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徐霞鸿
越城区孙端镇的人文历史,悠久而多姿。
贺家池的湖水里,摇曳着贺知章“春风不改旧时波”的眷恋。安桥头的朝北台门里,留下的是“迅哥儿”的足迹。近代的革命风云里,更有各路英雄豪杰穿梭其间。
走进孙端镇,扑面而来的,既有江南水乡的柔波,亦有历史烟云的壮怀激烈。
(孙端镇鲁迅外婆家的社戏 池备君/作)
曹娥江岸柳烟平
孙端,江南水乡也。镇域河网之密,为江浙一带所罕见,素有“水乡泽国”之称。
当我们探寻孙端的历史,可以发现,这是一个沧海变桑田的小镇。春秋时期,此地尚系泽国,每逢潮汛一片汪洋。汉时,才逐渐形成滩涂,越地先民开始到此拓荒。三国两晋时期,北方战乱,移民南下,域内舜江边开始自然形成星星点点小村落。一直到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大规模发动民工修筑海塘,才使域内百姓安社耕种有了保障。
贺家池,是孙端镇域内最大的一个天然湖泊。据史料记载,贺家池水域面积最大时超过3600亩,曾是绍兴平原第二大湖泊。贺家池波光粼粼,与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有着深厚的渊源。
唐天宝三年(744),这位86岁的大诗人从长安卸任后,选择回到故乡绍兴。在这里,他不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足迹亦遍布乡野。
《新唐书》记载:“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相传,贺知章放生的“周宫湖”,就是如今的“贺家池”。明代袁宏道也有诗曰:“昔闻八百里,今来八百亩。为问袁阿宏,可如贺监否?”“贺家池”之名,大约同贺知章有关。
曾经湖光浩渺的贺家池,四周近似圆形,原与8个江口连通,是孙端镇域通往越城区陶堰、东湖,上虞区道墟等的水上交通要道。清代至民国时期,在皇甫庄村包公殿边、拦塘江口、大坝口和邵家溇口各设有一个砖砌圆柱形灯塔,俗称“琉璃角”,为夜行贺家池的船只辨向指航。
“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在鲁迅的《社戏》中,他描绘了幼时坐船经贺家池看戏时的情景。
如今沿着湖畔行走,穿过皇甫庄村的小径,依然可以看见那座向湖而立的包公殿,这就是鲁迅当年看社戏的戏台旧址。在此极目远眺,可见贺家池之碧水荡漾。而乌篷船上看社戏的水乡风情,也在百年之后得以重现。
除了看水上社戏,孙端亦是观潮胜地。“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便是当年观汹涌海潮的绝妙写照。曹娥江大潮的波涛汹涌、惊涛骇浪,给当时的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逢农历八月十八,四方游客便会汇聚孙端,前来参加观潮盛会。1911年农历八月大潮时,鲁迅曾在此雇船观潮,并在《辛亥游录》中作了生动的记述。
随着曹娥江大闸的建成,千百年来海潮汹涌的曹娥江变成了波澜不兴的温驯内河,但当我们站在修葺一新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塘殿古海塘上,依然可以想见当年的热闹。
共话平桥社戏情
孙端,亦是鲁迅的外婆家。
鲁迅小说《社戏》中有这么个片段:“外祖母家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这个平桥村就是如今的安桥头村。安桥头村里的朝北台门,是鲁迅外婆家的故居。据祖辈口述,安桥头建村住人始于北宋末年。当时人们以结伙贩盐为生,从曹娥江对岸南汇挑盐到这里正需歇脚,天长日久,就在这里搭茅屋,架木桥,围垦海涂,定居下来。为表示安居乐业之意,百姓把木桥取名“安桥”,这里便成了“安桥头”。
朝北台门,坐南朝北。鲁迅的母亲鲁瑞出生在这里,鲁迅小时候经常随母亲到外婆家,并与安桥头的孩子结下深厚的友谊。在《社戏》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鲁迅在这里生活的快乐。不管是跟小伙伴钓虾,还是一起去赵庄看社戏,或是偷吃老六一家的罗汉豆,鲁迅回想起这些往事时,不由地感叹:“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许广平和周建人夫人等都曾来此寻访。1987年7月,“鲁迅外婆家朝北台门”被定为县级重点文保单位。1999年春,朝北台门按原貌修复,并对外开放。
以笔为剑、战斗不息的斗士鲁迅,在说起外婆家时,流露出难得一见的似水柔情。文笔冷峻的他,对于外婆家生活却有着细致有趣的描绘,贴合了人们对于外婆家一切美好的想象与回忆。在外婆家快乐而自由的生活,塑造了他柔软而火热的内心。
孙端镇皇甫庄村,则是鲁迅的舅舅家所在。鲁迅的外祖父鲁希曾中举后,嫌他在安桥头的祖宅实在太矮小,连那时为世人所重视的“文魁”匾额都没有地方挂。而皇甫庄旗杆台门屋宇高大宽敞,因此迁居此地。
于是,旗杆台门也成为鲁迅童年的常居之处。清光绪十九年(1893)秋,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案发,为避难,鲁迅居此约半年。当年的鲁迅住所,如今成了鲁迅纪念室。
革命红船端水渡
孙端的近代历史,与“革命”二字密不可分。范爱农是皇甫庄人,他不满时代的黑暗,追求革命的热情与尊严在鲁迅笔下得以传承至今。与鲁迅同时代的,还有孙端乡贤孙德卿。
孙德卿善骑习剑,于1904年赴日本留学,结识孙中山、陶成章、徐锡麟、秋瑾、鲁迅等人,加入中国同盟会和光复会,成为革命者。翌年回国后,他慷慨资助徐锡麟创办大通学堂,并任学堂总务长。
1906年,应孙德卿之邀,秋瑾到孙端大端女校执教。到孙端后,秋瑾有时头戴一顶礼帽,扎起乌黑的长辫,穿上长衫马褂,男妆入市,俨然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绅士;有时穿着朴素,又像一个清秀干练的乡下姑娘;她温润随和的性情颇受孙端乡民喜爱,大家都亲切地称她“秋姑娘”。在女校上课时,秋瑾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们宣扬“男女平等”“妇女新中国建立”等新思想,促进了孙端女学生女性意识的觉醒。
不过,执教并非秋瑾来到孙端的真正目的,她的真正目的是:秘密从事革命活动!
大端女校设在孙端庙溇底,就在孙德卿家的后面。以台门为校舍,校舍后是秋瑾的房间,房中桌椅书籍、衣褥衾枕等一应俱全,但这并不是秋瑾在孙端的真正住所,只是为掩人耳目虚设的房间罢了。
秋瑾白天在校上课,黄昏时偷偷潜出,循小径至东周溇底,乘预泊在那里的小船,去前双盆静修庵住宿。静修庵地处冷僻,四面皆是田野,周围紫竹丛生,除一个老尼外,庵内平日无闲人来往,是较适合革命的隐匿之处,清末著名革命团体光复会就在此聚会。
与此同时,徐锡麟也在孙氏宗祠内办了一所小学。他以“有志者事竟成”之意,给小学命名为“竟成”,以激励斗志。除教国文、算学各科外,竟成小学还特设体操,进行军事训练。
1914年,孙德卿出资还建设了绍兴首个现代公园——上亭公园。1916年8月22日,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先生到孙端时,就在上亭公园与群众见面并发表演说。接着,他又特意视察了孙端的又新小学,和师生们亲切交谈,还为学校题写“诚、敬、勤、朴”四个大字,作为留念。此后,这四个字就成为又新小学(今孙端镇中心小学)的校训,一直激励着万千学子。
此外,孙端还出了一位革命风云人物——马青。
在如今小库村的关帝庙旁,伫立着一座抗日英雄纪念碑,述说着当年这里壮烈的抗战往事。1941年,绍兴沦陷。同年11月,在时任中共绍兴县工委书记的孙端人——马青的领导下,20多名抗日志士在小库村关帝庙成立浙东游击大队。浙东游击大队建立后,在绍兴北部沿海一带与日伪军英勇作战。
2011年,设在孙端的马青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室,被列为绍兴市第一批党史教育基地。每年清明时节,很多党员干部、学生以及群众自发前去献花,缅怀这位革命先烈。
田园旖旎风光醉
这些历史的荣光,如今都成了孙端人努力继承与发扬的雄厚资本。这个主打传统农业的鱼米之乡,正在探索着一个可持续的绿色产业模式:“农业+”。
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孙端镇现有水域面积11048亩,耕地面积2.15万亩。这种以“农业+”为产业核心,融合一二三产业,聚焦一村一品,以精致农业为驱动力,发展“农业+科技+生态+文创+产业+教育+体验+旅游+健康”的产业模式,被称为田园综合体。
孙端镇小库村的“树童部落”,就是田园综合体的一个极好范例。小库村共有1100多户村民,以农业为主,“树童部落”规划涵盖了整个村庄。这是一个以“鲁迅童年”为主题,结合“童趣”,开展情结营销、形态衍生及业态植入,并逐渐辐射孙端全域的体验型特色文旅小镇。
如今,作为一期项目内容,已有“一环四区十三景”等30多个景点被开发出来。一条环岛旅游风情线,伴有“春生、夏游、秋收、冬养”四区,十三景包括1.25万平方米左右的树童花香、藤本自然、奇农扶蔬、寻香探草、淼森世界、智能农业、台湾农创馆等7个玻璃温室大馆,以及草坪萌宠区、觅香道、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农作物迷宫、农家炊香、迅哥拾趣等几个区域。目前已进入试运营,预计今年8月将正式对外开放。
2019年度孙端镇十大民生工程中,正在打造一条孙端水上游线:从鲁迅的外婆家朝北台门出发,途经古越龙山中央酒库、贺家池生态湿地、田园综合体核心岛屿,最后抵达皇甫庄鲁迅舅舅家。
“农业+”,正在不断吸引外地游客、本土乡贤、产业人才来到孙端、回到孙端,建设美丽乡村。
地名说
以人名为地名
孙端镇,因春秋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人孙端而得名。宋初这里为上亭乡靖志里。
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有个出生在这里名叫孙端的人当了朝请大夫(宋朝的五品官员,古代的知州)。史载,孙端为孙武的第四十五世孙。此人因议政有功,根据当时以人名为地名的习俗,便改上亭为孙端,流经此地的主河道也被称作端水。
风情园
新河十三坊
孙端镇北部,有一个新河村。这个村的历史,与十三个台门密切相关。
炳记、镖记、湘记、岳记、雨记、韩记、宝记、旗杆、七家头、三家头、车记、老屋和五间四井,以及半个头的歪摆台门,组成至今依然屹立不倒的新河十三个半台门。
这些依河而建的台门,始于清乾隆年间。一条平整的青石板,连通各台门,青石板路外侧,清澈的后礼江河蜿蜒而过。整个建筑群东西300余米,南北100余米。有房子600余间,花园9个,天井40个。
这些台门世代沿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无声的见证者,记载着新河的荣耀,记录着家族的兴衰,岁月的变迁。
古越龙山中央酒库
黄酒,是绍兴文化名片上最醒目的标识之一。中国最大的黄酒酒库,就在孙端镇。史载,这是195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亲自指示下国家拨款修建的。
一排排、一坛坛陈酿在酒窖里绵延铺展,如阅兵式时的方阵,甚是壮观!作为中国最大黄酒窖藏基地,古越龙山中央酒库的总面积为149550.03平方米,内有18间大型酒库、1100万坛黄酒。其中,50年陈酿就有700多坛,堪称“琼浆玉液”。那里甚至还珍藏着1928年酿制的,世界上年份最长的黄酒。
2008年11月,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审核,该酒库被认定为“中国和世界最大的黄酒酒库”。
主政者说
王洪涛 孙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孙端镇,人文荟萃。这里的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新河十三坊、节孝石牌坊、抗日英雄纪念碑、上亭公园、孙中山题词、鲁迅外婆家朝北台门等,无不展示着历史的风采。
立足丰厚的历史底蕴,孙端镇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田园综合体为载体,确立“农业+”新型产业模式,“一江两心三轴五区”的旅游规划新鲜出炉,以大交通陆上要道结合水上风情的旅游线正在推出。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