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重新挖掘、学习、吸收阳明心学的精神要义,核心目的何在?诞生于五百年前的阳明心学,如何影响当下中国和世界?如何启迪未来的发展与方向?昨天下午,在第三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分论坛“明良知——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上,来自全国的哲学史、思想史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思想激荡,从包容精神、传统文化、发展思路等方面作出阐述。
专家们一致认为,阳明心学中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精神内涵,对重塑个人价值追求,引领社会发展思潮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来源。
体现中国的包容智慧
在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中,阳明心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撑。在昨天的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名誉院长陈来着重就此进行了阐释。
陈来表示,春秋末期推崇多样性思维,孔子提炼出了“和而不同”的著名理论。“和而不同”就是包容差异、尊重差异、注重多元。孟子则提出“与人为善”。这个“人”指的是“他人”,广义来说就是其他族群,以及其他的文明。“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对待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一贯态度。而作为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者,王阳明进一步践行了这一理念。在他的理论中,就有“三教合一”的观点,在历史上,宗教的相融,是中华民族保持和平稳定的重要原因。
陈来认为,东方哲学重在对主观世界的改造,阳明文化中体现出来的包容精神,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包容智慧。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明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书录则从阳明文化中的“惠商”思想,阐述了阳明心学的包容并蓄。陈书录表示,王阳明提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将“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看作是平等的地位,这在当时十分难得。“中国儒学思想中一直有重农抑商的传统,这也是资本主义在中国发端较晚的原因。”陈书录认为,阳明心学注重“儒商精神”,并提出要“亲商、富商、惠商”,这种颇具前瞻性的视野和包容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绍兴乃至浙江的开创基因,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浙江发达的民营经济里,亦有这一精神的体现。
重塑优秀的传统精神
“用明德引领风尚”,明德即为明良知。在当下的中国,我们为什么要不断重新审视王阳明的“致良知”?几位专家不同角度的阐述,让这一话题变得内涵丰富起来。
“良知是一种自洽的美德。”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朱小健从“良”字字源的含义说起,提出“良知”是个体内心的一种建设需要。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礼义仁信等精神品格的树立是十分看重的,阳明思想传承了这一优秀的传统精神,并不断发扬光大。“王阳明最令人感佩的方面在于,他不仅自身‘致良知’,而且还在通过讲学交流,作诗写文等方法,不断‘示’良知,让‘良知’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心即理,天理即良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吴震表示,良知在本质上是道德性的原则,是人类得以存在的重要依据。阳明心学强调泛爱万物、天地一体,要对天下、时事、民生有深刻的关怀和忧思。“因此,我们如何重建一个社会的良知,一个国家的良知,事实上是在寻找发展的引擎、寻找人类不断进步的密码。”吴震说。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廖可斌看来,“致良知”这一优秀传统精神,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培养新的成长价值观与方法论。“现在很多人过于实用主义,对待事物只论有没有直接利益,这其实是非常短视的。”廖可斌认为,“致良知”可以让这些功利主义的思潮得到反思,从而构建起人们对于自身、对于社会、对于文明的进一步思考。
启迪未来的发展方向
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运用,就是要将传统文化与当下需求相结合。在专家们看来,阳明心学对于未来的发展启迪,在于其用坚定的文化自信,构筑起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基因。
“阳明心学在台湾共有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让台湾人民构筑起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坚定自信。”台湾师范大学东亚系教授张崑将说,在日本占据台湾时期,台湾人经常能够看到日本军队里有人在读王阳明的《传习录》,这在那个黑暗的时期里,无疑构筑起了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骄傲,也进一步坚定了他们的抗争意识。张崑将认为,阳明文化在台湾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能够构筑起强大的民族认同感,能够抵御各种挑战与磨难。
去年,陈来赴雅典参加世界哲学大会,他用40分钟作了有关阳明思想的相关论述,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阳明心学深邃的思想穿越时空依然灿烂,成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一个窗口。”陈来认为,最近,北京正在举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展示亚洲文明交流历史的丰富性,这其实就是阳明思想中包容智慧的实践。“未来,我们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纽带,加快与世界文明的互鉴交流、互利互助,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