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成“唐僧肉”
附:
人民日报评论:莫让消费贷成“套路贷”
一些消费贷漠视消费者权益,靠坑蒙拐骗等不当手段运营,注定走不远。解决这一乱象,要从加强监管和行业自律两方面来抓
在票务平台上买了张火车票,却被平台默认绑定某消费贷产品来分期付款,购票者糊里糊涂变成贷款人;在网购平台一键下单进入支付环节,平台自动置顶推荐其自行开发的消费贷入口,如果你不小心用上它,就在不知不觉中背上一笔新的还贷任务……
最近,不少消费者都碰到过莫名“被消费贷”情况,除了订票购物,在生活缴费、医疗美容、手机充值、教育培训等日常高频消费场景中,也有不少类似案例。由于消费者不知情或者信息知晓不完整,一旦没有及时发现,不仅需要额外支付不菲利息、逾期费,逾期还贷还会导致个人征信记录受损,这让某些“消费贷”异化为“套路贷”“陷阱贷”。
当前,借呗、花呗、白条、任意付等网络消费贷十分流行。其初衷旨在解决消费者暂时性金融资源不足、助力消费者更好更快实现紧迫性消费需求。凭借无抵押贷款等优势,消费贷市场被视为一片“蓝海”。有报告显示,当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接近6万亿元,预计2020年可超12万亿元。
一些消费贷为何却成为“套路贷”?原来,一些平台不顾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涉嫌以欺诈、诱导等手段来推广消费贷,牟取不当利益;使用中,消费者还可能面临平台方制造逾期、恶意催收、补贴消失、服务突然终止等风险。比如,有的平台消费贷平均年利率高达63%,但依然获客不少,其“窍门”在于,大多数借款人在借款前并不知道还存在手续费、服务费等诸多隐性收费;另外,这些平台往往都是以日利率或每月还款额等信息进行宣传,却不清楚告知年利率畸高的真相。
按理说,分期消费是一个多方共赢的过程:消费者能花更少的即时支出买到中意的产品或服务;网络平台找到流量变现的快速通道;银行得到贷款新增长点……但现实中,利益天平往往向后几方主体倾斜,消费者利益容易被忽视。一些消费贷漠视消费者权益,靠坑蒙拐骗等不当手段运营,注定走不远。
解决一些消费贷成“套路贷”的乱象,要从加强监管与行业自律两方面来抓。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应实现全流程监管,要求消费贷各个环节的从业主体依法合规运营:牌照是否健全、有无场景依托、利率是否在合理区间、有无虚假宣传等等,每个环节都严格审查,一旦发现存在欺诈误导、暴力催收等违法行径,应严厉打击。同时,加快完善消费信贷法律法规与政策,适当提高业务办理资格门槛。
对于行业自身来说,网络平台等应严格遵守电子商务法关于禁止“搭售”“默认勾选”等规定,牢牢把住诚信经营的底线,保护消费者知情权。不妨建立更为规范的买卖合同订立流程,强化销售方信息披露义务;相关企业要强化信息安全与消费者信息保护,不得滥用消费者授权。(原载《人民日报》2019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