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新机动车以每年16万辆的速度不断增长,但机动车报废回收数量却不足5000辆,我市现仅有的5家拆解企业长期处于“吃不饱”状态。如何补齐报废汽车回收比例低、僵尸车随处可见、废旧汽车处理水平低等短板,强化报废汽车回收行业管理?昨天,市政协举行“报废汽车回收及处置利用”民生圆桌会,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回收处置落后
需加快行业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3月底,我市汽车保有量达156.4万辆,预计我市今后年均新增注册汽车将保持10%~12%的增速,汽车保有量将不断增加。
“现在还没到汽车强制报废的高峰期,5年以后,每年将有10万辆左右汽车因车况原因陆续报废。”市政协委员张国进说,控制机动车总量、加速废旧汽车的报废回收和处置利用,已迫在眉睫。
据调查,我市目前拥有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资质的企业1家(绍兴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回收网点4家(1家为浙江新世纪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诸暨分公司,3家为绍兴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在上虞、嵊州、新昌设立的分公司)。这5家企业分别存在“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效益差、升级难”等问题,它们只能将回收车辆统一打包,运至外省相关回收企业进行拆解处置,导致我市车辆回收拆解方式粗放落后,引发的二次污染难以解决。
张国进委员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快制订机动车回收处置行业发展规划。可根据6月份施行的《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拟定我市机动车回收市场的空间规划和布局,兼顾环保和监管要求,严格新入企业审批,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同时适时出台汽车限牌措施,控制机动车总量。”
建议设立
“僵尸车”举报专线
汽车报废,我市主要通过回收注销的方式进行注销登记。据统计,全市汽车回收量从2015年末的14032辆,下降到2017年末的4503辆。两年间减少了近万辆,降幅达70%。“我市报废车辆的补贴标准不高(每辆350元),导致车主规避正规回收渠道回收。”市交警支队副支队长金永卫说,我市每年都有大量报废车辆外流出省交易,也有大量报废车辆流向城市周边非正规机动车辆拆解点。
“还有部分报废汽车沦为‘僵尸车’,成为城市管理难题。”市政协委员丁继红认为,“僵尸车”不仅占用公共停车资源,让有限的车位更加拮据,同时严重影响市容市貌,还带来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记者了解到,市级层面,目前仅明确了综合执法部门对人行道违停车辆、僵尸车辆进行拖离等执法权限,对小区、单位内部的违停和僵尸车辆没有执法权限,导致一些“僵尸车”长期占用小区、单位的公共资源,无法强制报废。
丁继红委员建议,设立“僵尸车”举报专线,市民发现“僵尸车”或者同一车同一位置停放超3个月,就可以专线举报。同时,要明确由公安、生态环境、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和社区、物管等联合处置居民小区和单位的“僵尸车”。
如何从源头上遏制“僵尸车”产生?市政协委员汤帆建议,加快进行地方立法,制定“僵尸车”强制处理办法,明确车主的责任和义务,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同时将“僵尸车”信息与公民的征信系统关联,建立相应的“黑名单”制度。
实施财政补贴
鼓励提前报废
报废回收是汽车流通的最后环节,绍兴不少车主报废车辆的意愿不强,主要原因在于报废价值不高。按照2019年《财政部商务部关于发布〈老旧汽车更新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等有关规定:提前报废1.35升及以上排量轿车,每辆补贴人民币1.8万元。但是目前这一政策我市暂未实施。
“针对我市报废汽车的趋势,未来3至5年可采取市级财政适当补贴的方式,鼓励民间私家车提前报废。”市政协委员蒋杨英建议。
“以我市每年报废5万辆车测算,财政每年需补贴100多万元。但是新购车辆可拉动数以十倍计的消费金额。对提前报废车辆实施财政补贴,可以促进消费,是一举多得的举措。”市政协委员张国进说。
蒋杨英委员还建议,让有资质的企业进入报废汽车处置市场,建立竞争机制。让机动车所有人将该报废的机动车及时报废,由原来的“催报”改为主动报废甚至提前报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