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阳明心学如何能够更好地融入当下的生活,带来发展的启示?”“致良知就是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吗?”5月18日下午,第三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分论坛“明良知——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上,专家发言刚刚结束,现场听众就纷纷举手提问。
“阳明读完四书五经,为什么没有发扬四书五经?阳明心学怎样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现场一位男子向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朱小健抛出这个问题后,又补充了一句,“能不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述?”
现场响起一片欢笑声。朱小健拿起话筒笑着回复:“首先我对你最初问的那个问题非常理解,但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即传统文化的利用,不能生搬硬套。四书五经如此,阳明心学亦是如此。”朱小健进一步解释,任何文化的复兴与传承,都是要与当下的社会现状、思潮相互作用的,阳明心学在王阳明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也是经历过变化发展的,在其后人传承中更是如此,因此,当下我们如何利用阳明心学,最重要的是找出阳明心学适合于当下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容。
“那么‘良知’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王阳明的‘良知’,就是我们理解的良知吗?”又有一位听众起身提问。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董平对此作了回答,他认为,良知是一种人类智慧,是一种发展能力。“我们不能一句话概括良知本身,这是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所形成的素养。”董平认为,“良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承载着不同的意义,但总的来说,“致良知”的过程 ,即是努力使自身与他人、自身与世界不断融洽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