也。”这是明代文人袁宏道在散文《五泄》中的一句开场白,他早听说五泄之美,可惜一直无暇去看。后来,他辞去吴县县令一职,终于抽出时间,特意到诸暨五泄等地游玩。当从下而上驻足在第一泄时,他忍不住发出感叹:“飞瀑从岩颠挂下,雷奔海立,声闻数里,大若十围之玉,宇宙间一大奇观也。”

五泄被文人墨客称为“越中绝景”,然而山中幽静的溪流,狂暴起来也十分可怕。《五泄镇志》记载:“五泄江是一条典型的山溪型河流,上游为浅河床,砂砾石覆盖比较深,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形成了‘上游易旱、下游易涝’的格局,水旱灾害在1973年以前时常困扰当地老百姓。”

“五夜月明来告旱,一声雷动便行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五泄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影响,1969年1月,诸暨县委决定兴修五泄水库。

一本修订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五泄水库志》,记载有当年移民工作情况:“五泄水库淹没区,有一五泄畈全大队,共46户,195位居民……分别安置到柱山公社、草塔公社、南山公社等地……”郦泉德说,他们一家便在其中。

“会不会被外乡人欺负?”“村里人都分散了,找个人聊天都难了。”山村人口少,经济条件普遍不好,但世代休戚与共,听说要搬离故土,心头有着万般不舍。不过,在当时,一声令下后,全村人没一个拖后腿,全都同意搬离。

今年67岁的郦泉康,是郦泉德的大哥,搬离老家那年18岁,对当时的记忆颇深。他记得,1969年春,县里的工作组成员上门,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向村民解释五泄一带水旱灾害的成因和兴修水利的好处。当时的移民政策在今天看来丝毫不算啥,但在缺衣少粮的年代,还是相当诱人的。尤其是搬离后可以奖补田地、减免农业税及农业任务等政策,贴近百姓心坎儿。

“因为时常闹水灾旱灾,村民解决温饱都成问题。建了水库能造福一方,安置政策也合情合理,所以后面的整个搬迁过程都很顺利。”郦泉康说,当时县里答应会在其他大队的安置点为他们1∶1新建原位于库区淹没区的农房。

为配合水库修建,当年秋收后村民们便开始搬家。

郦泉德至今还记得,坐在哥哥郦泉康的手拉车上,一趟趟把锅碗家具搬到安置点南山公社。“南山公社离我们老家7公里左右,当时全程泥路,走一趟就得两三个小时。我那时还小,坐在车上嬉嬉哈哈的,还开心不已。”郦泉德说,搬到新家后没几天,自己兴奋劲就过去了,吵着喊着要“回家”。

据《五泄水库志》记载,水库淹没区移民工作从1970年初启动,整个搬迁过程大概持续了3个月。1974年,水库建设接近完工,由于库区周边有部分土地需要征用,第二次小规模的移民工作又开始了。现五泄镇五泄村60岁的村民边学信正是第二批库区移民。他的老家原在泄峰村泄溪自然村,就在水库外头。

“其实从第一次移民时我们就有了概念,因为当时十几岁的我们喜欢在大坝脚下玩耍,库区到处都插满宣传标语和红旗,很醒目。”边学信说,大坝工地上有不少东阳人,还有一些义务工,是公社派工过来的。

边学信回忆,当时包括他们家附近共有三四户村民在搬迁之列,因为其父亲是村干部,所以县里的工作组第一个到他家做工作。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位工作组领队姓傅。“当时大家思想觉悟都很高,移民工作推进很顺利。我们老家还成了当时水库建设的指挥部所在地,虽然地方简陋、条件艰苦,但印象中,那些工作组成员都很严谨、认真。”

正是在老百姓这般支持下,1974年5月,五泄水库如期完工。

半个世纪的变化与坚守

五泄水库建成后,当地的抗旱能力和粮食产量都得到了明显提高,下游的洪涝灾害也有效减轻,沿岸的蚕桑和养殖业得到发展。

移民搬到新居后,日子越过越好。“我曾在五泄一带做乡警,现在年纪大了,在五泄镇做调解员。”边学信说。

郦泉德说,自己是移民中比较幸运的一个。1980年,他刚参加工作,便被分配到五泄林场,此后就一直在这里工作、生活。

“对五泄水库总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留在水库边工作,就像回家一样。”郦泉德说,1986年,当时的诸暨县决定将五泄区域开发为旅游景区,五泄风景区管理处正式成立,五泄水库、五泄林场、五泄旅游公司被整合到管理处名下,他又成为了五泄旅游公司游船服务部的一名游船队长,“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将对故乡的情感寄托到方向盘上。”

“管理处成立后,真正把五泄水库和周围的旅游资源打通了,一条青山绿水相依的旅游路线正式形成。”郦泉德说,50年前,他们怎么都想不到一个用来灌溉、发电的水库,能变成如今乡村振兴的一大引擎。

在郦泉德帮助下,记者联系上了曾于2000年参与过五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杨洪泉老人,他说,那年的修整是水库建成后的第一次大修。

“我当时参与的是闸门的除锈和上漆工作。”杨洪泉回忆说,那时候,五泄乡村还没通自来水,因此五泄水库需要供给周边几个村庄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然而水库只有一个闸门,一旦漏水便会影响到下游的用水需求。

当时,水库大坝坝底长60米,坝基宽35米,坝顶长高分别为126米和93米。在如此庞然大物上进行除锈、补漆、找漏洞,在杨洪泉看来与大海捞针无异,可谁都没有因难而懈怠。在长达3个月的修整过程中,杨洪泉等人每天起早摸黑,除夕前夜,他们仍在大坝上进行最后的漏洞检查。

而此次彻底清库整修,也是出于安全性及水库性能提档考虑。近年来,五泄风景区客流量大,仅今年“十一”黄金周,就接待游客8.4万人次,游客数量增加,水库大坝以及配套设施已日显落后,需全面维修升级。

五泄风景区管理处工程技术负责人杨兰菊说,五泄水库刚建成时,主要功能是防洪发电、农田灌溉。如今,五泄水库逐渐成为集农业灌溉、防洪发电、生态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型水库。根据省水利厅文件精神,经绍兴市水利局批准,此次对五泄水库进行一次总投资3435万元的全面维修保养。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大坝迎水面防渗体系重建工程,水库泄洪洞、发电洞进水口建筑物改造工程,大坝溢流面重建工程,水库管理房、发电厂房改造工程,泄洪渠改造工程以及水库信息化提升工程。完工后,五泄水库将成为一座“智慧型中型水库”,景区环境品质也将随之配套提升。

重新开园的牵挂与期待

根据诸暨市文旅集团的公告,从2019年11月1日起至2020年3月31日,五泄风景区闭园,暂停接待游客。

闭园期间,除了维修水库外,还将对景区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景区内的凉亭、长廊、游步道路面、护栏等基础硬件设施已开始更新维护,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将更添美观。诸暨文旅部门表示,虽然今年游客将错过五泄银杏与红枫相映的秋景与冬景,但明年的五泄将以更完美的面貌呈现。

不少游客建议,五泄文化底蕴深厚,应该多做文旅融合文章。

历史上,众多文人雅士曾在五泄留下了大批诗画,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大才子徐渭,这位生性放荡不羁的文豪曾在风雪中到访五泄,留下了“五条掛练玉龙奔,七十二峰鬼斧痕。堕水堕驴都不恨,古来一死搏河豚”的诗句。

明代旅行家、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也到访过五泄。据史料记载,徐霞客在第二次入越时游玩了五泄,尽管他自己在游记中未有描述,但挚友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和钱谦益《徐仗客传》中,均有他游“五泄”、“兰亭”的文字记载。

明代吴中四才子唐寅、文征明等赛诗于五泄,被后人称之为“曲溪流畅”,传为佳话。近代的张宗祥、伍朝枢、蒋鼎文、郁达夫等名人也均到过此处,或吟诗作画或题词记述,对五泄风景赞叹不绝。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资源都可以开发、利用起来。实践多次证明,做大旅游经济需要有优秀文化和特色风景促动。在文旅融合上下力气做文章,能让五泄风景区更添魅力,进一步做大旅游蛋糕。

来源:越牛新闻原创   编辑: 王丽丽

相关阅读

评论

热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新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暂无新评论,速抢沙发
写评论
回复: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打开APP
展开阅读全文
为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请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越牛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