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渚 高峰作
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见习记者 於泽锋
“幽兰发空谷,蔚为王者香。香风满四野,素姿凝清光。脉脉含深情,独立遗众芳……”生于幽谷深涧的兰花,幽香清远,意寓高洁、典雅,有“花中君子”的美称。它是绍兴的市花,也是浙江省的省花。
“自古兰花出绍兴,绍兴兰花在漓渚。”柯桥区漓渚镇,是中国花木之乡,也是中国春兰的发祥地。在乡村振兴的当下,漓渚镇所绘就的花样文章,让这个数千年来与兰为友的小镇,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春兰故乡
“漓渚满目绿无涯,小镇无处不逢花。”在阅览漓渚的相关介绍文章的时候,不由得被这两句吸引,不仅因其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在于它很好地诠释了漓渚镇的特点。漓渚,的确是一个以花闻名的乡镇。
前往漓渚时,已过了鲜花盛开的时节,但整洁的马路、空旷的田园、新鲜的空气、盈目的翠绿,仍让人心旷神怡。漓渚人爱花,他们与花有着千年的情缘。
绍兴漓渚栽养兰花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春兰的发祥地。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由东汉袁康、吴平撰写的《越绝书》中,就有“勾践种兰渚山”的记载。因勾践在渚山种兰,后人便把渚山改名为兰渚山。兰渚山便在漓渚境内,至今仍盛产兰花。
勾践缘何种兰,后人不得而知。但据史料记载,勾践大抵算得上是中国栽兰的第一人。这位绍兴古时的圣贤明君,大概也不会想到,数千年后的今天,发于空谷的幽兰,如今在漓渚遍地开花。
历代绍兴的诗文中,有关漓渚兰花的记述不胜枚举。东晋永和九年的那场兰渚山麓的修褉盛会,不仅诞生了著名的《兰亭序》,其参会成员就着酒意,即兴写就的名篇中就有写到兰花的。如徐丰之的“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尚想嘉客,希风永叹。”可见君子爱兰,古今皆同。
在宋、明两朝编撰的志书中,也多次提到漓渚的养兰史。如南宋张昊,在纂修宝庆《会稽续志》中写道:“兰,《越绝书》曰:勾践种兰渚山。旧经曰:兰渚山,勾践种兰之地。”明代绍兴知府萧良干主修,张元忭、孙矿编纂的《绍兴府志》中也记载:“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志书的记述,印证了漓渚养兰的悠久历史,同时也对兰花开始有了形象化的描述。
一生放荡不羁的奇才徐渭,也在咏《兰》诗中写道:“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香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兰,成为了绍兴历代文化名人绕不开的牵绊。
漓渚栽种兰花,有着独特的气候优势。其地处半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质松软,适宜各类花草树木尤其是兰花的生长。千百年来,漓渚人利用这一方水土,祖祖辈辈以种兰、养兰、卖兰为生,开创了中国人工栽培兰花和兰文化的先河。
在1923年出版的《兰蕙小史》这本颇具影响力的兰史中,记录了大量漓渚镇棠棣村兰农的艺兰经验和发掘名贵品种的贡献。在记录的江、浙、沪140多种兰花名贵品种中,有13种是由漓渚镇棠棣村兰农钱鹤龄和冯长生等人采掘培育的。其中,“鹤龄”“祥字”“汤梅”等品种,就是以漓渚镇兰农姓氏和名字命名的。
日本兰花学者小原荣次郎在编写《兰花谱》《兰蕙要览》等介绍中国兰花的专著过程中,曾多次前往漓渚棠棣一带收集名兰精品,并邀请漓渚棠棣兰农王六九、钱张法等一同赴日交流兰艺。漓渚兰花影响之广之远,由此可见一斑。
兰人匠心
漓渚兰花历经千年而不衰,当下更是成为一镇之名片,这与漓渚人民在觅兰、育兰方面的艰辛付出是分不开的。“人勤春早”已然成为了漓渚人民的精神内涵。
漓渚全镇,几乎家家采兰,户户养兰,村村卖兰,兰花普及之广,兰花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之密切,在国内乡镇是极为鲜见的。众多的兰农、专业的栽种技术、广阔的种植面积、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品,成就了漓渚兰花的盛况。
在漓渚育兰的历史上,诞生了一大批世代相传的育兰高手。如三代育兰世家诸氏、五代祖传育兰金氏等。
蕙兰博览会
诸氏中的诸涨富,被称为“中国三大兰将”之一,他是漓渚镇棠一村人。14岁时随舅父去上海植兰,后受聘于张家花园养兰。上世纪5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女篮5号》,其中两盆名兰便由张家花园提供。影片上映后,吸引了众多兰花爱好者,其中首推朱德副主席。据说,朱德同志曾数次亲临张家花园与诸涨富切磋兰艺,并为北京园林局发展兰花牵线搭桥,邀请诸涨富到北京中山公园育兰。春天的北京气温较低,兰花很难开放。诸涨富潜心研究,通过火炉加温的办法,首创“南花北开”的奇观。
与朱德同志深结兰谊的另一位兰农也是漓渚人,叫诸友仁。1953年,朱德同志与诸友仁在杭州赏兰相识之后,他每到杭州总要在百忙之余抽出时间找诸友仁切磋兰艺。1956年,诸友仁与人合著了《兰花》一书,之后他又编写了《我的兰艺生活》。这两本育兰赏兰咏兰专著,总结了兰农世代相传的育兰经验,谱写了漓渚兰农著书立说的新篇章。
觅兰、采兰,无疑是艰辛的,对于兰花的喜爱,育兰所带来的可观收益,让漓渚人坚定地走上了觅兰之路。在兰农的回忆中,为了寻觅珍贵兰品,每当秋冬时节,便有一批批兰农去本地的大山里觅兰、采兰,甚至还有不少人赶赴宁波、金华、杭州、湖州、上海等地采集兰花。在兰农眼里,如若发现一棵新花珍品,那时的喜悦,真是难以形容。
觅兰绝非易事,爬山涉水,寻遍百草。而育兰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鲁迅1933年曾在写给山本初枝的信中写道:“养兰花是颇麻烦的事,我的曾祖栽培过许多兰花,还特地为此盖了三间房子。”
名兰之珍贵,在当时的求购价格中,也有所体现。民国十年(1921),棠棣村村民刘和模觅得一棵新蕙梅,被上海麦加利银行(今渣打银行)买办王宪臣以九百二十块银元购去。民国十二年(1923),棠棣村村民金阿海采获一棵新蕙,又被王宪臣以四百五十块银元购去。兰花之珍贵,在当时的谚语中也多有体现,如“九节梅,洋钿抬”“千梅万水仙”“三两黄金一筒草”等等。
在当时,土生土长的兰农虽然缺少文化,可是他们凭借祖传的技术和自身对兰花的挖掘探索,一代一代地接过兰花事业发展的接力棒,奋力前行。在当代,叶华良、赵银泉、诸建华、胡华元等育兰名匠不断发展壮大兰花产业,不仅打开了市场,也赢得了口碑。
凭借着一代又一代兰农的不断努力,漓渚镇兰花产业日趋兴旺,现有兰花大户60多家,拥有春蕙兰五大类、十六小类、数百上千个兰花品种。近年来,漓渚兰农在各级兰展、兰博会上夺得兰花金银奖总计达300多个。
花样文章
兰花,让漓渚声名远播。在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大力发展的当下,如何书写好漓渚镇的“花样文章”,成为推动漓渚镇花卉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
“千年兰乡”“花木之乡”这一系列美称,是漓渚的符号,也是漓渚的名片。历史悠久的兰文化在新时期绽放出独有的魅力。漓渚兰花,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远销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穿越历史,仿佛依旧可以听到,漓渚人民在绍兴城里卖花所唱的卖花谣。陆游诗中写道:“君不见城南卖花翁,朝卖一枝红,暮卖一串紫......卖得花钱进酒家,取酒尽时还卖花”,生动刻画了当时绍兴花市的热闹。
步入当下,漓渚人以素雅高洁、不与桃李争艳、不因霜雪变色的兰花品格为原动力,与时俱进,将百年老镇装点得花团锦簇。
穿行于漓渚镇,整齐的房屋、崭新的柏油马路、姹紫嫣红的花海,让人充分领略到了漓渚乡村的美丽蜕变。以兰育人,以兰养人,兰文化在这里植根发芽,衍生出丰富的人文内涵,缔造了和谐、美丽的精神家园。这里乡风淳朴、人民勤劳朴实。一面面文化墙,俨然成为了当下乡村文化的一个缩影。随着乡村活力的显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故乡,开拓创业;也有越来越多的周边城市的游人,来到这里,趁着周末节假日闲暇,调适身心,领略乡村美景。这里已然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在乡村振兴的发展大道上,漓渚镇近年来着力发展以兰花为主打的花木产业,建设“花香漓渚”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自2004年以来,连续举办的兰花节已成为漓渚乃至柯桥区、绍兴市的一张靓丽名片,每年吸引着众多国内外兰花专家和爱好者前来参展,进一步提高了漓渚在国际兰花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兰花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因兰而兴的漓渚,如今已建起了兰花大厦、勾践种兰纪念碑、兰谷广场、绍兴花市、花溪老街、兰文化特色馆、兰文化廉政教育基地、兰文化体验基地等兰文化教育基地和花卉市场,拥有国内唯一的“中国春兰样品园”和浙江省蕙兰样品园等兰文化传承基地。
当前,漓渚镇紧紧抓住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契机,大力实施以“千亩花海”“千亩花市”“千亩兰苑”为重点的乡村振兴项目,加快开发利用花卉(兰花)资源,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漓渚立足打造“旅游休闲+康体疗养+文化休闲+花木观光”的世外桃源、生态发展的花木小镇、静心养性的多彩小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漓渚万亩花木基地不但能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促进整体生态环境改善,而且成功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形成了人人致富的良好局面。
主政者 说
裘剑平
漓渚镇党委书记
漓渚镇位于鉴湖水系源头,为古越沃土,这里文物昌盛,以艺兰闻名于世。昔日“勾践种兰渚山”,漓渚镇被誉为“中国春兰故乡”;今日针织产业兴旺,由此形成了花木、针织两张金名片,荣获“中国花木之乡”“中国针织名镇”称号。
近年来,漓渚镇以“乡村振兴示范区、全域美丽标杆镇”为目标,着力打造“花香漓渚”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进行了“花溪老街”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花满棠棣”美丽乡村建设,呈现“漓渚满目绿无涯、棠棣无处不逢花”的美丽景致,蝶变为一个环境优、产业兴、生态美的特色小镇,书写村美民富的新华章。
地名说
地有漓江
江中有渚
漓渚镇位于渚山之麓、鉴水之源,距绍兴市区约12公里,离柯桥约18公里,因地有离(漓)江、江中有渚而得名。
漓渚镇建于1916年,是柯桥区西南部古老而繁华的百年老镇。花卉苗木、针织家庭工业是漓渚镇二大特色经济,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花木之乡”“中国针织名镇”。又因勾践种兰于此,兰花种植业传承至今,兰香遍地,故被誉为“千年兰乡”。
风情园
白石庙古戏台
白石庙古戏台,位于漓渚镇棠棣村,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戏台。它是一座依山门后檐而建的单檐歇山顶戏台,平面近长方形,长4.6米,高5.2米,台板高1.19米。台前檐正、侧均向外镶钳形体较大的木雕倒狮,狮子下加一托木,上雕蝙蝠衔钱,取“福寿双全”之意。台内中央置圆形澡井,直径3.1米,深11米,共16行,每行4只外表敷金的小斗拱螺旋形上收结顶。
这种奇特的澡井装置,在没有扩音设备的过去,多少能使演员的发音唱腔变得珠圆玉润,方圆里许都听得清楚。澡井外口及四周边框上,均刻有简洁的缠枝花卉图案。其外又饰天花,与澡井形成协调醒目的装饰效果。白石庙戏台的雕刻,或镂空剔透,或雕镂结合,布局精当,构思缜密,层次分明,在艺术水平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