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嵊州籍著名美术教育家、当代中国人物画大师、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去世,享年86岁。
昨天上午,嵊州当地的群众、学生自发来到刘文西老家长乐镇水竹村刘老的故居,观摩、回忆刘老的作品,追忆他那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
在60余年的丹青生涯中,刘文西终坚守着“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去歌颂人民,为人民而创作”的艺术追求和人生信条,不断创作着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曾率一批黄土画家回嵊,拍卖画作支持家乡建文化礼堂
“堂叔最爱家乡,时刻关注着家乡的点滴变化。”昨天,刘文西堂侄刘育剡说。
得知刘文西去世的消息,刘育剡深感突然。今年5月1日他曾赴西安看望堂叔,那时老人虽然已行动不便,但思路清晰,人也很精神。刘育剡说,那次他们聊了1个多小时,与以往每次见面一样,说得最多的仍然是家乡嵊州。“虽然离开嵊州几十载,但堂叔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家乡,关心家乡建设。”
2015年11月,刘文西回到老家水竹村。在与村干部座谈中,他得知村里建造文化礼堂等缺资金,立即表态说:“家乡建设一定要支持,资金难题我会想办法解决一些。”他当即承诺,过些日子会再回一趟老家,将黄土画派的几位名家请来,举办一个名家笔会,公开拍卖所作的画,所得款项用于村文化礼堂建设。
2016年4月,刘文西带着一批黄土派画家再次回到家乡。一到嵊州,画家们便不顾旅途劳累到各地写生作画,还在江山江郎山景区举办国画创作活动,其中9位画家创作了多幅人物、山水、花鸟画。他们将这些画委托拍卖后,把40万元捐助给了水竹村建设文化礼堂。
水竹村书记刘仲尧说,刘老是村里的骄傲,也是嵊州人的骄傲,一定要把水竹村建设好,把刘老艰苦朴素、勤勤恳恳的精神发扬光大。
破例为家乡幼儿园挂名,题写园训
昨天,嵊州市经济开发区幼教集团内,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画起了他们心目中的刘文西爷爷。这个与刘文西有着特殊情缘的幼儿园,以这样的方式纪念他。
该幼教集团园长邢舟亚告诉记者,3年前,他们就与刘文西结了缘,学校师生常常与刘文西一起交流、一起画画。2017年5月,由刘文西堂侄刘育剡牵线,嵊州市经济开发区幼儿园定名为“刘文西艺术幼儿园”。“当时我觉得这是很难办的一件事,因为在全国范围内,刘文西没有同意过一个社会团体、单位用他的名字命名。”刘育剡说,当时的刘文西因重感冒在医院治疗,连说话的力气也不太有,但在翻看了幼儿园小朋友的画作后,眼睛一下子亮了,激动地一幅幅点评起来。
更出乎刘育剡意料的是,当时还在病床上的刘文西,竟拿出笔在画册上题了“嵊县的小朋友长大了要给国家作更大贡献”18个字,并欣然同意将开发区幼儿园更名为刘文西艺术幼儿园的事。
邢舟亚说,幼儿园还选派了3位教师和3位小朋友到西安看望刘老。刘老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还现场指导孩子们作画,为幼儿园题写了“启蒙养正,向美而行”的园训。“这令我深感意外,因为他已公开向社会宣告封笔了,极少给单位和个人题字作画。”刘育剡说。
为画好家乡,82岁的他和夫人爬上悬崖作画一个多小时
思家乡、念家乡、爱家乡。熟知刘文西的人都知道,刘老对家乡的情结之深。刘文西老家长乐镇水竹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山村,剡溪源头绿溪江环绕着村庄。刘文西对这里的山水充满了深厚的感情。“这溪江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地方,我经常和小伙伴在这里游泳,抓鱼捉虾,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2015年,刘文西这样说。
水竹村里有刘文西的故居,故居陈列了许多他的作品,一幅《家乡最美》更道出了刘文西对家乡深厚的情怀。“虽然离开家乡几十载,但刘文西时时刻刻挂念着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水竹村党支部书记刘仲尧说,每年只要有机会,刘老都会回家乡看看。
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农村政策重大变革时期,刘文西回到水竹村就会大力宣传中央的农村政策,3次自费为水竹村画巨幅壁画,教育村民走集体化、机械化、现代化道路,希望家乡人民摆脱贫困,尽快走向富裕。
近年来,家乡的变化让他激动不已。2015年那次回到老家水竹村,停留了不过10个小时,作画的时间却超过了5个小时。水竹村的许多村民都见证了刘老和爱人陈光健的创作过程。两位老人画了水竹村的香樟树、新大桥、纪念馆、文化礼堂以及水竹村的新农村全景。更让村民们感动不已的是,两老为了画故乡全景,在村中亲戚朋友搀扶下登上村前5丈高的悬崖,冒着刺骨的寒风在悬崖上作画一个多小时,两老各画成一幅故乡全景速写图。
他从嵊州走来
“家乡的风光很美,有溪、有山、有大松树……这种环境本身有一种美感。”在问到如何与绘画结缘时,刘文西这样回答。嵊州是越剧的故乡,村村都有戏班,人人会唱越剧。再加上善于绣花描画的母亲的影响,刘文西自小就对美无限热爱与执着。乡下没有颜料,刘文西就将不同色彩的瓦片磨碎,把各种鲜艳夺目的野花碾烂,或用木炭作笔,在墙上涂涂画画。
1949年,嵊州(当时的嵊县)举行庆祝开国大典集会,16岁的刘文西承担了绘制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肖像的任务。悬至主席台上时,两幅肖像得到了全县乡亲的赞扬。“那是我第一次画领袖肖像,虽然那时画得还不成熟,但乡亲们还是给予了认可。”参加这次庆祝大会,让刘文西找到了绘画人生的方向。
1950年,刘文西前往上海求学,结缘上海育才学校。在这里,17岁的少年接触到影响其一生的启蒙性文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60年,《人民日报》发表了刘文西的作品《毛主席和牧羊人》,毛泽东主席看了说:“文西画我很像,他是一位青年画家。”
1997年,刘文西作为全国八届人大代表在北京开会。中国人民银行制钞公司的工作人员找到他,希望他为第五套人民币设计一幅毛泽东头像。当时的照片已经选定,是一张毛泽东在建国初期拍摄的正面免冠闪光照,这张几经修改过的照片非常模糊,又没有阴影,因此要达到人民币上画像的制作要求,其绘制难度可想而知。刘文西硬着头皮上了,最终他不负众望,成功完成毛泽东头像的绘制。
1997年画出来,1999年、2000年第五套人民币陆续发行后才面世。“一直没有透露消息,我保密了3年。”他笑着说。
如今,刘文西的画作被称为“14亿人看得最多的”作品。目前使用的5元、10元、50元、100元上的毛泽东头像都出自他之手。
平易近人的大师
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沈卫莉 陈正军
一顶淡蓝色的解放帽,一身洗旧了的银灰色衣裤,这是刘文西的标志性装扮——没有一丝大家的风采,却有着扎根土地的本色。
田一平是绍兴书画院院长、绍兴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嵊州人,他自小就知道嵊州有个大画家叫刘文西。2011年,田一平跟随绍兴有关领导到西安拜访刘文西,邀请他出任绍兴书画院名誉院长,刘文西爽快地答应了,过了不久,他给家乡书画院寄来一幅书法作品,内容为“坚持毛泽东文艺思想,创作人民喜爱的作品”。
收到这幅字后,田一平欣喜万分,立即把它装裱起来,挂在市美协的过道上。“刘老非常忙,每天有一拨又一拨的书画爱好者上门求教。一般情况下,他的助理都会把他们拦下,怕影响刘老的创作。没想到刘老特意给家乡的书画院寄来这幅书法作品,殷殷期盼令人感动。”田一平感慨地说。
近年来,田一平数次到陕北采风,重走刘文西走过的地方,在延安市宝塔区桥沟镇二十里铺村,当地乡亲看到有画家在写生,马上走过来问:“知道刘文西吗?他经常来,过大年也在这里,素描本不离手哦。”田一平说,这就是刘文西,对百姓心中有感情,画中有真情。
上世纪80年代,如今已是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的李俊还在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求学。刘文西的一本素描出版后,美术系学子人手一本临摹,用李俊的话说,“刘老的作品非常接地气。”
一次,李俊的一位同学因为崇拜刘文西,径直跑到西安美院去拜访,同学们以为他一定会吃闭门羹,不料想刘文西不仅接待了他,还给他示范如何进行素描创作。
市美协副主席韩界平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成了一名知青画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刘文西的炭条画《毛主席和牧羊人》,画得如此逼真,惊呆了。如今韩界平早就成了小有名气的画家,但他对于刘文西的崇敬有增无减。刘老成名成家后,依然走到人民中去绘画,画画作风扎实,作品深入人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在刘文西的眼中,家乡的风光是他创作的重点题材,每次回到嵊州都会到乡村、剡溪两岸去实地绘画写生。“这么大年纪了,却非常执着。如果一幅作品没有完成,他宁可不吃饭。”嵊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黄东涛说,刘老的这种精神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画家。
刘文西把自己涉及浙江的优秀作品汇集成《刘文西家乡速写画集》出版,画集中有关嵊州乡村山水的图画就有66幅。
“记者同志,刘文西给了家乡美术工作者太多的滋养,能否呼吁一下,给刘文西建造一个美术馆,他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临走前,画家们对记者说。
说文西
吴作人(中央美院前院长,油画家):半生青山,半生黄土,艺为人民,传神阿堵。
靳尚谊(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油画家):从黄土地中创造新的时代精神,文西兄是黄土画派的带头人。
方增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国画家):刘文西的艺术高峰,是勤奋垒起的;是速写垒起的;是采风垒起的;是不断深入生活,扎实苦练基本功垒起的。
李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看到中央电视台播出《刘文西现象》后很兴奋,感到是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出了一口气。我认为,如果说战争年代,美术界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代表人物是古元,那么,解放后四十年坚持走这条路的就是刘文西。刘文西是陕西的骄傲,延安的骄傲。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文西先生展览时开了个研讨会,我开了个玩笑,说刘文西有几个不变:坚持画速写、坚持深入生活、坚持戴干部帽和穿中山装。
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在“文革”之前,有四位画家对人物画的影响很大,这四位画家就是刘文西、方增先、黄胄和杨之光。我觉得这四大家中,刘文西的影响是最大的。
杨力舟(中国美协原副主席):我在西安的时候,受到王式廓、董希文、刘文西等人作品的影响。刘文西创作的画,在全国很有影响。他笔下的《刘志丹在陕北》和一系列歌颂毛泽东的国画人物,气韵生动。
陈佩秋(国画家):刘文西突破了中国画已有的审美格式,创造性地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成就,特别在拥有了众多的劳动人民形象素材后,开拓了中国水墨画的新领域,成为中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马鸿增(评论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几位各具风貌的佼佼者。如黄胄之奔放洒脱,刘文西之厚重坚凝,方增先之深沉抒情,程十发之朴拙轻盈。
网友泰然:什么是真正的大师?什么是人民艺术家?刘文西用作品作出了最真切准确的诠释。他的作品人民能看懂,专业画家能看懂,全人类都能看懂!他笔下的老人,慈祥、坚韧、沧桑、深厚,给人无穷的力量和希望,这才是我们民族的父辈的形象。他笔下的领袖,始终与大地山河在一起,与人民忧乐在一起,与民族生存安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