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阳明心学和中国文化的本质,追寻的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纵览历史,中国国力最强大的时期,都不是一种扩张性的发展,而是一种共荣性的发展。比如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大航海要早七八十年,这是我们的文化特色,这也是我们的文化根本。
毛主席在1917年写《心之力》的时候就有一段论断,他说“盖神州中华,之所以为地球文明之发祥渊源,实为诸人种之最致力于人与社会与天地间公德、良知依存共和之道者也”,这是毛主席当年的论断,我觉得也是直指当下的。
年初大家都看过一部电影叫《流浪地球》,当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其他民族可能就跑了,可我们要带着地球去流浪,因为这是我们的家园,甚至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总关情,都是我们的家园。所以在这种文化引领下,时间会证明这是最终的选择。
伟大的思想家托尔斯泰,他在晚年曾经写过一段话,读之后令人非常感动。他说如果有一种文化在将来能够拯救人类文明的话,应该是东方的家文化。
我们其实是继往开来的一个重要节点,我们去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大众甚至是在人类文明的推广过程中,肩负起这种使命和担当。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儒生、真正的阳明心学的信徒、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所应该担当的时代使命。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郦波
关于“知行合一”,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从动态的角度看,它意味着先天的良知通过行的过程,逐渐达到一种自觉的意识。它同时也涉及知和行之间的互动,在这个意义上,行要有知来引导,以取得自觉形态,没有知的引导,行是盲目的;另一方面,知必须要落实于行,知而不行就等于未知,真正的知就是要通过落实于行而得到体现。
如果我们从这样一种知和行相互统一的关系去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同样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个观念对我们正确地把握、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有它的理论上的意义。
从知的角度来说,我们今天讨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内涵的理解,包括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血缘意义上的自然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区分开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可能的这样一种条件、前提的理解、把握。
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现成摆放在那里的存在形态,它是需要我们通过实践过程去构建的,所以我们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构建就意味着它不是已经有的,已经现成摆在那里的,它是需要我们通过努力去构建的。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杨国荣