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暨,周晓东算得上一个传奇人物。
他曾是诸暨最早的一批打工仔之一,在钢铁厂做过工,在工地抬过石头,在林场当过采购员,在长达10多年的漂泊生涯中,承受过数不清的磨难。
他也是诸暨最早的一批创业者之一,从借来的3万元和10间平房起步,成功创办两家大型企业。
他还是一位作家,在动荡年代,仍然坚持每天阅读和写作,并想方设法保存下来。
周晓东说,今天的我,没能成为日记中梦想成为的作家,但经过近30年的奋斗,我成了一个对社会有所奉献的企业家,我要感谢那时对于文学的追逐,如果说,文学是梦,书籍就是载梦的舟,它们让我在青春迷惘的海上没有沉沦。
年少时外出谋生,历尽生活磨难
但始终坚持阅读和写作
1950年,周晓东出生了,家庭成分(地主)不好使他的人生起步艰辛。他曾在日记中自述,三年级上学时,学费需要一元五角钱,他妈妈东借西挪,凑齐了一元钱,但离交学费还差了五角。当年的老师告诉晓东,贫下中农的子女可以欠费,但你不可以。妈妈抹着眼泪说,那就只能等老母鸡下蛋了再凑吧。于是,那段时间,年幼的周晓东跟着鸡屁股转悠了10多天,凑了13个鸡蛋,拎到乡镇上,卖掉了12个,得了6角钱,终于凑齐了学费。
不甘平庸的周晓东承受不了周围人的白眼和讥讽,终于决定出门远行,他希望凭一己之力改变人生之路。周晓东18岁时第一次到江西广昌打工,在之后的十余年里,他一直在浙赣两省的城乡漂泊。他在钢铁厂做过工,在工地抬过石头,在林场当过采购员,学过木工、下过煤矿。
20岁的时候,他去枫桥镇一个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背后写了两个字:遗照。那时候的他,眼前一片迷茫,生活的重压,劳作的艰辛,挤压着他,他觉得不知道哪天干活遇到危险,也许会人不在了,这张照片算是他在人世走一遭的纪念。
庆幸的是,在动荡岁月里,周晓东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有3件东西他从不离身:一瓶墨水,一个用废墨水瓶做的小油灯和一块用来垫稿纸的小方板,巴金的《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周晓东一遍遍读,觉慧、保尔·柯察金等人物形象鼓励着他。书把周晓东带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宇宙,在宇宙的深处,他看到了生命的光辉。
除了阅读,周晓东还坚持写作,不管生活环境多么糟糕,他都带着纸笔,坚持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多年后,当周晓东已经拥有数以万计的古今中外的书籍时,那曾照亮过他人生的书,仍是他的最爱。
30岁时,参加“潘晓大讨论”
点燃心中激情,踏上创业征程
1978年,周晓东的父母摘帽,周晓东开始带着伤痕思考人生和未来。
1980年,改革开放的政策逐步落地。《中国青年》杂志5月号发表了潘晓来信《人生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引发了一场“人生意义究竟是什么?”的全国性大讨论。当时,周晓东正在南昌做木匠,他是从收音机里听到潘晓来信的,郁结于胸的千言万语顿时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在其后的几天里,周晓东一边做木工,一边写文章,常常是刨几下写几句,夜里整理成篇,不到一个星期,《让我们用血肉拥抱世界》和自荐信《我对当前社会的几点看法》两篇近两万字的讨论文章就写完了。
1980年9月,《中国青年》在“人生意义问题讨论”栏目中刊登了周晓东的《让我们用血肉拥抱世界》。在这篇饱蘸感情的文章里,周晓东用自己的坎坷人生和思想变迁,表达了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心意。在给邓小平同志的自荐信中,他表达了希望管理穷乡僻壤的一个公社的想法,表示他一定会用5年时间让它改变面貌。
周晓东的文章发表后,各地1000多位青年写信给他,有的信甚至是咬破手指用血写成的,这些来信让周晓东深受鼓舞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它像一枚火种点燃了周晓东心中压抑已久的激情,他毅然回到家乡,投身改革浪潮。
1985年,周晓东从借来的3万元和10间平房起步,创办了浙江五峰电子有限公司。经历了不少挫折后,五峰电子成为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2014年,周晓东出版了60多万字的《风雨世面:我曾视为生命的日记》一书,书中收集了他1968年至1978年这11年来的日记,记录了他从18岁到28岁的人生经历。
2017年,周晓东意外收到了《中国青年》杂志资深编辑马丽珍寄来的当年“大讨论”的全部书信,足足25斤重。马丽珍希望周晓东能为上世纪80年代青年思想研究做些工作,周晓东欣然接受。他戴着口罩,花了两个多月时间,一页页地熨平理顺这些资料,带着思考投入研究工作。
回望岁月,周晓东说,他要感谢文学,感谢读书,对他的一生影响太大了。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