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增强“四力”教育实践,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名士乡·中国梦——今天,我们给您写封信”全媒体特别报道,回望绍兴仁人志士的“中国梦”奋斗历程,告慰先贤新时代的新变化,砥砺奋进再出发,奋力书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绍兴篇章。中心旗下《绍兴日报》、绍兴电视台、绍兴广播电台、“越牛新闻”客户端和绍兴网、绍兴发布同步发布。
“名士乡 中国梦——今天,我们给您写封信”全媒体报道①
葛云飞:一个挺立的姿势
【H5作品,点击欣赏】
清澈的进化溪,蜿蜒地流过萧山进化镇葛氏家族聚居的山头埠自然村,带来了灌溉和舟楫之便。
在距离山头埠村不远的石板山南麓,有一座用石块砌筑而成的古墓,倚靠山脚,安静而平和。墓碑正中“忠荩可风”四字,似乎在诉说主人的不凡。墓的主人正是鸦片战争中为抗击英军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葛云飞。
178年前,身为定海总兵的葛云飞在舟山打响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定海保卫战:鏖战6天6夜,5800名将士阵亡,他与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后被称为“定海三总兵”)全部殉国,定海失守。后来,葛云飞的遗体被运回家乡,由清政府出银两修墓安葬。
这也是中国鸦片战争史上坚守时间最长、抵抗最顽强、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战役。
(8月23日《绍兴日报》九版)
石板山,常年草木丰郁。让人想起葛云飞的诗句:“生机三径草,风味半床书。”让这位骁勇的武将长眠在诗意中,我想也是对他一世清贫、两袖清风的忠烈情怀的告慰。
民族英雄很多,为什么葛云飞会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这是我从绍兴到萧山再到舟山一路要探寻的答案。
这幅舟山定海鸦片战争纪念馆内的壁画,描绘的是定海保卫战中,葛云飞把村民送来的参汤倒进河中,与士兵共享的故事。
一场惊天鏖战
牺牲时,葛云飞保持着这样一个姿势:手握钢刀,挺立崖边,剩下的半边脸怒目圆睁,须发怒张。
这个姿势写尽他战争中最后的壮烈。
8月的一天,我来到舟山定海竹山鸦片战争遗址公园,寻找战争的遗迹。这是一个三面环海、占地10余公顷的山坡,也是定海保卫战的遗址。海风习习,云淡风清,当年144个小时鏖战留下的弹痕已经难觅。
历史就像一把刻刀,把所有的惨痛、伟大和壮烈都镌刻在了人们的记忆中。舟山鸦片战争研究专家王和平,花了几十年时间来梳理定海和战争的故事。在他充满感情的讲述中,我们走过鸦片战争纪念馆和三忠祠,走过葛云飞、王锡朋和郑国鸿等将领阵亡处,走过锈迹斑斑的大炮、刀枪、战袍和家信,仿佛一下子穿过历史的硝烟,葛云飞殉国时的场景悲壮再现。
三忠祠
那是1841年10月1日,英军第二次攻打定海的第6天。在连续攻下晓峰岭和竹山门后,英军直逼葛云飞驻守的定海土城而来。听闻晓峰岭、竹山门失守,葛云飞知道大势已去,内心既悲痛又愤怒。痛的是英军即将侵占定海,怒的是大清官场的昏庸无能导致定海布防处处受制,甚至连他请求援兵都遭拒。
然而,作为一名将领,战场上纵然有最深的绝望,最后也都转化成雷霆万钧、奋力一搏的神勇。葛云飞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披靡。不过他毕竟连续作战疲惫不堪,一名英军趁其不备,挥刀砍去其半边脸。葛云飞不顾鲜血喷溅,短短几分钟连杀十多名英军。胆战心惊的英军从背后开枪,子弹穿胸而出。但葛云飞仍然没有停下厮杀的脚步,一直将敌人逼到竹山门崖边。卑劣的英军集中数十人手持长枪直刺过去。
葛云飞是站着死的,全身伤口多达四十余处。这个姿势一直保持了数天。当地村民想去背他,谁知他的双脚竟像钉在地上一样纹丝不动。
“快逾风,亮夺雪……有时上马杀贼贼胆裂,灭此朝食气烈烈。”葛云飞50岁时给自己打造了两口宝刀,取名“成忠”“昭勇”,并创作了气吞山河的“宝刀歌”。这一天,他以生命书写了“宝刀歌”。
一颗冰雪之心
1840年,为父丁忧的葛云飞在家乡田垄间接到“起复”信,穿着母亲染黑的孝服,复职担任定海镇总兵。
这样一个决定,改写了定海的历史,也让中国近代史上多了一位品行高洁的英雄人物。
当年好心人将葛云飞的遗体运回家乡,他的母亲看到儿子的惨烈遗容失声痛哭,同时又斩钉截铁地说:“我有子矣!云飞能杀敌尽忠,这才是我葛家的好儿郎!”
葛云飞出生在当时山阴境内一个下等军官家庭。很小的时候,他就表现出非同凡响的沉稳作风和远见卓识。有一个故事在其老家被津津乐道:他10岁时,太上皇乾隆去世,按当时的规矩成人一月内不准剃头。葛云飞却觉得不论大人小孩子都是大清百姓,理应一视同仁,于是坚持一月不剃头。
他后来连中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进入朝廷军官序列。因为从小饱读诗书,又受到家族教导,他的精神品格和职业理想与众不同。他读《汉书·李陵传》,对李陵投降匈奴的行为很不齿。他认为军人的职责就是义无反顾地完成既定任务,哪怕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他恪尽职守守卫东南沿海海防17年之久。在宁波做官时,常常冒着风险“穷极边际”到海上进行军事训练,不少同僚笑话他:“别人都是装装样子,你为什么这么当真?” 但葛云飞说:“不深入大海怎么知道敌人的情况呢?再说也是对我自己的磨练啊。”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情怀、有追求,更有远大抱负和职业规划的军人,葛云飞要建立的功业是有利千秋、流传千古的。
萧山进化镇山头埠村的葛云飞故居,逼仄狭小得你根本想不到这里诞生了一位民族英雄。但是,如果你了解葛云飞的个性,又会觉得这是多么正常。
葛云飞为官清廉,虽然家中并不富有,但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一次有人以犒劳军士为由,想给葛云飞送点食物,都被非常坚定地拒收。一位同僚感慨地说,在官场20多年,从来没有见过葛云飞这样“心如冰雪”的人。
面对葛家老宅的断壁残垣,我突然想起岳飞的话:“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葛云非常崇敬岳飞,我想联结他们的应该是同一种济世情怀。
葛云飞墓
一座不倒丰碑
从清朝初期到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一直试图打开中国国门,他们理想中的商埠是舟山。第一次定海之战,是英国侵略者第一次以武力侵占中国领土的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丧师失地的败仗。这场战役标志着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中国从此被打上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
定海保卫战虽然失败了,但就连参与这次战斗的英军军官也不得不承认:有些中国军官表现得很英勇。第二次定海保卫战也是鸦片战争中英军死伤最多的一次战役。葛云飞践行的“城亡人亡、不离定海半步”的誓言,不但震慑了当时的英军,也激发了舟山人民在反侵略战斗中的奋勇抵抗,导致英军无法在定海生活生存,最终被迫放弃舟山。
今天的舟山,搭上了时代的巨轮。2017年被批准建设自由贸易港以后,舟山的发展一日千里,港口吞吐量很快就能达到宁波港的规模。舟山人民对葛云飞的感情非同一般。舟山海洋学院专门成立了鸦片战争研究中心,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就是葛云飞。在定海城,我走进中大街的一家餐馆,来自上海的老板充满深情地说,经历过战争的舟山是一座伟大的城市,葛云飞为定海保卫战建立不朽功勋,已经成为舟山人精神信仰的一部分。
而葛云飞的故乡,也已经行进在“奔小康”的征途上。车入进化镇境内,一条“云飞路”映入眼帘,山头埠村(现在又叫“云飞村”)村口“葛云飞故里表”高高耸立,一种文化地标的感觉扑面而来。葛氏家族十分重视保护好葛云飞故居——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宫保第”。云飞村重建了村头的葛云飞纪念亭,使其与葛云飞纪念碑相映成辉。葛云飞少年读书的葛家祠堂改建成了“葛云飞纪念馆”,清朝咸丰皇帝御书“忠荩可风”四个大字,刻于葛云飞墓碑正上方。
葛云飞纪念馆
眼下,当地政府正在着手修复葛云飞故居,将来作为最完整的展示葛云飞生平的地方。
葛云飞的第五代、第六代后人们,如今依然住在这个村里。葛永兴是葛云飞的第五代子孙,上世纪90年代担任过两届萧山区政协委员,如今大儿子接了他的“班”。“我们一家都是劳动者,我和大儿子都在工厂工作,小儿子是货车司机。”葛永兴和他的儿子们在这里过着平凡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清贫而简单。
【书信朗诵,点击聆听】
我们为您塑像立碑
——给高祖大人的一封信
【视频新闻,点击观看】
葛云飞
葛云飞(1789年-1841年10月1日),字鹏起,又字凌召,号雨田,汉族,清代绍兴府山阴县天乐乡(今属杭州市萧山区)人,是中国统率一军、镇守一方的武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
葛云飞在嘉庆十九年(1814年)应试,补本学武生。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考中武举人。道光三年(1823年),中武进士。历任千总、守备、游击、参将、副将、总兵。先后在宁波、黄岩、温州、乍浦、瑞安、定海以及福建烽火门等地水师营任职,镇守东南海疆17年。官至定海总兵。清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1841年10月1日),在著名的定海保卫战中壮烈牺牲。殉国后,谥“壮节”,诰授振威将军,追赠太子少保。同治十年(1871年),加赠提督、建威将军。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