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着力点

徐 蓉

2019-04-28 12:30  

打开越牛新闻客户端查看
该功能需要在越牛新闻客户端中使用,是否打开
取消
确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8日举行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在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鲜活教材内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在明确办好高校思政课的使命、路径、格局等方面狠下功夫。

一、以铸魂育人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神圣使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阶段铸魂育人的第一课,对于树立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促进他们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课程的有力支撑。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对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新判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布局,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这一强大思想理论体系为支撑,将有助于青年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丰富的知识体系推动建构正确的价值观。

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要通过直面回应学生提出的现实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深入分析中解疑释惑。高校青年学生正在形成中的知识基础、经验积累、实践参与,均以特定方式塑造着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高校青年学生也是一个较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群体,国内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国际社会风云变幻中出现的新问题,网络条件下各种信息和各类思潮的多样化呈现,都直击大学生的心灵与情感。高校思想理论政治课,既不能回避问题,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疑惑和背后的多方面成因;既要善于引导学生辨识各类社会思潮和社会问题,又要旗帜鲜明地站稳立场,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如此,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信心、坚定信仰。

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要通过不断打造信念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师资队伍,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给青年学生埋下心灵真善美的种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肩负的特殊使命,对教师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应有职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自身坚定的政治信仰、坚实的理论功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深讲透,要寄真情于国家、民族,寄真情于教学,寄真情于青年学生,让思想政治课既有高度又有温度;要掌握历史的哲学的分析方法,要善于运用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在讲清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社会前进充满信心;要厚植自身的知识基础,形成多学科视野,全面客观地引导学生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要坚守政治纪律、教学纪律,在课上课下网上网下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把牢对学生思想的主导权;要有学识魅力、有思想境界,要能知行合一、三省吾身,不断以人格魅力增强课程和教学的吸引力。由此,才能有助于青年学生更好地“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推进铸魂育人。

二、以守正创新为办好高校思政课的必要路径

顺应新时代发展大势,服务国家战略大局,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课程教学的成效,是一项战略性的任务。对于如何推动思政课通过改革创新取得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 “八个相统一”的要求,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守正创新的必要路径。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功能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同时加强政治引导,既要对现象和问题做好透彻的学理分析,使观点和结论经得起学理的检验和学生的追问,也不能因学理性而弱化了政治性,思政课要理直气壮讲政治,凸显政治属性、明确政治立场、弘扬政治智慧、培育政治担当。

“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做好价值观传播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性使命,应在历史与理论等的知识传授中,以知识为载体,以价值观建构为目的,不断培育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选择力,用宽厚的知识体系滋养价值体系,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

“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建设性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旗帜鲜明地批判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所谓“普世价值”“宪政民主”等错误思潮和价值观念,在批判的过程中明辨是非。要积极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成果,建设和发展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确保思政课教学形成完整、全面的内容体系,全方位地为学生价值观建构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思想理论支持。

“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浅入深出的讲解中实现理论的“进学生头脑”,使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使学生在参与实践中更好地体悟和践行理论。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统一的目标、使用统一的教材,而教学对象却在学校属性、地域属性、个体属性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因此,一方面是要落实好统一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要尊重、鼓励探索多样性,要通过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来避免简单地照本宣科,要在善于识别多样性的同时形成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倡导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育学生乐学、善学。但教师也要发挥好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研究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理论难点问题,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思想特点和行动倾向,引导学生多读典籍,逐步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灌输是把真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方式。科学的理论很难自发地产生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而必须从外部灌输进去。但“灌输”不是“填鸭”,也非教条,要通过灌输使学生形成崇高的思想觉悟,还必须不断结合历史与现实,用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启发学生,促使学生自主地增强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实现个体思想意识由自在到自为、自发到自觉的转变。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高校思政课作为一门显性课程,开展显性教育的性质不可改变。但是,要讲好思政课不仅需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而且要善于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三、以构建新格局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探索

厘清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高校思政课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梳理问题的基本成因,认识现状与要求之间的差距,探索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可行路径,进一步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体制机制,构建办好高校思政课的新格局,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作出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进一步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氛围问题,是首要的问题。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存在口头上重要、行动中次要,或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问题;高校内部以及不同院系之间,是否存在课时上的挤压或者挪用的问题,或者是否存在以工作量换取虚假课时等名存实亡的问题;在高校内部,是否存在轻视思政课教师的问题,或者借口思政课内容的流变而否定课程内容的科学性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存在,就是否定思政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问题。改变观念和舆论环境,建构思政课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话语权,各级党委责无旁贷。

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的问题,这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核心问题。这个核心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层次:一是各高校已经形成既符合文件精神又结合自身特点的课程建设,现有的指定必修课怎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意识形态建设和满足学生理论学习需求的双重任务,是否需要在不同层次的高校中发展不同的课程体系;二是各高校如何对待思政课现有统编教材,学生购买和使用的情况分别如何,不同高校是否有意愿、有能力开发符合自身学生特点的教辅材料;三是各高校是否已经建立起一支能有效承担思政课教学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在数量规模和综合素质上是否符合提升课程教学与学科发展质量的要求;四是各高校如何处理思政课教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教学对学科的促进作用以及学科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分别怎样发挥,教师在处理教学与学科、科研之间关系时是否存在顾此失彼的偏废现象;五是各高校是否确立了符合思政课发展规律的教学和研究的评价、监督体系,是否合理调配并统筹协调了思政课建设的各项资源,等等。这些问题在办好高校思政课中具有整体性意义,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的效率和效应,涉及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根本命脉。

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保障性问题。自《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下发以来,中央对高校思政课的实施从课程名称到课时、学分,从师资准入资格到队伍人数规模等形成了一整套的规范和要求,但是具体到每个高校是否真正落实了,各高校是否为落实这些规范和要求设立了制度,情况可能是参差不齐的。现实中,既有规范执行文件要求的多数高校,也有打擦边球、搞小动作的;既存在以制度设计为思政课教师提供物质支持的地区,也存在无法落实基本课时费的财政困难地区;高校内部既有各职能部门之间形成良性支持和互动的,也有体制机制上未能理顺导致工作推进不利的,等等。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问题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构建高校思政课建设新格局,就需要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下功夫,以法治思维推进高标准、严要求的思政课建设。

探索构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新型发展格局,“新”在思政课建设的战略应与高校的育人战略实现主动、全面的对接,使思政课建设成为实施“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并对“三全”育人起到引领作用,从而推动全方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构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新型发展格局,要着眼于时间和空间两个轴线,利用好高校育人格局中课堂与实践两个平台,建设好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员的能动性和财物的效用性。构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新型发展格局,还要立足校内外各项资源,一方面探索这些资源内在价值和能效的充分发挥,从资源的科学投入和系统优化两个角度,改善各项资源现有的运行模式;另一方面探索所有资源的“思政+”方案,在高校各类课程的开发和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全体师生形成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为时代新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铸魂立基。

(作者: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来源:《红旗文稿》   编辑: 季建明

评论

热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新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暂无新评论,速抢沙发
写评论
回复: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打开APP
展开阅读全文
为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请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越牛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