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安徽泾县云岭,朔风凛冽、暮色沉沉,突然,激昂慷慨的歌声在旷野中响起:“三年的皖南,别了!目标,扬子江头,淮河新道……冲过重重叠叠的封锁,冲进日本鬼子的窝巢!”一位斯文儒雅的中年男子正在忘情歌唱,他的四周围坐了一圈新四军战士,目光炯炯。
这位中年男子,就是被称为“民族的号手”的革命音乐家任光。可惜的是,几天后,就在离云岭不远的茂林地区,他所在的部队遭到国民党大军的包围袭击,他身中数枪,英勇牺牲。“一颗音乐巨星陨落了。”闻知噩耗,叶挺军长禁不住流下热泪。
从小展现出音乐天赋
1900年11月9日,任光出生于嵊州城区东前街的一个七口之家,父亲是一名石匠,经营着一家“任万盛石铺”,母亲则靠缫丝来贴补家用。
上世纪初,正是落地唱书、“小歌班”向越剧演变发展的时期,嵊州街头巷尾常常会响起民间小调、歌谣。任光的家就住在药王庙附近,越剧创始人之一的高炳火常常在这里登台唱戏。耳濡目染之下,音乐的种子也开始在任光心里生根发芽。
进入嵊州二戴小学读书后,他开始学习乐器演奏。到了初中,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与才华已经展露无遗,拉二胡、吹铜号、弹风琴,样样都难不倒他,被同学们戏称为“小音乐家”。
之后,任光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震旦大学。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又远赴法国专修音乐理论和钢琴,从此走上了从事音乐艺术的道路。
谱写传播革命歌曲
1927年末,任光辞去国外的工作,毅然回国。当时,他已是一流的钢琴演奏家,应法侨经理之邀,在百代唱片公司做音乐部主任,兼任公司华方经理,负责音乐节目的录制工作。
但优渥的生活并没有让他沉湎其中,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景象让他痛心不已。他开始频频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革命音乐组织联系,并结识了田汉等左翼文人,接受进步思想。
1931年,任光与聂耳、吕骥等人在上海参加由田汉发起的苏联之友音乐小组,共同探讨音乐,并把自己居住的小洋楼作为小组的活动场所,来保护左翼文化人士。他利用百代音乐部主任有权决定录制唱片曲目且免受国民党检查的特权,将左翼音乐家的歌曲,录制成唱片传播出去,打开了新兴左翼音乐通向群众的渠道。
1934年6月,一部反映渔民沉重劳作和贫困生活的电影《渔光曲》轰动上海滩,其中的主题歌《渔光曲》正是由任光创作。电影在上海连映84天,《渔光曲》也广为传唱,成了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
在1933年到1937年间,任光自己创作了多首音乐,还把《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一大批革命歌曲灌制成唱片,使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精神在国内外广泛流传。
部队里的快乐“王老五”
1940年7月,任光与时任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在重庆邂逅,并随他赶赴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在战地文化服务处当音乐指导。
他的到来,给军队带来了勃勃生气。他从镇上一所小学借来手风琴,自弹自唱,教部队文艺骨干唱抗战歌曲。他根据战士们的日常生活,创作《擦枪歌》,深受欢迎。
任光曾为电影《王老五》创作了插曲,歌词幽默风趣,深受战士们喜爱。有时候,部队集合开会前,会有战士高呼:“王老五,来一个!”而任光也从不让人失望,随着有节奏的鼓掌声,他从人群中走出,为大家边演边唱。
战事艰难,而任光和他的歌声却是烽烟岁月中的一抹亮色。
1940年10月,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命令新四军离开皖南北移。年底,新四军军部发出《告别皖南书》,任光随即创作《别了,皖南》。他没有想到,这首歌成了他的绝唱,而他,永远也到不了歌词中描绘的扬子江头了。
任光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41年,但他留下了一大批描述劳动人民深重灾难,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解放,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歌曲,在近代音乐史和革命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他牺牲后,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悼文,说他是“沉着苦干、富有进取精神的大众音乐家”,并称之为“民族的号手”。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