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警钟山,原名挂榜岩。1937年“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大举南侵,轰炸浙江城乡。1938年,为防日军空袭,于挂榜岩顶设立防空警报台,悬铜钟一口,敲钟报警。警报一响,倾城百姓即携带“警报袋”(一种自制的布袋),纷纷出城躲避,呼称“逃警报”。挂榜岩由此而被名为警钟山。警钟山是1941年4月19日、5月19日日机两次狂轰滥炸新昌县城而酿成“新昌剩只角”惨案的重要见证者。在新昌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县委党史研究室积极建议下,新昌县人民政府于2003年4月10日作出决定:规定4月19日为“警钟日”,进行试鸣防空警报等活动;在警钟山上建立警钟山碑,使之成为开展爱乡爱国教育、国防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活动载体,成为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2003年4月19日,“警钟日”开始启动,防空警报在县城上空响起。同年10月1日前夕警钟山碑亭竣工,上悬“警钟亭”匾额,南北亭柱上分别镌上楹联:“忆昔山河碎国难深多少冤魂难瞑目,喜今赤县兴警钟亢万千志士促飞鹏”,“家国仇民族恨警钟长鸣同敌忾,千秋业万世基雄心不懈振中华”。 亭内悬铜钟一口,口径50公分,仿旧制。亭中央立石碑,高2.1米,宽2.5米,碑阳刻“警钟山碑”,碑阴镌《警钟山碑记》。警钟山碑亭,2006年被命名为绍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发挥教育功能情况:
新昌县城南警钟山原名挂榜岩,为南四明山支陇。1937年“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大举南侵,轰炸城乡。1938年,为防日军空袭,新昌在挂榜岩顶设立一处防空警报台,悬铜钟一口,敲钟报警。警报一响,百姓即纷纷出城躲避,呼称“逃警报”。挂榜岩由此而被命名为警钟山。据记载,1941年1月至次年5月,日机45架次轮番轰炸新昌。其中,1941年4月19日、5月19日两次狂炸县城,景象惨不忍睹,死伤500余人,毁房16000间,万余难民流离失所。警钟山,成为日本侵略者侵占新昌,蹂躏新昌人民的历史见证。为铭记这段屈辱历史,2000年9月,新昌县史志办、县关工委等单位,联合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在警钟山建立“新昌大轰炸惨案”记事碑和每年4月19日试鸣防空警报的建议。新昌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2003年2月,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作出了决定,在警钟山上修建“警钟亭”,建立警钟山碑,设立“警钟日”制度,每年4月19日为“警钟日”,进行试鸣防空警报和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新修建的警钟亭,亭正面匾额“警钟亭”三字,由原浙江省委书记薛驹题写。南北亭柱抱对各一副。南面楹联:“忆昔山河碎国难深多少冤魂难瞑目,喜今赤县兴警钟亢万千志士促飞鹏”;北面楹联:“家国仇民族恨警钟长鸣同敌忾,千秋业万世基雄心不懈振中华”。警钟亭联凝聚了众多人的心血。
警钟亭内悬铜钟一口,直径50公分。亭中央立警钟山碑,高2.1米,宽2.5米。碑阳镌“警钟山碑”,系薛驹题写;碑阴刻《警钟山碑记》,新昌县人民政府立。《碑记》记述了侵华日军轰炸新昌城乡、窜犯县境、侵占县城的罪恶历史,警钟山名的由来和建碑意义。碑文简约凝重,情随笔流,令人心动,不失为警世育人之作。警钟亭外侧再向四方延伸7米,建两级平台,花岗石板铺面,南北有台级可登。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可容四五百人集会活动。
警钟亭和警钟山碑,为山城新昌增添了一道“警钟长鸣”的风景线,人们在登山健身休闲游览之时,阅读碑文联语,回忆历史往事,耳闻警钟长鸣,眼望山城新貌,居安思危。
基地全称:新昌县南明街道警钟山碑亭
详细地址:
联系人:张丹丹
联系电话:13486599554
邮编:312500
开放时间:全天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