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山城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新中国成立以来,新昌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扎实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均衡发展各类教育、推动“文化新昌”建设、全力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创新发展“枫桥经验”……
如今,城乡居民“钱袋子”更鼓,百姓看病少了后顾之忧,文化娱乐活动更丰富……新昌用70年时间书写了一份温暖的“民生答卷”,一串串鲜活的数据,一桩桩看得见的实事,一个个能感知的变化让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倍增。
新昌正迈开大步,向生活更加殷实的高水平全面小康稳步迈进……
钦寸水库
“文化新昌” 翻开新篇章
9月13日,中秋节,新昌县儒岙镇横板桥村的村民吃过晚饭后不再聚到小公园聊天,而是匆匆走向村文化礼堂观看中秋晚会。礼堂内,音乐响起,演员们忙着最后的彩排。舞台正前方,十张桌子上放着月饼、瓜果,这是供村里的老人们看演出食用的。
当天晚上7点,第一个节目《八月桂花香天姥》的鼓乐声响起时,能容纳700多人的文化礼堂已经被挤得满满当当。“自2015年文化礼堂落成以来,这已经是我们举办的第5场中秋晚会了。”该村党支部书记王伯强说,看中秋晚会已经成了横板桥及周边村民的一个习惯。
横板桥村文化礼堂是新昌县2013年开展“种文化”活动以来结出的硕果之一。如今,新昌253个行政村中有130个行政村拥有自己的文化礼堂,春节、元宵、中秋,一到传统节日,一场场文化大餐就会在文化礼堂上演,这里已经成为农村群众的精神家园。
农村文化闹猛折射的是新昌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气象,也是“文化新昌”的一抹底色。2018年,新昌启动“文化新昌”建设三年行动(2018年-2020年),围绕“唐诗之路、茶道之源、佛教之旅”文化优势,深入挖掘和弘扬天姥山文化,以实施“诗城”“茶城”“佛城”三城建设和天姥山景区开发建设为抓手,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唐诗文化正让新昌成为一座人文之城:2018年7月30日,浙东唐诗之路上的地标式公园——鼓山公园正式开园;新昌县全民诵唐诗系列活动让“唐诗”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新昌真正成为一座“诗城”;新昌县南明街道班竹村,一首首唐诗映入人们的眼帘,当地借助唐诗文化搞活乡村旅游,一个村子就是一个景区……9月15日,备受关注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宣布将新增新昌赛区,主办方称之所以选择新昌,看中的正是新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新昌与唐诗的渊源。
文化的力量,润物无声。与大佛寺景区仅一路之隔的白云书院里,一到周末,新昌调腔便会唱响。入夜,中国茶市梅苑茶工作室,茶友们从四方赶来,与茶艺师吴玉梅一起感受茶文化的魅力……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到“崇文守正 务实创新”的新昌精神,文化正成为引领新昌发展的精神力量。
“最多跑一次” 跑进心坎上
“这项惠民政策真是省时省力又省心,本来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不出医院就全部办好了!”日前,在新昌县人民医院城东分院“出生一件事”联办窗口,新昌市民樊先生一站式办理好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证、户口申报、城乡居民参保、社会保障·市民卡等一系列手续后,由衷发出赞叹。这得益于新昌县不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在今年5月推出的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政策,“一窗受理”就可实现“出生一件事”五证联办。
企业开办全流程一日办结,财政办事“零次跑”,不动产权证和水、电、气联动过户……从2016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最多跑一次”改革重大部署以来,新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最多跑一次”改革摆在突出位置。今年以来,新昌又根据省市改革工作要点,结合该县工作实际,梳理出8大领域25个重点改革项目,同时引导各部门单位出真招、出新招、出实招,扎实推进深化改革工作。
沙溪镇董村村是典型的山区村,以往村民连水电费缴存都要乘坐客运班车前往十几公里外的集镇办理。如今,村民不仅足不出村便能完成缴存水电费、存取款等业务,而且连“城乡养老保险待遇申领受理”等政务服务事项也能在家门口完成。“通过‘村民办事不出村’系统,我们鼠标点一点,就能完成村民高频办理事项,基本能满足村民生活中各类服务需求。”董村村便民服务代办点内,代办员俞微丽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操作着电脑,为村民陈大伯办理老年人优待证申请。
俞微丽口中的“村民办事不出村”系统是新昌梳理形成4张个性化村级服务清单后,以“浙里办”为统一入口首创的,通过275个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实现了代办服务村村覆盖,让村民办事“一网通办”“一号通办”“全城通办”“即时办结”。
“最多跑一次”,跑进群众心坎上。今年以来,新昌“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深化,“四个办”改革扎实推进,出台《新昌县行政服务中心无差别受理(一窗办)审批服务运行管理办法》,截至9月23日,纳入无差别受理事项1374项,占进驻服务中心总事项的95.7%;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100%,掌上办理99.37%,民生事项一证通办100%,“零次跑”实现率99.77%;企业开办全流程“一件事”一日办结,企业开办“一日办结”专区已累计办理企业727家,其中线下办理130家。
“枫桥经验”研讨会
“枫桥经验” 提升安全感
新昌县公安局城西派出所主辖老城区,辖区人口5.3万。今年,该所联合县妇联,成立浙江省首个县级反家暴联动中心暨“我爱我家”工作室,建立家暴警情联动机制,邀请专门的工作人员、律师及心理辅导师参与。
“分发告诫书155份,解决纠纷211起,主动延伸一线警务6802起。”城西派出所所长金若华说,这能有效防止“家庭小问题”演变成“社会大问题”,把矛盾化解在苗头、扼杀在萌芽。
这正是新昌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枫桥经验”的一个缩影。
10公里外的澄潭派出所在新昌率先试点手机智慧警务系统“COP管家”,之后新昌县公安局依托“互联网+”不断优化升级,推出了“越警管家COP助手”项目警官制信息版,其中包括“我替你跑腿”“智慧报警”“握手言和”等新型警务工作模式。新昌县检察院设立绍兴市检察系统首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对涉罪未成年人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严格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方针,依法落实宽严相济的未成年人刑事政策。
“我们巡逻队一共130多名队员,分日夜两班巡逻。”孙利民是新昌县南明街道鼓山社区平安志愿者巡逻队的一员,和其他居民一样,他志愿承担了社区的日常巡逻工作。目前,新昌1400多家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成为基层治理的“活力之源”。
新昌县致力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后岱山村作为抓基层治理的重点村之一,率先建立起村级“握手言和”工作室,创建“三治融合”示范村。乡贤参治是后岱山村“三治融合”的一大特色,后岱山村成立了乡贤参事会,围绕引智引资、发展经济、优化社会管理等,推动村民自治。目前,全县已有351个村(社区)成立了乡贤参事会,累计募集各类资金502.84万元,收集村情民意878条,为村两委提供决策咨询370条,帮助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57起。
“海燕调解室”、巧英“竹乡”调解室、澄潭“走心”调解室、羽林新区纠纷调解室等本土化品牌和沙溪镇的“3+X”矛盾纠纷调解模式,形成因地制宜的新昌特色调解文化。近三年来,新昌县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均在99.5%以上。
在新昌,乡镇实行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村班子成员轮流坐班制,畅通村级民意收集渠道,同时实施代办员制度。
根植新昌,“枫桥经验”引领城乡基层治理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行,不断创新。
新昌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服务中心
县域医共体 探索新模式
60余岁的儒岙镇村民老陈腺癌手术后,复查时发现右下肺有结节。没想到的是,老陈连新昌县城都没出,远在百公里外的浙医二院就已为他组建了专家团队,对他的疾病实时进行会诊。这样的看病老陈还是第一次见识到:在一个有很多台电脑、摄像头的诊室,屏幕上有多位专家,远程对老陈进行详细问诊,制订了详细的治疗方案。这只是新昌医共体建成之后众多的成功案例之一。
3月,新昌召开医共体建设动员会,动员部署新昌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工作,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新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后,新昌成立了新昌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和县中医院医共体两个医共体。
“看小病不出镇、看大病不出县。”新昌积极探索县域医共体新模式,通过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最大程度优化配置县乡村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医共体牵头医院的管理、人才、技术等优势,同步提升县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使医共体成员单位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得到增强。目前,新昌医共体建设已实现基层卫生院全覆盖。
为让乡镇百姓享受县城同质化医疗服务,新昌通过“1号健康工程”“移动医院”“美丽乡村健康行”等多种载体,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百姓身边。新昌县还通过深化家庭签约服务内涵建设,积极为群众免费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动分级诊疗服务机制进一步确立,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年纪大了,住进了养老院,还有人专门照顾我们。”91岁的儒岙人梁水芬激动地说。在新昌,老人不仅“老有所居”,还可以享受专业的养老和医疗服务。从5月起,散居在8个乡镇敬老院的特困老人陆续入住该县社会养老服务中心,享受到更有品质的养老服务。新昌县将打造“康养新昌”品牌落在实处,为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促进养老事业发展等提供政策保障。同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市场推动”的原则,初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体系,引领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