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上午,在越城区马山镇的绍兴袍江根生家庭农场,三大框刚采摘下来的蒲子被装上了浙江土银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配送车,“这个蒲子虽然批发价就要12元一公斤,是一般蒲子的3倍左右,但在我们的‘一亩云’农产品平台上非常好卖。”公司市场总监章粮钢说,“这个基地采用微生物技术种植,可以说是真正的有机蔬菜!”
他口中的微生物技术,全称为靶向微生物调理技术,是由绍兴混然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在引进日本KSB微生物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国内气候和土壤实际自主研发的,具有“绿色循环、环境友好、安全稳定”等突出特点。今年3月,该技术先是在一家家庭农场进行了小型试点,后在越城区农技推广中心牵线搭桥下,试点范围有了扩展。
采用靶向微生物调理技术,绍兴袍江根生家庭农场分别种植了一个大棚的蒲子和一个大棚的甜瓜,为了比对试点效果,同期还分别设立了一个按常规方法种植的参照大棚。目前,其中的蒲子已开始上市。记者在现场看到,采用新技术种植的大棚里,枝蔓间挂满了一支支长成的蒲子,跟旁边大棚里的蒲子相比,这些蒲子似乎长得更加圆润,颜色也特别翠亮。
“采摘时间跟普通蒲子基本一样,只晚了两三天,产量也不低,从8月14日开摘以来每天可以采收上百斤。”更让农场主人李根生惊奇的是种植过程——全程不用农药、化肥,只按照对方要求用专门的粉末、溶液进行土壤改良和植株喷洒。
“这段时间是一年里虫害最严重的,但这个大棚里几乎没有发现任何虫子,连杂草都比较少。”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居然种出的蒲子大小均匀、瓜形漂亮,加上产量不减甚至可能比常规大棚的还要高,这让这位已经种了30年蔬菜的种菜大户直呼想不到,“因为是纯有机产品,烹饪时很容易熟,口感上也特别鲜嫩。”
代替了化肥、农药的是什么“神物”?记者在李根生家的农资仓库看到,这种粉末呈黑色,而溶液根据使用时段不同分为深棕色、浅棕色等多种颜色的产品,气味也各不相同,只是都没有一般农药的刺鼻感。
“粉剂用于农作物种植前对土壤的改良,制剂则用于育苗及生长阶段对植株的喷施,它们的主要成分为矿物质、蛋白质及植物提取物,没有任何化学成分,连我们的包装都是采用食品级的。”绍兴混然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一平说,所谓“靶向微生物调理技术”,就是根据田块土壤、水分等的检测结果,制定针对性治理方案,目的就是通过激活原有环境中的有益微生物的活性,重新建立起生态的良性平衡。王一平说,目前除了绍兴,他们的技术也在山东、福建得到推广应用,“不光没有任何农残,而且原先土壤等环境中的农药残留也能被消解,利用我们技术生产的农产品现在已经被有关机构列为‘超有机’标准。”
“通过改良土壤、恢复环境生态平衡来达到抑制病虫害的目的,这种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模式是我们所看重的,也是尝试推广的原因所在。”越城区农技推广中心首席专家施关林透露,接下来,富盛镇和东湖街道也各有一个蔬菜基地将进行试点,“通过试点示范,让更多基地转变农业生产模式,让更多市民吃上绿色生态的优质农产品。”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