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签字了!我忙活到1点40分!”这是昨天记者在柯桥区华舍街道“拆迁扫尾攻坚月”微信群上,看到街道分管拆迁的副主任邱宏珍发的一段文字,还附有一张拆迁遗留户深夜在协议上签字的照片,上面显示的时间是7月30日凌晨1点43分。
到7月底止,华舍街道拆迁遗留户扫尾中,共拆迁8.3万平方米(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村),占柯桥区同期拆迁扫尾总量的72%,拆除面积列全市第一。
让遗留户尽早签约也是一种关爱
“拆迁攻坚月,体重足足降了8斤!是最有效的减肥!”清瘦、黝黑又显得精干的邱宏珍笑着说,“生物钟完全颠倒了,每天都睡“当日觉”,早上5、6点就起床,想不瘦都难呢!”
忙活到凌晨1点多的那户是沙地王村的单某。单某有分隔两处的两间房子,只有一处有合法产权,另一处是近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房子,80年代建造时,虽向村缴了笔费用,但无法取得土地证。2017年该村城中村改造拆迁时,因这间房子不能确权,单某便拒绝测绘和评估。
“华舍是柯桥主城区,作为城市建设的主战场,为确保城市建设用地,拆迁遗留问题必须解决!”华舍街道党工委书记徐迅说,今年3月份开始,华舍街道“自找压力”,启动拆迁遗留扫尾攻坚,涉及沙地王、湖门、解放等6个村(居)。
“让拆迁遗留户尽早签约,使他们解脱各种精神压力,也是对他们的关爱。”街道办事处主任孙其康说,一个村庄只余下10来户遗留户,住在这里,环境、生活都受影响。
“做了两年‘钉子户’,人都瘦了10多斤,拆迁协议签掉后,现在体重都在恢复了。”见到沙地王村的拆迁遗留户倪某,精神状态很好。他说:“住在这拆迁区,早上用自来水,因使用人少了要放掉好多水才能变清。实际上我们也是愿意配合政府的拆迁工作,但当时想想总觉得吃亏,有种‘钉’一下或许能开个口子的期望。”
倪某的房子少批多建面积达200多平方,要求多建部分面积能够确权。村里这样的遗留户有5户,其他遗贸户都也都“盯”着,希望街道能有个“让步”。
“拆迁政策底线是绝对不可能突破的,公开公平公正更是解决拆迁遗留户的原则。”邱宏珍说,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以情感人、将心比心,这是破解“天下第一难”的金钥匙。
“三赛三服务”推进拆迁扫尾攻坚
拆迁遗留扫尾攻坚开展以来,已拆迁完成的如华墟、张溇、温渎等村(居)干部也纷纷主动请缨,投入到拆迁工作中来,作为“过来人”向遗留户详细解读拆迁政策,让他们明白了政策的底线任何人都不可能突破。
“遗留户单某,想先买好房子再签拆迁协议。”沙地王村党支部书记王新浩说,村干部便陪他一起到中介找房源,当天便帮他找到满意的房源,一同帮助谈妥价格;拆迁补偿款也走快速“通道”,凌晨签了协议,当天下午拆迁款便开给了他,付清购房款;随后拆迁组成员又联系了装修的朋友,马上进场帮他装修。
“因单某家没有其他过渡房子,将心比心,拆迁协议签好后,我们同拆迁组商量后同意延迟一个半月,等他装修好后再拆迁。”王新浩说。
“房子装修好一定要请你们来喝进屋酒!”单某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几户拆迁户签掉后,其他遗留户也都跟着签掉了。”王新浩说。
“这几个月中,街道全体机关干部既分组作战,又团队协作,某组任务完成了,便马上帮助其他组来攻坚。”街道宣传委员罗赟说,工作组成员每天晚上9点报进度,工作时间都是“白加黑”“5+2”,好些机关干部索性睡在街道宿舍里,10天半月难得回一次家。
据了解,这次拆迁遗留扫尾攻坚中,华舍街道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信访等案件。13名班子成员分别带13个组,在“比一比,赛一赛”氛围中攻坚克难,啃下一根根硬骨头。
“所有工作都是人的工作,今年街道在‘三服务’的基础上,提出了‘赛作风、赛效率、赛实绩’,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徐迅说,在拆迁遗留扫尾攻坚工作中,通过“三赛三服务”,提高了机关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班子队伍的攻坚克难能力和街道、村(居)的团队凝聚合力,在尽职尽责的基础上做到了担当担责。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