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时30分,东茗乡前后坪自然村开始喧闹了起来。沿着山路进村,只见一条村道干净整洁,两旁废弃的坛罐种上了花。家家户户清清爽爽,门前只留着两只小垃圾桶,与大山一起静静守护着村庄。
这个山顶上的小山村,以出乎意料的“净”,让来客的眼睛为之一亮。村党支部书记赵士大说,小山村不见了垃圾,全靠“智能三件套”。
在村口的垃圾分类回收站,记者见到了一排伫立的“垃圾分类卫士”,胸前贴着“纸类、塑料、玻璃、金属、有害垃圾”等不同标签。“这是村里的智能可回收垃圾箱。”赵士大介绍。
赵士大拿出一张“低碳卡”,往机器右上角一刷,只见“垃圾分类卫士”的“嘴巴”就打开了,赵士大将纸板放入,“嘴巴”合上,机器自动报出了纸板重量——1.41公斤,随后又折算成了积分。
“手机安装‘绿色生活’APP也可以直接扫描操作,积分可以在村里的垃圾兑换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赵士大说着,又指了指另一只智能可回收垃圾箱补充道,“你看,村民们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很高,习惯就是这么养成的。”
说话间,村里的垃圾分拣员赵宣昌拉着一辆手推车走来。村民赵玉成半路拦下了赵宣昌,主动将自家的厨余垃圾递了上去。每天早上,赵宣昌会将村里每家每户门前的厨余垃圾收集起来,在村民自己分拣好的基础上,赵宣昌再仔细查看一遍:“这些厨余垃圾都要参加考评!”
赵宣昌带着收集好的厨余垃圾,来到附近的一处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处理员王通海对当天收集的厨余垃圾进行称重后,根据垃圾分拣情况,判定为等级“A”,扫描上传到了墙上的东茗乡垃圾分类减量化智能考评系统。据了解,这个智能考评系统今年5月投入运行。系统通过扫描终端识别各村厨余垃圾,根据分类质量分为A、B、C、D四个等级,经过后台大数据技术,自动形成减量化数据,包括当日和当月易腐垃圾回收情况、分类质量评定情况和可用肥料产出情况等,实现了厨余垃圾减量化工作可量化、可溯源、可比对。
“考评直接跟村主职干部考核挂钩,厨余垃圾转化生成的肥料,直接奖励给垃圾分类做得好的村。”东茗乡副乡长潘永辉说。
接下来就是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处理了。在处理站,两台机器正运转作业,通过高温发酵、微生物分解,厨余垃圾直接转变成农肥。
该机器装备了数字化智能操作系统,对作业进行全流程线上监管和实时数据分析,规范菌种添加、温度控制等操作,6至8个小时后就可将易腐垃圾转化为绿色有机肥料,24小时后就可以得到烘干的新肥。“别小看这肥料,村民们抢着要,种茶种菜用处大着呢。”王通海说着铲出一把烘干的肥料,装进一旁的袋子。
智能可回收垃圾箱、垃圾分类减量化智能考评系统以及厨余垃圾数字化智能处理操作系统,有了垃圾分类“智能三件套”,让这个藏在深山的小山村,化解了垃圾烦恼,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治理。
前后坪自然村还将垃圾分类纳入了村规民约,张贴垃圾分类荣辱榜,同时修建起垃圾分类主题公园,村民们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完成度大大提高,全村106户参与率达100%。垃圾分类已融入了这个小山村。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