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岳兵
“能不能想办法让我多活两年,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留着遗憾,7月6日19时51分,“浙东唐诗之路”发现者与首倡者竺岳兵先生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5岁。
“竺老最大的心愿是将有关浙东唐诗之路新的研究整理出来并出版,名字都已经取好了,就叫《再论浙东唐诗之路》。”竺岳兵先生生前好友袁伯初痛心地说,竺老虽去,但大家一定会尽力完成他的遗愿。
近40年来,竺岳兵将一腔心血都付诸于“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上,连续出版了《浙东唐诗之路唐代诗人行迹考》《浙东唐诗之路》等10余部研究著作,发表论文100多篇。
2018年,“浙东唐诗之路”首次被写进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竺老的家乡新昌去年启动了“浙东唐诗之路”活化工程,竺老的研究成果正让这条古道的旅游线路获得“新生”。
心系“浙东唐诗之路”
“竺老因为无法进食,已经半个多月没吃东西了,但他的病床边放着《全国浙东唐诗之路与天姥山学术研究会》《浙东唐诗之路提出30周年》等资料,叫我送给医生护士和来看望他的亲朋好友。”竺岳兵的助手俞晓军说,即使身患重病,躺在病床上,他还是心系“浙东唐诗之路”,不忘推广。
2006年,因为共同研究“浙东唐诗之路”,袁伯初和竺岳兵成为朋友,在他眼中,竺岳兵是个对学术严谨而专一的人。“每天他最高兴的事就是跟我讲关于‘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进展。”袁伯初告诉记者,在弥留之际,他反复跟他们几个讲一定要将关于天姥山、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整理成书并发扬光大。
生前,为了深入推进“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竺岳兵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牵头组织,筹备资金,为“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搭建国际、国内平台。新昌先后举办了10多次“浙东唐诗之路”学术研讨会,最多的一次有120位学者参加,学者来自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影响巨大。
浙东唐诗之路
从51岁提前退休并全身心投入到“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中开始,读书、考察、写文……成了竺岳兵生活的全部。为查资料,竺岳兵甚至在图书馆里过春节,积攒下了上百斤的研究记录。
有一年,竺岳兵还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出院不久,他又主编了《中国李白研究·李白与天姥国际会议专辑》。这本书正是竺岳兵在病中,由俞晓军根据其口述记录而成的。
目前,竺岳兵已经出版了10余部研究著作,发表论文100多篇,赢得了学术界的普遍赞誉。
潜心研究40年
“西有丝绸之路,东有浙东唐诗之路。”竺岳兵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旅游线路图。地图中,如今已隐没于荒草野地的千年古道,曾是一条旅游热线。这条路,就是竺岳兵提出的“浙东唐诗之路”。
1974年,在新昌毛纺厂做基建工作的竺岳兵,利用空余时间着手研究李白的诗歌和他到过的地方。通过对李白等诗人踪迹的研究和多次的实地探访,竺岳兵发现,唐代有400多位诗人曾来到新昌游历写诗。
结合之前在公路交通部门的工作经验,竺岳兵发现许多唐诗中提到“水路”,如杜甫在《壮游》里有诗句“归帆拂天姥”等,他的脑子里渐渐产生了一个想法:从慈圣村经茅洋、黄坛、沃洲、兰沿、新昌城关镇到今嵊州接曹娥出杭州湾,可能是古代著名的水上旅游线。
1993年,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发文批准“浙东唐诗之路”的专用名称。于是,“浙东唐诗之路”成了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又一条文化古道,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近年来,许多中外游客慕名来到浙东,寻觅诗人足迹,感受当地风光。
2007年,新昌县人民政府还成立了“浙东唐诗之路申报世界遗产领导小组”。此后,“浙东唐诗之路”所经之地的各市、县也纷纷开始了申报世界遗产的行动。
近年来,新昌也定下了全力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的目标,发掘、打造好唐诗文化,将新昌打造为真正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