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第二季收官。节目的收官,并不意味着“经典”的“流传”就此告一段落。5月19日晚,《经典咏流传》第二季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在中国传媒大学校园举行。
图:研讨会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
现场,来自文艺界、教育界、传媒学术界、出版界等领域的20余位专家学者以“经典咏流传:如何从流传走向流行”为核心,围绕“挑战经典,你知道有多难吗”“经典离你很远吗”“经典的魅力为什么这么大”“如何让经典从流传走向流行”四大话题展开多方对话,不仅提炼了节目价值和制作经验,也为经典的深层“破圈之道”建言献策,积蓄更大力量。
《经典咏流传》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致力于让经典“活起来”更“火起来”。《经典咏流传》里的许多诗词在没有被改编成歌曲之前,很多人都觉得它们很陌生、很遥远,但这些诗词一旦插上音乐的翅膀,瞬间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有的歌曲甚至在网上拥有上千万的点击率和传播量。这些成功的节目实践,对于如何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表示,经典应该有很强的穿透力,不光穿透岁月,还要穿透国界,这就要求在创作中兼具当代的眼光和世界的视野,这需要勇气,还需要才气。节目中,美国小朋友传唱中国古诗词,以及海外华人华侨表达对经典艺术的浓厚兴趣,这都说明了经典的穿透力。在破解传承经典的难题上,《经典咏流传》给了文艺创作很多启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认为,《经典咏流传》所做的,就是把曾经的流传想办法再让它流传,这个难度很大,因为时代变了、语境变了、文化变了、里面的价值观可能也变了。节目要把传统经典转变成为今天的年轻人接受的话语表达,就不光是传承,更多是在创新,用虔诚的心和非凡的想象力做了全新的包装。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持续关注《经典咏流传》,第二季最打动她的是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以及林志炫的《长相思》和李宇春的《人间四月天》。她点赞节目给予了创作者极大的尊重和空间,让传唱人在吃透经典的基础上,将音乐和诗词达成了灵魂上的默契、感知与沟通,既挖掘了原有精神,又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使得观众对经典有了更深的认知,还和当下产生了关联和对话,做到了悦耳、悦目、悦心,彰显出积极的、专业的艺术精神。她期待节目未来可以进一步迈出国门,走出亚洲、走向世界,面对不同肤色、语言、文化的受众,做好对经典“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解读。
作为一档原创节目,《经典咏流传》横跨诗词和音乐,其创作的烧脑程度、复杂程度都是超乎想象的。节目中的每一首音乐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从创意到呈现,都经历了无数次的推翻和建立,建立又推翻。除了制作团队的所有同仁,大量的文化学者、音乐人们不辞辛苦,呕心沥血,谱写了余音绕梁的时代之声,推动着经典从流传走向流行。
《经典咏流传》制片人、总导演田梅现场分享道,伴随节目一路成长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一颗“敬畏之心”,“面对经典诗词的音乐改编,大家经常觉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们不是简单地为诗词配上旋律,而是要传递小诗背后的大精神、展现经典背后的大时代。我们不敢说自己能够再造经典,但是我们是努力着的追梦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连续两季坐镇《经典咏流传》,以“文学担当”的身份为观众妙解诗词,言简意赅却令人久久回味。现场,他依旧妙语连珠:“我们和经典是什么关系?首先,我们是他们的孩子,当父母把他们的那些经验交到我们手中,我们对他们是有一种‘孝敬’之意的。第二,他们是我们的老师,当我们迷惘的时候,经典为我们指引方向;第三,经典还是朋友,经典的陪伴会让我们感觉人生是不孤独的。在接力传承的过程中,经典将永远流传,《经典咏流传》也会一直成长。”
对于这档节目,深度参与其中的音乐人萨顶顶、赵照、曹轩宾感受同样丰富,他们特别感谢经典诗词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这对当今文艺创作的启发是——经典拥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作品,我们都能找到它的当下价值以及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鼓舞今人,也指引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