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第七兵团第二十一军、第二十二军解放上虞。
解放绍兴全境路线示意图
从上虞东关中央门进入,街头巷尾人来人往。不过,年轻一辈已经很少知道车家弄和五猖庙一带,原来还有个天华寺。70年前,就在这儿,解放军作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战斗部署。
“1949年5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兵团第二十二军从杭州地区的三墩镇出发,沿杭甬公路东进。19日进抵曹娥江西岸的东关、曹娥和道墟一带,形成敌我双方对峙的态势。当日深夜,军长孙继先、政委丁秋生、参谋长来光祖、政治部主任刘春等赶往东关镇,部署突破曹娥江的渡江战斗。”这段简明扼要的文字先是被记录在《中共上虞地方史》上,后又被录入《中国共产党上虞历史》(第一卷)中。当时,第二十二军指挥机关和直属部队进驻道墟镇。
1949年5月20日晚,在蒿坝馒头山,解放军巧渡曹娥江。
亲历者说
85岁的退休教师王德江:天华寺内部署渡江战斗
那个深夜,部队首长们究竟在东关哪条街哪幢房子中讨论部署作战方案,讨论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当时并未作详细的记载。昨天,85岁的退休教师、著有乡土文化力作《银东关春秋》的王德江十分肯定地告诉记者:“就在天华寺内。”
“那年,我15岁,上完小学进入高层次的私塾学习。”老人说,其时东关街上商铺林立,1949年4月开始,马家弄等处的商铺内,经常有陌生的面孔出现。当时驻扎东关的有国民党长江部队和忠义救国军。同年5月7日,当绍兴解放时,长江部队开始陆续撤离东关,驻扎到百官龙山一带,但撤走前,还负责“断后”,将东关与新舍之间的长瑞桥炸掉了。“东关虽是兵家争夺重地,但由于是平原地带,逢战事就无险可守。”老人说,有一回,他在寺里玩时,在一名便衣背后突出处竟摸到了枪。后来才知道,这些便衣就是解放军的侦察兵。5月中旬,解放军的突击队进入东关,并驻扎在天华寺。在老人眼中,天华寺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临街河,又静僻,一座渔市桥让它与外界相通,容易警卫。
5月16日上午,东关街上的人们听到了从3里外的峰山传来枪声,没多久就有消息说,是解放军的小分队与驻守峰山的国民党驻军交锋,国民党驻军溃败。
“当时父母担心我被冷枪误伤,把我送到4公里外的泾口外婆家。”老人说,当时解放军部队也驻扎在泾口,舅舅家的院子住进了解放军,战士们在地上铺些草就当床,从菜地里摘个南瓜也要留下便条,纪律十分严明。“部队临走前会把老百姓家的水缸挑得满满的,里里外外整理得十分干净。”老人说,没过几天,东关镇上风平浪静,他就被舅舅送回来。当时正是黄瓜上市季节,街头到处是黄瓜,这场景今天还在眼前。
“正是作了精心部署,解放军四面出击,对敌形成包抄之势,就如同‘瓮中捉鳖’。”老人所说与《中国共产党上虞历史》(第一卷)记录相吻合:
“六十五师突击队择敌防御弱点,在距百官15公里的蒿坝馒头山,秘密乘船渡江,迅速占领东阜滩头阵地,向守敌猛攻,在南穴、横山头俘敌50余人。接着,大部队迅速渡江,由南向北侧外梁湖、百官之敌包抄。除了解放大军强渡曹娥江外,在曹娥江下游,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六师在沥海、崧厦、五甲渡击溃国民党上虞县乡镇自卫大队,俘敌170余人。同时,由萧山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一军六十一师指战员,击溃了敌八十七军二二〇师一部,攻占上虞南部重镇章镇。5月22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五师先遣队进抵上虞县城,把红旗插上国民党县政府大楼,上虞县城解放。随后大军继续往南向嵊县、新昌挺进。”在渡江战斗中,共有9位指战员光荣牺牲,被埋葬于曹娥庙后的山上,后被移到龙山烈士墓。
老人说,当他被送回家再去天华寺玩耍时,已经有解放军战士警卫,不能随意进出。“后来我成了一名教师,有一回去道墟一个叫梁忠华的学生家家访时,其父亲与我说起,他当年是曹娥江肖金下庙一带的“抲鱼佬”,深夜曾帮助解放军秘密从道墟外江一带渡过曹娥江到五甲渡,因此解放后他当过肖金农委主任和道墟乡长等职。”老人说,历史总能相互印证,并环环相扣。
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入上虞县城。(图片由上虞区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70年变迁
东关:
聚集了600多家企业
这里,因宋建“东关驿”被誉为“银东关”;这里因千年古纤道而文脉相传;这里,一代宗师竺可桢先生从水乡走向世界;这里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炼剑备械的“炼塘”古址闻名全国……
71岁的郑建芳现在担任着上虞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东关片组组长,从1978年开始,他就在东关一带工作,曾在1986年担任东关区委副书记一职,后又担任过东关镇党委副书记多年,对改革开放后东关的产业发展了如指掌。
“华东地区最大的玉雕市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已初具雏形,每逢周二早市,从周边地市赶来的客商络绎不绝。”郑建芳说,解放前彭家堰村不少村民靠给人说媒为生,低人一等。解放后,村民翻身当了主人。上世纪70年代末,村民们的玉雕手艺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处于“地下状态”。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彭家堰村开始成了远近闻名的玉雕专业村,玉雕交易以集聚点的形式出现。“当时为此事还颇有争议,我们说,柯桥都办起了轻纺市场,东关为何不能搞?”从此,以彭家堰村为代表的玉雕艺术从“地下”转到“地上”,以市场为依托,不但带动了全村的产业发展,而且向周边多个村扩展。2001年,又以股份制形式建起了占地3.5亩、以玉雕品交易为主的收藏品市场,彭家堰村因此逐渐成为颇具规模的玉雕品集散地和收藏品信息的交流中心,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客商。前几年,收藏品市场易地新建,改名古玩市场。
如今,年销售额达5亿多元的中国黄酒著名企业女儿红酒厂也落户在这里。“上世纪90年代初,‘女儿红’打响了品牌,开发出了系列产品,做成了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黄酒产业。”郑建芳说。今天,在东关街道,聚集着600多家大大小小的企业。
新闻延伸
1949年上虞全县总人口367111人,工农业总产值2506万元。2018年上虞区全区总人口78.0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916.52亿元,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百强区第40位,着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培育智能电机、光伏设备、集成电路等基础产业,同时,推动化工、伞业等传统制造业数字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