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文化是城市的生长印记,那么,生态则是城市的生命底色。基于绿色发展的“无废城市”建设,则为绍兴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带来了生态文明与生产变革、生活美好交融共进的绝佳契机
4月底,绍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11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也是浙江省唯一一个试点城市。“无废城市”建设的重点在于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提升城市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这为绍兴的产业变革和绿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如果说文化是城市的生长印记,那么,生态则是城市的生命底色。基于绿色发展的“无废城市”建设,则为绍兴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带来了生态文明与生产变革、生活美好交融共进的绝佳契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成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市之前,绍兴已经作为浙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地,在破解固体废物乱倾倒难题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赔偿制度助推工业园区整合提升和印染化工电镀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绍兴模式”,交出了技术探索、制度设计和实践推进的初期答卷,令人对“无废城市”的进度与质量感到期待。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后工业革命的“用进废退”法则依然在发挥着作用,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已成为考验城市生产生活体系环保成色、自净水平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无废”当然是一个相当长时间内只能无限趋近而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大目标”,但其实现,却需要工业固废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农业生产生态化、垃圾分类普及化、危险废物处理无害化等各个“小目标”协同推进,哪一方面都不能“掉链子”“拖后腿”,而这着实是一项费时费力费工夫的系统工程,迈出的每一步、挣到的每一分,都时刻体现着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和生态观深度。“试点之城”担子不轻。
“无废城市”是问题导向的城市治理精准投放实践。发力供给侧是其首要选择。某种程度上说,源头也就是末端,反之亦然。部分工业固废靠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处置,低值垃圾、厨余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专用设施缺乏,农业废弃物未达到全量回收利用,危废焚烧和填埋占比较大——这些恐怕不是哪一个城市特有的问题,而是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都必须率先破题的供给侧场景;却也是绍兴可以通过固废处置利用项目的有序上马,以及对市场规律的精确把握、对技术前沿的实时跟踪、对创新精神的践行不止、对社会公益的深度参与、对渠道疏通的日就月将,来率先探索破解的难题。
而打通“数梗阻”,则是其必然路径。数据本来就是城市中颇具战略价值的资源,而在“无废城市”建设中,要按照理想的理论模型推演的那样,实现循环经济全产业链条的打通,首先就要打造一个开放式的公共性的固废处理数据共享大平台,让原来握有各自部门、行业、企业相关数据信息的不同城市主体,把数据“献”出来共享。这就需要切实打破疆界意识,不囿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从城市大格局、产业大未来的角度出发,树立起数据开放、共享共赢、做大蛋糕的观念,让数据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接通联通,真正打通城市固废处理的神经网络。蜚声地域之外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奥妙就在于其中所蕴含的简政放权、自我革命、开放共享,“无废城市”推进的快与慢、好与差,也在此“一举”。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