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山北麓,坐落着一个“红色村”,它就是上虞区永和镇朱巷村,也是革命英烈何云的故乡。为纪念这位了不起的红色报人,挖掘、传承红色文化遗产,朱巷村在农村文化礼堂设计布展了红色文化,打造具有朱巷特色的文化品牌,激励一代代朱巷人逐梦前行。
红色报人
何云,原名朱士翘,1905年生于上虞县朱巷乡(今上虞区永和镇朱巷村)一个贫苦家庭。1921年,他考进杭州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回乡任教,并投身上虞县农民运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他离开家乡去了上海。之后,又赴日本留学。“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毅然停学回国,参加抗日救亡工作。
1938年,党中央决定创办《新华日报》,何云被调往汉口参加筹备工作,担任国际版编辑。12月,《新华日报》华北分馆成立,何云任分馆管理委员会主任(社长)兼总编辑。敌后办报,困难重重。印刷工具、材料、纸张等严重缺乏,精通新闻业务的干部又极少。何云发动干部、职工,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不到一个月,报社初具规模。1939年元旦,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诞生。
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了著名的百团大战。何云随八路军总部和第129师刘伯承、邓小平奔赴前线组织战地新闻采访,在火线上编辑、审稿、刻印、发行,以最快的速度把战斗消息传播出去,为鼓舞部队士气,宣传百团大战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虽然报馆经常转移,但报纸的出版从未间断。《新华日报》华北版被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称为“华北人民的聪耳,华北人民的慧眼,华北人民的喉舌”和“华北抗战的向导”。
为国捐躯
抗战时期,何云经常通宵工作。他的妻子吴青在回忆何云时说:“他的身体本来就很差,又那样不要命地工作……有几次,我买了红枣,烧汤给他喝。他吃得那么高兴,像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精神抖擞。他劝我赶快休息,自己又趴到桌子上看稿,写文章,而且把声音放得很轻很轻,生怕吵醒我……”
1942年5月,日军调集重兵对太行山辽县麻田一带进行“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企图摧毁八路军总部和《新华日报》华北分馆。何云率领同志们坚持工作和战斗。
在危急关头,何云对身边的同志说:“不要把子弹打光了,留下最后的两颗,一颗打我,一颗打你自己,我们不能当俘虏!”5月28日黎明,正在大羊角村山坡上隐蔽的何云,不幸背部中弹负重伤,昏倒在地。经医护人员紧急施救,他苏醒了过来,但他不顾自己的伤势,对医护人员说:“我的伤不是很严重,快去抢救倒在那边的同志吧!”当医护人员检视完别的伤员再来看他时,他已经牺牲了,时年37岁。
何云牺牲后,刘伯承沉痛地说:“实在可惜啊!一武(指左权)一文(指何云),两员大将,为国捐躯了!”全国解放后,何云烈士的忠骨被移至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安葬在左权将军墓的左侧。
名垂青史
2014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全国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何云名列其中。
“不断有外地游客慕名寻访到我们村里。”朱巷村党总支书记朱大江告诉记者,何云出生的地方,在村里的二南堂路。何云的爷爷是举人,但后来家道中落,老屋卖掉了,在离老屋10多米的田屋路一号买了几间小房子住。后来,田屋路一号也卖给了村民朱邦义的祖上。
朱大江说,朱邦义家中还保存着一些何云的遗物。何云小时练字用的大石板、架子和书房门等,现在都保存完好。“只要村里有重要的展览,他都会主动送过来。”朱大江说,有人多次向朱邦义开口购买这些遗物,但都被拒绝了。因为朱邦义的父亲曾交待过,这是英雄何云的东西,要一直留着。在1960年前后的最困难时期,他都舍不得卖掉。但朱邦义表示,如果国家要建何云纪念馆,他愿意将这些东西捐出来。如果要在此地恢复旧居,他也愿意搬走。何云烈士旧居面积约有2500平方米,周边村民也一直要求修复,希望永远保留英雄的遗迹。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