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有限的救助资金更精准地发放给确实需救助的困难家庭?上虞区创新社会救助管理模式,从去年9月开始,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参与城乡低保家庭家境调查。截至目前,第三方已对600余户困难家庭开展调查,经民政部门审核,发现50余户不符合申请救助条件。
上虞区民间公益组织“点亮一盏灯”爱心服务社就是该区引入的第三方。“每个月都有新申请的低保户需要我们核查。”昨天,“点亮一盏灯”团队负责人董国光说,每次调查时,他们严格遵循“一看”“二问”“三查”程序,详细查看申请者身份证、户口簿与实际共同生活家庭成员是否一致,仔细观察家用电器以及消费品,了解其日常生活水平;详细询问每个家庭成员的收入情况以及家庭消费水平等。此外,调查员还通过走访邻里、村(社区)工作人员,了解申请人家庭实际生活情况,并将所获得信息填入问卷调查表中,最终由申请人签字。
“根据民政部《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有关规定,新申请的低保户,镇村级需100%入户调查,县市层面需30%的入户调查。通过引入第三方调查模式,上虞区做到了两个100%。”上虞区民政局社救科科长王志元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该区就建立起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定期开展救助对象收入财产动态核查。但由于基层人手不足,上门调查的覆盖率、准确率都成问题,自然也避免不了“关系保”“人情保”。而由公益团队担任调查员,具有第三方的客观性,再由民政部门采取不定时、不定量抽查方式,核实申请家庭底细,就能较好地实现公平公正救助。
在这次第三方调查中,就发现了一些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家庭。如有的申请对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上查不到收入信息,上门调查时却发现申请对象长期在外打工;有的申请人,平台上查询不到配偶情况,入户调查时发现其不但有配偶,而且已结婚多年。调查出来的情况,可谓五花八门。
上虞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低保调查,相当于在严把审核关的同时又多了一道“关口”,让政府的低保政策得以更好地发挥保民生、托底线的社会功能。
“我们平时也在走村入户做公益。通过上门调查,也扩大了我们的公益行动范围。”董国光说,就像最近的一次调查,一个困难人员因病需就医却缺钱,团队立即帮助对方筹了部分钱款。
短评
思路一宽,难题自解
大 竹
上虞区民政局引入第三方核实低保户底细,许多难题迎刃而解。600余户申请救助的家庭中,多达50余户被查出不符合救助条件。
这一数据说明,以前的核查制度、方法有漏洞,而且漏洞不小。这些漏洞,相关部门不是没看到,有些地方还出台了一些补救措施,但由于破题思路局限于就事论事,只在原来的制度设计上修修补补,取得的效果总是不大。这些年来,媒体曝光持续不断,直指核查环节的软肋。
对民政部门来说,软肋就是人手不足,力有不逮。困难家庭面广、分散,而且有的家庭隐瞒收入,没有一点调查手段很难查出来。让村(社区)干部代劳,申报、核查一手兼,又难免夹杂一丝利益纠葛和冲突,出现“关系保”“人情保”。
墨守成规,解决不了软肋问题。借力第三方,思路一宽,难题自解。而且,利用第三方的力量做事早已有先例,像柯桥区柯岩街道、华舍街道引入第三方,对工业园区的消防工作进行监督,既解决了企业负责人精力顾不上、安监部门人手不足的难题,又使监督工作更具针对性。
当然,借力第三方并不意味着可以当“甩手掌柜”。第三方做事,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强化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