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党员张富清 >> 聚焦
你是一座山——记深藏功名的共产党员、战斗英雄张富清
2019年05月27日 11:17:54
来源:湖北日报

图为:5月14日,95岁的张富清老人向看望他的部队官兵敬军礼。(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通讯员 朱勇)

越过山丘,我们看到了另一座山。

那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

最初听到建设银行来凤县支行离休干部张富清的故事,我们有些诧异,有些感叹,甚至有些疑虑:一位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竟连家人都不知道他的事迹,直到退役军人事务部成立后采集退役军人信息,才揭开尘封半个多世纪的英雄传奇。

走近这位95岁的老人,走进他为之奉献的武陵大山,走近他经历过生与死的战场,在深藏功名背后,那些平凡又不平凡的故事,令我们深深震撼和感动……

(一)

2018年12月3日下午,地处鄂西边陲的来凤县。

酉水从县城的一角静静流过,奔向八百里洞庭。

新成立的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县委政法委干部张健全,带着父亲张富清的退伍证来到这里。“为了全面采集退役军人信息,除了退伍证以外,还需要户口簿、身份证、立功证书等,请尽量将与服役有关的材料提供完整。”信息采集员聂海波接待了他。

听了介绍,张健全赶回家中,向父亲说明具体要求。

张富清从卧室一只旧皮箱里,翻出一个红布包裹:“都在里面了。”

张健全接过包裹,匆匆折回。

红布包裹层层打开,一枚“人民功臣”勋章跃入眼帘。

聂海波一下子被这枚勋章深深吸引。“只有战功卓著的英雄,才能得到这种荣誉!”他心头一震。

认真清点后发现,勋章的主人张富清,曾荣获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团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军战斗英雄,还有时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签发的《报功书》。

56岁的张健全也愣住了。记忆中,没听父亲讲过立功受奖的事。

2018年冬天的一个瞬间,揭开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往事。

这一天,是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正式挂牌的第9天。

(二)

2019年2月14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来凤县城张富清老人家中。

这是一位95岁老人一生中,第一次面对记者回首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房屋,室内简陋但整洁。

客厅通向阳台的门关不严实,透着冷风。

张富清和老伴静静坐在一方台桌前,烤着火。

张健全为我们找来父亲珍藏已久的红布包裹。

张富清所在部队,是著名的西北野战军三五九旅。一张泛黄的《立功登记表》上记录着他的4次立功经过:

1948年6月,作为十四团六连战士,在壶梯山战役中任突击组长,攻下敌人碉堡一座、打死敌人两个、缴机枪一挺,并巩固了阵地,使后续部队顺利前进,立师一等功;

1948年7月,在东马村带突击组六人,扫清消灭外围守敌,占领敌人一座碉堡,给后续部队打开缺口,负伤不下火线继续战斗,立团一等功;

1948年9月,作为十四团六连班长,在临皋执行搜索任务时发现敌人,即刻占领外围制高点,压制了敌人封锁火力,迅速消灭敌人,立师二等功;

1948年10月,在永丰战役中带突击组,夜间上城,夺取了敌人碉堡两座、缴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明,获军一等功。

1948年12月彭德怀签发的《报功书》中写道:“张富清同志为民族与人民解放事业,光荣参加我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二营六连任副排长,因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

老人沉思着,仿佛回到那烽火连天的岁月——“我是1948年3月参加解放军的,当时白天黑夜战火正猛,几乎天天在行军打仗。记忆最深的是永丰城一役。

那天拂晓,我和两名战友组成突击组,抠着砖缝率先攀上永丰城墙。我第一个跳进城内,冲入敌群展开近身混战,战友们打散了。我端着冲锋枪朝敌群猛扫,突然感到头顶仿佛被人重重捶了一下,缓过神来继续战斗。后来又感觉血流到脸上,用手一摸头顶,一块头皮都翻了起来,我才意识到一颗子弹刚擦着头皮飞过,在头顶留下了一道浅沟。”

“击退外围敌人后,我冲到一座碉堡下,用刺刀刨出一个土坑,将捆在一起的8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拉下手榴弹的拉环。手榴弹和炸药包一起炸响,将碉堡炸毁。这场战斗一直打到天明,我炸毁了两座碉堡、缴获两挺机枪。战斗结束,我死里逃生,而突击组的另两名战友再也见不到了……”

发生在陕西蒲城的永丰之战,是配合淮海战役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况惨烈。

“是什么力量,让您冒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

“决定胜败的关键往往是信仰和意志。我们共产党人就是有着钢铁般的信念。”老人的回答掷地有声。他说,“突击队的任务就是消耗敌人。怎么消耗?就是用身体消耗敌人的弹药,为后续部队打开缺口。我是共产党员、革命军人,越是艰险越要向前。”

每场战斗,张富清都争当突击队员。因为打仗勇猛,彭德怀到连队视察时,多次接见张富清和突击组战士。

1948年8月,在炮火硝烟中,他举起右拳宣誓:“我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诚心诚意为工农劳苦群众服务,为新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干到底,自入党以后,努力工作,实事求是,服从组织,牺牲个人……”

采访结束,张富清在老伴搀扶下,从台桌前站起身为我们送行。

这时我们才发现,老人的左腿已因病截肢……

(三)

2019年5月10日,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永丰镇。

怀着对张富清老人的敬意,我们千里寻访英雄的足迹。

漫步永丰镇,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尽,张富清当年和战友们攻下的城墙围寨也难觅踪影。

战役旧址上,建起了永丰革命烈士陵园和永丰战役革命烈士纪念馆,用图文和实物,记录着那场战役的惨烈与荣光。

一座纪念碑矗立天地间,镶刻着王震将军题写的“永丰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金色大字。

碑前广场上,彭德怀、习仲勋、王震的塑像栩栩如生。

纪念馆内,屏幕上正播放张富清深藏功名的人生传奇。2月15日,湖北日报率先推出《95岁老人是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报道,引起网络广泛转发,在永丰镇也迅速传开。

“这里安葬着在永丰战役中牺牲的330名烈士。”永丰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李巍告诉我们,1958年,为纪念在永丰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当地政府主持修建这座陵园,将烈士遗骸集中安置。陵园现为国家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永丰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我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习仲勋等领导和指挥下的一次重要战役,是1948年冬季攻势中的重大步骤。

永丰战役革命烈士纪念馆碑墙上记载:1948年,西北野战军对胡宗南部于永丰镇曾进行过两次攻坚战。10月5日至7日在荔北战役之永丰战斗中,于该镇全歼敌一个团,活捉团长张泽民;11月26日至28日冬季攻势之永丰战役中,于该镇全歼敌七十六军,活捉敌军长李日基。

李日基后来曾回忆:“是夜(注:1948年11月25日夜),永丰镇的防守,统由新一师担任。解放军在肃清外围阵地后,即向四周进逼,准备攻寨。我令各部队在寨墙上挖凿枪眼,在寨内空地上挖掘掩蔽部,作巷战准备。”

忆及被俘情形,他写道:“天将黎明,北面东段又被突破一个缺口……这时候,我手中一点预备队也不掌握,只带着几个卫士跑到突破口指挥守兵进行挣扎,企图挨到天明,盼飞机前来支援。可是打开缺口攻进来的解放军,发展得很快。我见大势已去,马上回到军部,令参谋长把来往的电报和底稿全部焚烧。正在焚烧时,解放军进到军部所在窑洞。”“当时虽然有身边的人替我打掩护,说我是副官,但还是被解放军指认。我只好承认我就是李日基。”(李日基《第七十六军第三次被歼》,收录于中国文史出版社《西北战场亲历记》)

李日基所称解放军打开的“缺口”,正是张富清和战友们舍身攻下的堡垒。

永丰战役及时有力地配合了淮海战役,巩固了澄城、合阳、白水等解放区。

1948年12月1日,中共中央致电彭德怀、贺龙、林伯渠、习仲勋、张宗逊、赵寿山,并转西北人民解放军全体同志:“庆祝你们歼敌第七十六军两个整师、第六十九军一四四师和第三军十七师大部共十个整团近三万人的巨大胜利。尚望继续努力,为全歼胡宗南匪军、解放大西北而战。”

战斗胜利了,张富清的很多战友牺牲了。湛蓝的天空下红旗招展,壮士却永不归来。

70年过去了。今年3月2日,张富清当年所在的三五九旅、现新疆军区某部得知张富清的事迹,特意指派两名官兵到来凤探望。当老人听到“三五九旅的战友”,眼里泪花闪动,他坚强地站起身,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四)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高山之间,飞云之下。

1954年12月,武汉。

冬日寒风里,一名年轻军官步履匆匆。

风华正茂的战斗英雄张富清,此时面临转业。

最初,他想回陕西老家侍奉母亲,和未婚妻比翼齐飞。

但此时湖北西部的恩施地区缺人才,缺干部。张富清服从组织安排,去了山高路远、条件艰苦的来凤县,“共产党员,要坚决听党的话,党说要去哪里,就去哪里。”

听党的话、服从组织安排,是他一生的信念。

他的未婚妻孙玉兰,也从家乡陕西洋县追随而至。

一块红布,包好用生命换来的勋章。

一只旧皮箱,锁住赫赫功名,封存了戎马岁月。

这对新婚夫妇怀着改变边远山区贫困面貌的憧憬,跋山涉水,一路向西。“一脚踏三省”的来凤,地处武陵大山深处,与湖南省龙山县只隔着一条酉水河。

今天,我们借助现代交通工具,从武汉走陆路到来凤尚需7个小时。

当年,张富清夫妇从汉口出发到来凤,穿越崇山峻岭,走了整整7天。

那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一段极为艰难的岁月。

县城仅三街九巷5000余人,街市残破;经济凋敝,民生困难,建设和发展任务极其繁重。

张富清夫妇正是奔着这种艰苦来的。“这里苦、这里累,这里条件差,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

带着“在战场上死都不怕,还怕什么苦”的赤诚,张富清来了,一来就是一辈子,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部队已出发。

在来凤绵延的群山中,张富清开启了人生第二战场。

他在来凤的第一任职务,是县城关粮油所主任。

电影《难忘的战斗》,讲的是解放初期,反动派特务阴谋卡住城市粮源,颠覆新生的革命政权。面对敌人制造的粮荒,军管会组织粮食采购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收购粮食,支援城市。

管好粮食,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尤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张富清一头扎进工作里,处处身先士卒,日夜加班加点。

即便如此,大米还是供不应求。

来凤县史志办原主任叶明理介绍,1953年3月26日,国民党还向来凤县卯洞区河东乡响水洞一带,空降过四名武装特务。长期匪患导致当地农业生产严重滞后,国家又刚实施粮食统购统销,加之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在实施,工业生产任务繁重,粮油所主任面对这样的局面,工作难度非常之大。“大米供应不上时,只能用一斤粮票换五斤红薯,这五斤红薯还得自己去田里挑。”

为彻底解决大米供需矛盾,张富清想方设法买来设备,办起大米加工厂。

那时,他母亲正在弥留之际,陕西老家几次来信,要他回家见母亲最后一面。一次次催促,他都因工作离不开没能回去。

时隔多年,张富清在日记中写道:“当时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工作任务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绝不能向组织提要求,干好工作就是对亲人最好的报答,干好工作就是对母亲最好的尽孝!”

1960年前后,来凤县同样遭受了罕见的自然灾害。“1959年干旱82天,1960年干旱42天。”叶明理说,张富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前往灾情最严重的三胡区(包括现在的三胡乡及革勒车镇部分)任副区长。

为帮助当地百姓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张富清经常下乡驻队,住的都是最困难的农户家。老百姓吃啥,他就吃啥,按标准付给粮票。

一头扎进农村的张富清发现,当地农业生产所需的小农具严重不足,需要从邻近的湖南省永顺县采购。他就派人到永顺县请来铁匠杨圣,并安排他带领本地几名铁匠一起打制农具。后来,三胡区不仅实现农具自给,还能外销。

1975年,51岁的张富清调任当时的卯洞公社任副主任。“组织上考虑他年纪大,安排他分管机关和财贸,本可以不下乡。”时任卯洞公社组织委员的董香彩回忆,张富清一到卯洞公社就主动要求到最偏远、海拔最高的高洞管理区(现高洞村)驻片。“他说,小董啊,我们光当指挥官不行,还要当好战斗员。”当时高洞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水,水都漏到地下河去了。张富清到高洞后,一面组织人力下到天坑找水,一面带领老百姓开山修梯田。

高洞在悬崖之间,山路崎岖,生产的粮食运不出去,需要的生产资料又运不进来。“就拿每年上缴供应粮来说,需要全生产队劳力肩挑背扛一周左右才能全部运到镇上。”董香彩说,张富清和大家一商量,决定修路。

到高洞要经过的几条河没有桥。张富清就带头脱掉鞋子涉水过河,夏天水流湍急,冬天冰冷刺骨。

从一遍一遍跑立项,到陪同工程师勘探,再到现场协调施工,张富清总是顾不了家。“每次路过都看见他在现场,有时还同大家一起搬石头。”当时经常到高洞进行家访的中学教师向致春回忆。

几年后,挂壁公路终于修通,张富清又完成了一次突击任务。

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张富清都把组织交派的工作当作突击任务去完成。

1981年,张富清调任建设银行来凤县支行副行长。刚成立的建行,人少事多,条件艰苦。

“既要搞好工作,也要关心职工疾苦。”张富清决心改变这种现状。

田坝煤矿是当时建行最大的贷款户。为保证把放出去的贷款安全收回来,到了年底,张富清干脆打起背包、临时支张床在厂里,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帮助企业抓生产促销售。当年,建行放出的贷款,没有一笔呆账。

建行有力支援了生产建设,自身经营也很快实现良性循环。到1985年张富清离休时,建行盖起了办公楼、职工宿舍,职工从当初的7人增加到40多人。

(五)

2019年5月12日,秦巴大山。

从渭水岸边的蒲城县永丰镇乘班车翻越秦岭,前往陕西南部汉中市洋县,道路两边的山野上,抽穗的麦子,成片的葡萄、樱桃、酥梨,满目苍翠。

洋县,处于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江穿境而过。

1948年,24岁的张富清,正是从洋县马畅镇双庙村出发,参加西北野战军,投身革命洪流。

双庙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宏告诉我们,看到报道后,才知道村里出了这样一位深藏功名的战斗英雄,正准备代表家乡人民到湖北看望张富清老人。

而在湖北来凤,与张富清在一栋楼里生活了30多年的老街坊们,也都感慨张富清的“保密工作”做得好:这样一位战功卓著、劳苦功高的大英雄,就在我们身边,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

董香彩、叶明理,都与张富清有过共事的经历,但都不知道他立下过赫赫战功。

张富清的孙女是一所大学的教师。看到报道后,她写了这样一段话:“小时候只听说爷爷是一名退役军人,今天我才了解到他的过往功绩,实属惭愧!爷爷一辈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至今还每天读报,每晚7点必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大事。他经常教导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好日子,不要忘本,要勤俭节约,要努力学习……爷爷刚过完他95岁生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愿爷爷奶奶身体健康,这比什么都重要!”

建功不贪功、有功不居功,张富清始终以一言一行诠释着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在三胡区工作,时逢三年自然灾害,国家机关精减人员,他率先动员妻子孙玉兰辞去供销社的公职。他说:“我是党员干部,我不带头,还怎么说服别人,开展工作?”

失去了“铁饭碗”,为了贴补家用,孙玉兰当保姆、捡柴火、学缝纫、打零工,有什么干什么。

那时,张富清分管供销社,坐在“金山”上却始终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有一年,他的大儿子有机会招工到恩施市一家国企。张富清得知后,动员儿子放弃招工,下放到卯洞公社万亩林场。他宽慰儿子:“我是国家干部,是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办事,如果我照顾亲属,群众对我怎么看?”儿子住茅棚开荒种地,一干就是好几年。

去年,张富清做眼部手术。术前,建设银行来凤县支行行长李甘霖特意叮嘱,张老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全额报销,可以选好一点的晶体。但张富清听说同病房的农民病友用的是3000元的晶体,坚持要用同款的。他说:“我已经离休了,不能再为国家做什么,能节约一点是一点。”

88岁那年,老人左腿截肢,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为了让子女“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他装上假肢,顽强地站了起来。

近年来,张富清需常年服用降血压药物,他从医院拿药后,就把药锁起来,家里任何人不能用。在他看来,“我的药是公家报销的,只能我用,其他人不能占公家便宜。”

这个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汉子,不怕牺牲、不怕艰苦,单单怕脱离群众、怕占公家便宜。

这个走到哪里就奉献到哪里的党员干部,不怕失败、不怕磨难,就怕党的事业干不好、党的形象受损。

干部要过权力关,不易。过家人关,更难。

张富清也爱家人,也疼孩子。只是,他希望孩子们一生过得坦坦荡荡,踏踏实实。

他经常教育儿女:“我有言在先,要靠自己的本事考学、工作,我没有能力给你们找出路,更不会用公家的权力给你们找工作!”

四个子女,没有一个沾过父亲的光。

“我们的日子虽然平淡,但过得踏实。这是父亲留给我们的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六)

2019年5月13日傍晚,来凤县文化广场。

同往常一样,《我和我的祖国》的动人旋律响起——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

……

张富清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沸腾了这座小城,人们争说身边这位英雄的传奇。

许多读者请我们代为向张富清老人致敬,也很想问一问,他怎么能够做到深藏功名,一辈子为党为民,始终如一?

那晚,来凤飘落着小雨。流连在老人门外长满苍苔的小院,我们不忍再惊扰他。

夜色阑珊,烟雨苍茫,街灯徜徉。

我们静静走过酉水河岸,脑海中回响着张富清质朴的话语:“一想起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有好多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书去显摆啊?”

我们轻轻走过永丰镇的城寨,“听党指挥、能打胜仗”,那烽火岁月里张富清和他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友们前仆后继的身影,在眼前浮动;

我们缓缓走过卯洞的溪谷,“光当指挥官不行,更要当好战斗员”,我们依稀看到他走家串户的身影;

我们默默走过三胡乡的田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在大山间回荡……

共和国走过70年风风雨雨,张富清老人的岗位、身份一再改变,唯一不变的,是他对党的绝对忠诚。从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不忘初心”,什么是“淡泊名利”,什么是“克己奉公”,我们看到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这位95岁的老人,感动了这个春天,感动着中华大地。

让我们再一次向你致敬,道一声“珍重”。

你从秦巴大山走来,经历枪林弹雨的洗礼,穿越世事的浮华与喧嚣,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铭刻于心,深深扎根在武陵大山里。

你在那里,你就是一座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欧亚 江卉 李思辉 周寿江 胡成 刘俊华)


作者: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